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1

谈诗词改革问题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4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7
贡献
2658
金钱
755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2-6 10:04: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就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汇,以平水韵声韵体系为其基础语音,以表现高贵的人文精神与高雅的审美情趣为旨归的具有严格而稳定的韵律的文体。首先,诗词是以文言词汇为其基本词汇的文体。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日常口语总是在时时变化的,但文言文却是相对稳定的。今天我们读先秦的文言文,都不会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问题,但是读后世一些用白话记载的书籍,反而要艰深得多。说的话和写的文章采用不一样的语言,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能够传承至今,一直不曾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用白话入诗,从古以来,就绝无成功者。胡适的《尝试集》中,有不少是用旧体诗的形式,但采用白话词汇的作品,那些诗作未尝不小有诗味,但终病于浅薄伧俗,就是因为,诗词那精练的句式,只适于精练的文言。唐代的杜甫是一位很有革新精神的诗人,他的诗中,用了不少当时的俗语,但他用俗语,只是在某些地方稍加点缀,绝不会妨碍到整首诗高古雄浑的气质。即使是一百年前“诗界革命”的主将黄遵宪,其诗中用了一些新名词、写了些新事物,也还是点缀,全首诗仍都是文言。不像今人,写诗词通篇用白话,那样写出来的绝不是诗词,而是莲花落。

举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

我举头张望,窗前结着冰。
夜幽深恍惚,远近点宫灯。
这时谁想到,鸟贴着星空。
四处蓝光溅,天沉醉酒中。

   从平仄上讲,这两首作品完全符合五言近体绝句的要求,然而,这种用白话文写成的文体,除了给人以诞怪之感,不能有别的价值。

再来看下面这首所谓的词作:

有块石头潮湿了,滋生某种霉斑。
火炉烧烤水循环。
死灰沉淀处,分裂那张船。
 
光影参差流幻影,一双彩蝶翩翩。
鲜花烂漫是春天。
偶然来个我,弥散在炊烟。

    笔者标明了是一首词,词牌名是临江仙。的确,从平仄押韵来说,完全符合临江仙的词律,但是,其中的语汇、情感都不是属于诗词的,它是徒有词之名,却没有词之实的一种文体。同学们在作诗填词时,万不可堕入此种恶趣,一旦走上这条路,一辈子也不可能写出好诗。

     首先,诗词是以平水韵声韵体系为其基础语音的文体。反对平水韵的论者认为,今天的语音与唐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平水韵已经不适应今天的语音,所以必须打倒。这是只要学过汉语语音史的人,都不会说得出的常识性的错误。平水韵是自隋代《切韵》发展来的,《切韵》从来就不是任何一种现实语音体系的模拟,而是根据“古今方国”之音——比隋代更古的时代的读音和隋代当时各地的方音,参酌异同,折衷一是的虚拟的语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地区的现实语音与《切韵》音系完全一致。中国人作诗,不但言文分离,在语音上,也是分离的。这就好像京剧所用的韵白,它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但它是一切京剧演员在念白中所遵循的典范。一千多年来,诗词都是以平水韵声韵系统作为基础语音,今日作诗不依平水韵,填词不依词林正韵,就是自绝于此一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京剧演员,为了能够演出京剧,要通过反复的训练,去掌握韵白的声韵系统,学习诗词者,为什么就不能通过反复的训练,去掌握平水韵呢?不肯去掌握平水韵,反而要打倒平水韵,其实是在潜意识里对学习、对知识存在着排斥情绪,是一种懒汉加无赖的思想。
      改革派的第二个主张就是诗词必须要放宽用韵,尤其要取消入声字。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平、上、去是调值,是声音的高下,而入声则是调长,是声音的长短。高下相形、长短相间,构成了汉语独特的音韵之美。今日的普通话没有入声,乃是因为普通话是在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形成的语言,不是汉民族固有的语言。没有了入声,使得汉语仅有声音的高下而没有声音的长短,发音单调。不仅如此,古人押入声韵的古体诗和词,本来音节短促,用以诵读极有韵味,而今天用普通话来念,就会韵味全无。大体说来,南方的苏、浙、闽、粵(包括客家话)的全境,及湘、鄂、川的部分地区,都还保留有入声,即使是北方话中,以山西为中心,包括陕西、甘肃、河南、内蒙的部分地区,入声也未消失。更何况,海外华人诗家,其祖籍大多在华东、华南,作诗无不用入声,保存入声,有文化认同的因素。因此,今日诗界的当务之急,不是取消入声,而是要尽快创制出一套专供吟诵采用的语音体系,对平水韵的韵字进行拟音,保留全部入声,就像京剧韵白那样,成为诗词写作者必须掌握和信守的标准。
     改革派的第三个主张是反对用典。按用典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辞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中,就经常用古希腊神话、圣经、莎士比亚戏剧里面的典故。对于诗词来说,要在那么精短的篇幅内,表达尽量多的意蕴,用典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用典和白描,是文学创作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本无所谓优劣之分,但今人却恨不能一个典故不用,只要大白话。其动机,无非是懒得读书,不愿去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已。

3976

主题

12万

帖子

4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沧浪诗社区特邀顾问

Rank: 6Rank: 6

威望
6275
贡献
122446
金钱
141278

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21-9-5 11: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9 2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