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0|回复: 13

再谈写作诗词曲的用韵问题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555

帖子

33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21
贡献
638
金钱
1246
发表于 2020-11-26 17: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谈写作诗词曲的用韵问题
         刘源春
  中华诗词学会少数老人搞了个《中华通韵》,并以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的名义颁布行世,积极倡导在写作诗(近体诗)词曲时全都使用这个《中华通韵》,可以不必再在写作中坚持近体诗使用“平水韵”词使用古“词韵”曲使用“中原音韵”,而且在全国大中小学生中开始推广。
  为此,一些当今“教授”“学者”“研究专家”等纷纷撰文,用他们耀眼的“头衔”“学识”“学问”给《中华通韵》可以一统诗(近体诗)词曲用韵天下而鸣锣开道,保驾护航,唱赞歌,献颂词!最近就读到一个听说也是什么研究专家者的杜肇昆先生就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三韵一统”是当代诗词曲创作的必然趋势》,以他高深的研究来证明,用现在的《中华通韵》统领诗词曲写作,是符合音韵历史发展的规律的。
  他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以他酷似深通历代韵书发展脉络的笔墨,罗列出当今网上百度一键就可以看到的各代不同的韵书名目: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晋代吕静的《韵集》,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唐孙愐的增修《切韵》而成的《唐韵》,宋朝陈鹏年等的《大宋重修广韵》(即《广韵》),丁度等的《礼部韵略》《集韵》,金韩道昭的《五音集韵》,金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张天锡的《草书韵会》,南宋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即平水韵,元黄公绍的《古今韵会》,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乐韶风宋濂等的《洪武正韵》,清张玉书等的《佩文诗韵》,戈载的《词林正韵》,民国《中华新韵》。
  他罗列这么多的韵书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他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要说明,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韵书且不同时代都使用了不同的韵书来做诗(近体诗)词曲了,所以我们现代就也应该用现在出来的《中华通韵》来写作诗(近体诗)词曲!这个意思,他接下来在自己的文章中就说得非常明白:
  “唐朝人写格律诗的时候,遵循的是《唐韵》,那时压根儿就没有《平水韵》。《平水韵》是在唐朝灭亡三百多年后,在金朝末、南宋末才出现的一个韵种。李白、杜甫他们从未见过《平水韵》,他们用的是《唐韵》,诗作传世了一千余年。
  宋朝人填词的时候,也从没见过《词林正韵》,因为《词林正韵》是在南宋灭亡542年后,才由清朝人戈载编制而成。苏东坡、辛弃疾的词作也并没有按《词林正韵》填制,而是依据《广韵》《集韵》,词作依然影响数百年至今。
  《中原音韵》的面世是在元朝的后期,元前期作家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大家辞世后才出现的韵种,他们也没有见过《中原音韵》,但他们也都有不朽的作品传世。
  因此,要求现代人写格律诗必须遵守《平水韵》,没有平水韵就写不好格律诗,填词者必须遵守《词林正韵》,制曲必须遵守《中原音韵》,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也是对音韵历史缺乏常识的浅见。”
  此文在这里把全中国无数坚持用平水韵写近体诗、用《词林正韵》填词、用《中原音韵》制曲的人统统都定性为“对音韵历史缺乏常识”,是“浅见”!既然这些人连常识都不具,那么杜先生这个“浅见”的“浅”说白了就是,这些人全都非常浅薄!
  首先,就让我们来看看全中国无数坚持用平水韵写近体诗、用古《词韵》填词、用《中原音韵》制曲的人的这种“对音韵历史缺乏常识的浅见”是从哪里来的?其实这个问题不用问,明眼人一想就知道,这还不都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可称为中国诗词大家的王力、夏承焘、龙榆生等等前辈那里或直接或间接辗转而来的!至少我这个至今孬好也已创作了万余首诗词曲作品的人的“对音韵历史缺乏常识的浅见”,就是直接从王力先生那里来的!
  中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乃中国大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他还是个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他积多年之功勤求苦探精研而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基本写成五十年代出版的巨著《汉语诗律学》,几乎把中国所有的主要诗体——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等等都一一作了论述。在全面论述近体诗的格律时,他论述的近体诗所用的韵就是平水韵。在全面论述词的格律时,他论述的词所用的韵就是古《词韵》。在全面论述曲的格律时,他论述的曲所用的韵就是《中原音韵》。就这三种诗体的用韵,他在这种专讲格律知识的分量极重的书中,难道会像现今一些人那样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吗?因此,我不禁就要请问,王力先生在这方面的学识和研究难道没有包括杜肇昆在内的这些当今的教授学者研究者渊博和精到?杜肇昆懂音韵历史而王力缺乏音韵历史常识?王力浅薄而杜肇昆等高深?
  当然这里我也要顺便提及一下,王力先生在文格革后期曾应有关方面要求写过一个简要介绍诗词格律知识的《诗词格律》小书,在大家都知道的那个特殊时期许多知识分子都无奈地说过好多违心话,因此那本小书里的有些格律观点不足为凭,我们要理解原谅王力先生在那个年代背景下的无奈。要学王力的诗词格律知识就必须去读他的《汉语诗律学》一书,这就是我的看法!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杜肇昆先生在罗列了从古以来的韵书书目之后,真正是自己不懂还是有意识地抽去了韵书和韵书之间的一个什么最根本的绝不可忽略掉的东西?而这恰恰又正是我们所最要弄清楚的这个问题的最紧要、最关键、最要害的东西!
  现在先谈诗韵。
  就近体诗即格律诗的用韵,杜肇昆说:“唐朝人写格律诗的时候,遵循的是《唐韵》,那时压根儿就没有《平水韵》。《平水韵》是在唐朝灭亡三百多年后,在金朝末、南宋末才出现的一个韵种。李白、杜甫他们从未见过《平水韵》,他们用的是《唐韵》,诗作传世了一千余年。”杜肇昆这话的意思就是,距离三百多年之后的《平水韵》与唐朝的《唐韵》是两码事!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就《唐韵》和《平水韵》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说的?我且不厌其烦地把王力先生首先在这部书的“导言”中所说的一段话全录于下,请大家耐心且认真仔细地阅读这段话!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一书的“导言”第一节“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里说:“现在说到第二期。六朝时代,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一类的书,虽然想作为押韵的标准,但因为是私家的著作,没法子强人以必从。隋陆法言的《切韵》,假使没有唐代的科举来抬举它,也会遭遇《声类》等书同一命运。后来《切韵》改称《唐韵》,可说是变成了官书,它已成为押韵的标准,尤其是‘近体诗’押韵的标准。《唐韵》共有二百零六个韵,但是,唐朝规定有些韵可以‘同用’,凡同用的两个或三个韵,作诗的人就把它们当做一个韵看待,所以实际上只有一百一十二个韵。到了宋朝,《唐韵》改称《广韵》,其中‘文’韵和‘欣’韵,‘吻’和‘隐’韵,‘问’韵和‘焮’韵,‘物’韵和‘迄’韵,都同用了,实际上成了一百零八个韵。到了元末,索性泯灭了二百零六韵的痕迹,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又毫无理由地合并了‘逈’韵和‘拯’韵,‘径’韵和‘证’韵,于是只剩了一百零六个韵。这一百零六个韵就是普通所谓‘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王力这个“普通所谓‘诗韵’”就是宋末金末的“平水韵”,这在王力书中后面的“近体诗”一章里就明确指出了这个“诗韵”就是“平水韵”!请杜肇昆们把王力先生这段话多读几遍,看看宋末金末的“平水韵”与唐朝的《唐韵》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不正是说,宋末金末用“平水韵”做近体诗,实质上就是在像唐代人用《唐韵》那样做诗,而且,“平水韵”做近体诗从那时起就“一直沿用至今。”王力这个“至今”,就是说的一直到我们现在做近体诗都是用平水韵!
  而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的“第一章  近体诗”的专章里,在第四节论述“近体诗的用韵”时,则更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平水韵”与《唐韵》之间割不断的血脉关系!王力先生说:“我们在导言(1.5—6)里说过,唐宋诗人用韵所根据的韵书是《切韵》或《唐韵》,凡韵书中注明‘同用’的韵就可以认为同韵;到了元末,索性把同用的韵归并起来,稍加变通,成为一百零六韵。这一百零六韵就是后代所谓‘平水韵’,也就是明清时代普通所谓‘诗韵’。由此看来,若说唐宋诗人用韵是依照‘平水韵’的,虽然在历史上说不过去,而在韵部上却大致不差。”
  王力为了表明自己所说的这些话的真实性,接着就又说:“现在我们就把这一百零六个韵列表于下,并附注着《唐韵》原来的韵母”。于是王力就在书上列出了“平水韵”的每一个韵部的韵字,比如“平水韵”的“一东”韵,《唐韵》里则也是“东”韵,两者一模一样。而像“平水韵”的“四支”韵,《唐韵》里则是“支脂之”三韵,因唐人写近体诗时已将这三个韵部“同用”了,所以“平水韵”就把《唐韵》的这三个韵索性合并在一起成为“四支”韵了!其他的韵字则全都是分属以上这两种情况。这个韵字表一看完,我们立即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彻彻底底地知道了,原来,“平水韵”与唐人用《唐韵》做诗的用法竟然真的就是“大致不差”的同一回事!可见,时代变换了,从唐代自有近体诗以来,经过了宋一直到宋末金末,做近体诗用与《唐韵》“大致不差”的“平水韵”就从来没有变化过!宋末金末以后按宋末金末时出来的“平水韵”做近体诗也“一直沿用至今”,从来没变!而清代出来的《佩文诗韵》也就是“平水韵”,因此,用“平水韵”做近体诗到今天则还是没有变!
  王力先生在另一本《诗词格律概要》书中专门论述“平水韵”时,就把《平水韵》与《唐韵》之间的关系说得更加明白了!王力说:“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广韵》的前身是《唐韵》,《唐韵》的前身是《切韵》。《广韵》共有206韵,《唐韵》《切韵》应该也是206韵。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来用。宋淳祐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韵为107韵。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合并为106韵。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
  把王力先生的话归结起来就是,在韵部划分的多少上,《唐韵》是《唐韵》,《平水韵》是《平水韵》,二者不是一回事;但在唐人做诗时,《唐韵》有些韵部可以并且在唐代就已经“同用”,因此就做近体诗时的用韵实际情况这一点来说,《平水韵》基本上就是《唐韵》,二者就是一回事!而我们现在所论的就是近体诗怎样用韵的这个问题!
  这就充分证明,近体诗作为历史上既成的一种诗体,你既然想要做近体诗,而不是做其他什么诗体,那么你就必须使用这个诗体自古以来一以贯之所使用的诗韵——平水韵!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用其他的韵来做诗,同样也不反对用《中华通韵》来做诗,只是你这样做出来的诗就绝不能再称是近体诗即格律诗!你更不能在大中小学大面积地误导学生,说用《中华通韵》做的诗是近体诗即格律诗,否则你就是在糟蹋和毁损我中华古国的近体诗这一古老诗体,摧残我古国的传统古文化!
  写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对杜肇昆先生所说的“李白、杜甫他们从未见过《平水韵》,他们用的是《唐韵》”即认为《平水韵》与《唐韵》是两码事的论断发问了,难道这就是你们非常精通诗韵历史常识而拥有的非凡高见吗?对于诗韵历史真实性的认识,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浅薄呢?至此,恐怕事实真相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因此,据上所论,最终归结为一点——重要的话说三遍——那就是,从唐开始,历代写近体诗全都是使用的平水韵,而今天我们接着写近体诗,理所当然地也必须坚持继续使用平水韵,而绝不能使用《中华通韵》或《新韵》!而用《中华通韵》或《新韵》所写出来的诗,就不能再称为是近体诗!
  谈了诗韵,再谈词韵。
  杜肇昆说:“宋朝人填词的时候,也从没见过《词林正韵》,因为《词林正韵》是在南宋灭亡542年后,才由清朝人戈载编制而成。苏东坡、辛弃疾的词作也并没有按《词林正韵》填制,而是依据《广韵》《集韵》,词作依然影响数百年至今。”他的意思就是,清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的词韵与宋代词人的词作所用之韵乃是两码事。那么事实是不是果真如此呢?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王力先生对此又是如何说的?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一书的“第三章  词”的“第三节  词韵”里,开章明义就说:“关于词的韵部,有清仲恒的《词韵》。仲氏是以明沈谦的书做蓝本的。其书分平、上、去声为十四部,入声五部,共十九部。”那么,清仲恒的《词韵》和仲恒用做蓝本的明代沈谦的《词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王力告诉我们说:“平心而论,仲恒《词韵》是一种颇为客观的著作,未可厚非。它是专为宋词而作的。唐词完全依照诗韵,沈谦、仲恒未尝不知。但五代以后,就渐渐和诗韵离异了。沈氏所定,大致是从宋词归纳出来的。”这段话里有两句非常重要,即沈谦和仲恒所编的《词韵》“是专为宋词而作的”,且“大致是从宋词归纳出来的。”王力反复告诉我们,沈谦和仲恒的《词韵》虽然编于明代和清代,但这个《词韵》却是他们把宋代词人流传在世的一首又一首的实际词作品拿来,对宋词的用韵实际情况进行梳理归纳而编订成的!接着,王力还说:“宋人以实际语音施于词韵,沈氏归纳宋词以成《词韵》,这是很合理的。不过,沈氏也只能定出一个大概,并不能推之每词而皆准。……这些都只好认为例外,是不能苛求沈氏的。”王力这些话说得多么客观,多么有道理啊!因此,既然词是宋代的一种新兴诗体,那么宋词实际作品中的用韵情况,那就应该且也必须是后代必须遵守的用韵律规!
  我填词所用的《词韵》就是依照的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提供的清仲恒的这个古《词韵》,因此,我使用清仲恒的《词韵》,换句话说,实际上也就是在使用宋人填词时所用的词韵!
  至于清戈载的《词林正韵》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也许是囿于阅读视野之限,至今我没有读到王力先生对此有什么解说,只是知道,王力后来写书说到词的用韵时,则也与龙榆生他们一样说用《词林正韵》了。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于是我将戈载的《词林正韵》拿来,与仲恒的《词韵》进行对照比较,最后我发现,原来戈载的《词林正韵》与仲恒的《词韵》基本相仿。两个韵书全都是十九部,平上去声十四部,入声五部。区别则是在于,王力的仲恒《词韵》用平水韵诗韵表述,而戈载《词林正韵》则以《唐韵》诗韵表述而已,而平水韵其实就是《唐韵》。(顺带提一句,至于戈载在《词林正韵》中另外还将入声派入平上去,这与词韵无关,我推想,这也许就是王力在下一章节里指出的,这个入派平上去其实是曲韵。)
  根据以上所述,那么,我们因此就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清戈载的《词林正韵》的词韵则也是符合宋人填词的用韵实际的!这就不由让我回想起不久前,我因就《中华通韵》而与当今诗坛赫赫有名的一个叫钟振振的教授在交换意见的一次微信交流中,我偶尔说到的一句话:“另外今天下午我用百度搜了这几个字‘钟振振教授古典诗词答疑信箱’,跳出来页面上我点击了其中的一个条目,当我阅读到您回答请教者的一些帖子的说法后,我大吃一惊,还是不说了吧!”我当时感到大吃一惊而又不想跟钟振振说的就是,他在网上公开回答诗词请教者时竟然说:“用词林正韵去检查宋词,那就等于用清人戈载的家法去定宋人的罪,岂不可笑?”钟振振说得振振有词且觉得他人可笑,而我呢,则暗地里大吃一惊,堂堂的诗词专家居然好像没有读过王力的《汉语诗律学》一书似的,对于清代的几部词韵书是从哪里来的竟然一无所知,竟然不知清戈载的“家法”基本上就是来自于宋词的实际用韵的词韵之“法”,可他却还要嗤笑他人!对于他的这种可笑,我却笑不起来,只是直是感到整一个的无语!这就与杜肇昆先生一样,他们都认为宋人填词的韵与清人所编的《词韵》是两码事!我真不知道,他们这些研究者到底是如何研究词韵的!
  说过词韵,最后说曲韵。
  杜肇昆说:“《中原音韵》的面世是在元朝的后期,元前期作家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大家辞世后才出现的韵种,他们也没有见过《中原音韵》,但他们也都有不朽的作品传世。”杜先生此话的意思仍然是,元代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元曲大家制曲所用之韵与同为元人的周德清所编的《中原音韵》毫无关系!
  那么同样,我们仍然还是来看王力先生就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王力在《汉语诗律学》“第四章  曲”的“第五十节  曲韵”里,一下笔就说:“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卓从之的《中州音韵》都把曲韵分为十九部,连韵部的名称也完全相同(周的第十七部侵寻,卓作寻侵,这种小异是不足注意的),大约卓是抄袭周的。这是元朝北方的实际语音系统,当时的曲调是依照实际语音去用韵的,因此,与其说周氏创造曲韵,不如说他根据既成事实来著成一书。不过,自从周书流传以后,北曲用韵更有准绳,很少有不依它的韵部的。《中原音韵》和《中州音韵》之于曲,竟像《广韵》(后来《平水韵》)之于诗,一样地有势力。”
  王力的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包括关汉卿、白朴、王实甫在内的元人,他们当时所制的曲调都是依照元朝的实际语音去用韵的,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的韵则也是按照元朝实际语音编撰的,何况整整一个元朝(1271—1368)就短短的九十多年,期间又未逢改朝换代的大变故,语音应该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那么关汉卿他们所使用的曲韵与《中原音韵》里的曲韵又会有什么不同呢!且,王力还明白告诉我们,《中原音韵》出来以后,之后的人制曲则很少不依它的韵部的,而且《中原音韵》乃是以后元人制曲用韵的“准绳”!可见,作为元代的一种诗体的曲,它从来都是用《中原音韵》的!
  现在,有些“教授”“专家”“学者”为《中华通韵》可一统诗(近体诗)词曲用韵天下论调摇旗呐喊,他们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他们只是就韵而说韵,就韵是否为国家权力认可的韵而说事,最后最根本的却是弄丢了韵与诗体的“体”的关系!只要统一的“韵”,而抛弃了我古国诗(近体诗)词曲不同诗体的“体”对用韵的不同要求!为了统一韵,最终把各种诗体用韵特征都搞糊了,这难道不是对诗词曲传统古文化的糟蹋吗?
  也许有人又会说,宋人那时填词除有用诗韵的以外,也可以用地方语音,没有专门的韵书,同样元人制曲开始时也是用实际语音,没有韵书,因此我们现在填词制曲也不必遵什么韵书,并认为填词“完全没有必要受《词林正韵》的约束”,既然填词制曲不必遵什么韵书,那么请问,你们现在为什么又要弄一个《中华通韵》来统一诗词曲写作的用韵?这不严重自相矛盾自打嘴巴吗?因此,弄《中华通韵》这件事本身客观上就从一个角度表明,诗词曲写作的用韵必须遵一种韵书,这乃是非常必要的!那么,除近体诗一直都是用的平水韵外,从王力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词曲就必须分别用古《词韵》和《中原音韵》!因为词和曲这在中国的历史和诗史上它们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的客观存在,历史没有如果,现在存在着的宋词和元曲,它们存在着的作品的实际用韵就是我们后人必遵的用韵规范!既然这个用韵规范在宋元以后的古代已有古人梳理归纳而分别编出了古《词韵》与《中原音韵》,那么我们今天就应该也遵这两个分别切合宋词和元曲作品用韵实际的韵书,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两种诗体各自不同时代的用韵诗体特征!而现在使用《中华通韵》,那就是在用韵上毁灭它们的诗体特征,这与毁诗绝无二致!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诗(近体诗)词曲分别作为唐宋元三代各自朝代所创立的一种诗体,各个诗体都具有各自诗体自身的格律特征和要求,各个诗体所用之韵也都各有自己的依准,违拗不得!且事实证明后代人在写作时也都不违背这种用韵要求!这就是铁的事实!因此我们今天在写诗(近体诗)填词制曲时,就也不能违背这个用韵的铁的规则,绝不可以用《中华通韵》来一统诗词曲的用韵天下!否则,用《中华通韵》写作出来的诗词曲,就不能称为且也称不上是唐代的那种近体诗宋代的那种词元代的那种曲!如果硬要使用某种权力或硬要利用一些“教授”“学者”“专家”的头衔,硬把用《中华通韵》写出来的东西称为唐代的那种诗(近体诗)宋代的那种词元代的那种曲,那么,这就是在糟蹋我中华古国的诗词曲,毁损我中华古国的诗词曲传统古文化!如果硬要在大中小学推广用《中华通韵》写作诗(近体诗)词曲,那就是在古文化上误导和贻害我们的后代子孙!
                  2020年11月23日

5182

主题

5万

帖子

17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词林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248
贡献
48033
金钱
61900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1-26 19: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问好!初冬快乐!

点评

非常感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1 18: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6330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人词林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6
贡献
7140
金钱
828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1-26 22: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大作!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主题

4万

帖子

1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词林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39
贡献
47359
金钱
5125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1-26 23: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据充分,点赞学习!

点评

挚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1 18:41
深表谢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1 18:40
溪水绕篷庐,玉牖环青竹。篱外百灵啼,岭上黄蜂逐。 野菊作清茶,前路何需卜。闲赋几行诗,留给秋风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55

帖子

33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21
贡献
638
金钱
124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8: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园缘 发表于 2020-11-26 19:42
欣赏佳作,点赞问好!初冬快乐!

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55

帖子

33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21
贡献
638
金钱
124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8: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碎梦阁主 发表于 2020-11-26 23:24
论据充分,点赞学习!

深表谢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55

帖子

33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21
贡献
638
金钱
124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8: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碎梦阁主 发表于 2020-11-26 23:24
论据充分,点赞学习!

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0-12-12 09: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太长了,没有功夫看。只看“综上所述”。
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没有那么绝对。
“且事实证明后代人在写作时也都不违背这种用韵要求!这就是铁的事实!”----这个后代人,包括不包括现代人?如果包括,那就不是铁的事实了。
天下太大了,中华通韵统一不了,平水韵也统一不了。还是交给历史统一吧。
现代人写的东西,为什么要叫做“唐代的那种诗(近体诗)宋代的那种词元代的那种曲”?是要给唐宋元人看吗?
“那就是在古文化上误导和贻害我们的后代子孙!”---这个帽子似乎也太大了。讨论问题没有必要弄一顶帽子摆在那里。
事后声明一下,我对中华通韵也不感兴趣。

点评

你这版主这个帖子一连向我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叫我怎么回答并说你呢?你已经说了:“文章太长了,没有功夫看。只看‘综上所述’。”而你所要问我的问题全都在上面文章中一一说过了,最后的综上所述,就是从上面所说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21 17: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55

帖子

33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21
贡献
638
金钱
124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7: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12-12 09:15
文章太长了,没有功夫看。只看“综上所述”。
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没有那么绝对。
“且事实证明后代人在 ...

你这版主这个帖子一连向我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叫我怎么回答并说你呢?你已经说了:“文章太长了,没有功夫看。只看‘综上所述’。”而你所要问我的问题全都在上面文章中一一说过了,最后的综上所述,就是从上面所说的那些铁的事实作出的归结,你文章不读,却来根据文章结论发问并表示不同意见,有这种道理吗?!把古国诗词曲古文化糟蹋,对这种行为谈得上是戴大帽子吗?糟蹋古文化的行为你可以不问,我实事求是指出了这种行为,你倒反而指责我是给人戴帽子,这究竟是哪家的道理啊?!

点评

最后的综上所述,就是从上面所说的那些铁的事实作出的归结----归结就是结论.若结论不可信,那论证过程就可信? 铁的事实是"后代人在写作时也都不违背(平水)这种用韵要求"?如果是这样,你完全可以不用大声疾呼.如果没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21 21: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0-12-21 21: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源春 发表于 2020-12-21 17:37
你这版主这个帖子一连向我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叫我怎么回答并说你呢?你已经说了:“文章太长了,没有功夫 ...

最后的综上所述,就是从上面所说的那些铁的事实作出的归结----归结就是结论.若结论不可信,那论证过程就可信?
铁的事实是"后代人在写作时也都不违背(平水)这种用韵要求"?如果是这样,你完全可以不用大声疾呼.如果没有不团结问题,而大讲团结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
我没有说你说得完全不对,我只是说你的表达存在逻辑问题.自矛自盾是说服不了人的.

点评

你连我的文章都没读,哪来的这么大勇气断语我的文章自相矛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22 16: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55

帖子

33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21
贡献
638
金钱
124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2 16: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12-21 21:08
最后的综上所述,就是从上面所说的那些铁的事实作出的归结----归结就是结论.若结论不可信,那论证过程就可 ...

你连我的文章都没读,哪来的这么大勇气断语我的文章自相矛盾!

点评

"综上所述",不是你的文章,不是你文章的要点? 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我所见了,别人应该也可以看见了,你为什么不能回头看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22 1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0-12-22 17: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源春 发表于 2020-12-22 16:44
你连我的文章都没读,哪来的这么大勇气断语我的文章自相矛盾!

"综上所述",不是你的文章,不是你文章的要点?
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我所见了,别人应该也可以看见了,你为什么不能回头看看?

点评

你觉得我此文的结论不可信,就可以代表大家都对我此文的结论不可信吗?那你自己的眼睛为什么不也看看,此文的上方被盖上了红红的“精华”的大印?人家对此文的评价你难道看不见?就这一点,就觉得你对我文章的指责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24 17: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55

帖子

33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21
贡献
638
金钱
124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4 17: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12-22 17:17
"综上所述",不是你的文章,不是你文章的要点?
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我所见了,别人应该也可以看见了,你为什么 ...

你觉得我此文的结论不可信,就可以代表大家都对我此文的结论不可信吗?那你自己的眼睛为什么不也看看,此文的上方被盖上了红红的“精华”的大印?人家对此文的评价你难道看不见?就这一点,就觉得你对我文章的指责显得不免可笑!你的指责能代表谁?自己想想吧!我也不想与你争了,你爱怎么说你就说去吧!

点评

没有想到你竟然把所谓"精华"作为你文章的检验标准. 可信不可信,取决于矛盾不矛盾.如果自予自盾,就不要说什么可信不可信了吧?信矛乎?信盾乎? 我本不是要否定你的结论,只是想指出你论证的粗疏. 至于可笑不可笑,那要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24 2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0-12-24 21: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源春 发表于 2020-12-24 17:01
你觉得我此文的结论不可信,就可以代表大家都对我此文的结论不可信吗?那你自己的眼睛为什么不也看看,此 ...

没有想到你竟然把所谓"精华"作为你文章的检验标准.
可信不可信,取决于矛盾不矛盾.如果自予自盾,就不要说什么可信不可信了吧?信矛乎?信盾乎?
我本不是要否定你的结论,只是想指出你论证的粗疏.
至于可笑不可笑,那要看谁看了.没有逻辑的可能笑我,有逻辑的可能笑你.
其实笑不笑,也不是什么标准.
我的指责能代表谁?你想让我代表谁?我不代表任何别人,但代表我自己.这还不够吗?
算了,根据你的回帖看,"我也不想与你争了,你爱怎么说你就说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6-18 11: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