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节奏的联句对马蹄韵的运用 汉语很有节奏感。对联的句子当然也不例外。前面的举例,已涉及到了节奏问题。但是对于这些句式来说,都只是比较通常的节奏罢了。除此而外,它们都还有别的节奏形式。而别的节奏形式,又往往同别的平仄格式相联系。因此,如果说马蹄韵在句式中的平仄采用何种格式,除了字数而外,就取决于句中的节奏,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单纯以律句的规则来给联句定平仄,是出于对联句特点的不了解,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也是行不通的。为了对节奏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看下面一副对联: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峨眉山九老洞。上下联的两句都是七个字。但前七字为三——四节奏,后七字为四——三节奏,就不相同。
又成都杜甫草堂联:
这副对联,上下联前两句均为五个字,第一句为二——三节奏,第二句为一——四节奏,也不相同。
一个联句不管有多长,只看它可以分成几个节奏,每个节奏可以包含几个字。包含一个字,就按一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包含两个字就按二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包含三个字,就按三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以此类推。这样,再长的句子也可以变得比较短,平仄也就好安排了。
一言句和二言句无所谓节奏。三言句起,才有节奏可言。下面就对三言到七言句的主要节奏形式,分别加以叙述。七言以上,只作举例性的说明。
三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一式,即在第二字后略作停顿。上一节所举“愚公——谷”、“龙胆——草”等八例,均属此类。也有作一二节奏者,即在第一字后略作停顿。如“绿——浮萍”、“麻——十缕”等。
不管是二一节奏还是一二节奏,其基本平仄格式,仍然是上一节讲的四种。但是,亦有用因第一字不论而出现的“仄平仄”与“平仄平”这两种格式的。例如:
这两种平仄格式,如联句无节奏停顿,可以算是对上一节讲的四种平仄格式的打破。但已作二一或者一二节奏停顿后,就等于将三言句分为一个一言句和一个二言句,这样这两种平仄格式就等于也分成了一个一言句的平仄格式和一个二言句的平仄格式,又不是什么打破而属正常范围了。下文各言句的平仄若表面看来已打破基本平仄格式而按节奏又属正常范围者,原理与此相同。
四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二式,即在第二字后略作停顿。上一节所举“三秦——要道”等四句,均属此类。也有作一三或者三一节奏者,即在第一字或者第三字后略作停顿。例如:
这样分为一言和三言节奏后,只要分别合一言和三言的平仄格式就行。
五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三式,即在第二字后略作停顿。上一节所举之“峭石——千重立”、“黄莺——鸣翠柳”等八句,皆属此类。也有作一四、三二和四一节奏者,即在第一字、第三字或者第四字后略作停顿。例如:
这三种节奏,将五言句分为一、二、三、四言者皆有。只要分别合于这几言的平仄格式就行。
六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二二式,即在第二、第四两字之后皆略作停顿。例如:
也有作一五、二四、三三、四二、五一等节奏形式,即在第一字、第二字、第三字、第四字或者第五字之后略作停顿。例如:
这五种节奏,将六言句分为一、二、三、四、五言句者皆有。只要分别合于这几言的平仄格式就行。
七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二三式,而在第二、第四两字之后略作停顿。上一节所举之“思亲——泪落——吴江冷”、“置酒——常邀——佳客屐”等八句,皆属此类。也有作一六、二五、三四、四三、五二、三二二、三三一、四二一等节奏者,即在第一、二、三、四、五、三与五、三与六、四与六字之后略作停顿。例如:
前面列举三至七言之节奏形式,均为各言之并不难见者。比较罕见的均略之。在划出的节奏中,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如七言句之“思——赏花虫观竹石”,如果作“思——赏花虫——观竹石”,并非绝对不可以,这样,一六节奏就变成了一三三节奏。又“妻夫——五百载修来”,若作“妻夫——五百载——修来”,亦非绝对不可以,这样,二五节奏就变成了二三二节奏。一三三和二三二节奏,前面尚未列出,若作这样处理,则七言句又算多列出了两种节奏形式。
各种节奏句例之平仄,也是就事论事,碰上是平就标平,是仄就标仄,并未穷尽所有的平仄格式。有的平仄格式,特别是因“一三五(字)不论”而出现的一些平仄格式,因为没有必要一一列举,这里没有全包括进来,但别的场合还可能见到或者用到。
超过七言的联句,亦像前面这样分节奏安排平仄。下面仅择要分析几个长句,平仄仍按标准式注明,若碰上实际用字的平仄与标准式不合者,仍像句脚部分那样表示。
八言句,如袁枚赠某园主人联:
这副对联,上下联第二句皆为八言、三五节奏。分出的两个三言句和两个五言句,除了“幸此日”为三仄连用而外。其余都合马蹄韵。“丝”字当仄而用平,不算破律。
十言句,如下联:
此联可分为三七节奏。上下联前三字平仄皆合三言句律。后七字上联合七言句律;下联首字可平可仄,当平而用仄声字“不”,不算破律,唯倒数第二字当平而用了仄声字“折”,使全句犯了孤平。但“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一成语,无从更改,尽管用“折”字与七言句律不合,只好听之。
十一言句,如赵熙题四川峨眉山联:
此联上下联之第三句皆为十一言、三四四节奏。除“那”字当平而用仄应予改正而外,其余均分别合马蹄韵三言和四言句的平仄运用规则。上联之“荡”字当平而用仄,下联之“秋”与“提”当仄而用乎,无碍。
十三言句,如朱仙镇岳飞庙联:
这副对联,第二句句脚,上联改为平声字,下联改为仄声字,就合马蹄韵了。从句内应平仄交替上看,下联末句完全合三言、二言与四言句律。上联末句后八字即“四四”两节奏亦合四言句律,“黑”字位虽当平而用仄,因本可平可仄,无妨;唯“三二”两节奏,全是仄声,不仅联内无平仄交替可言,与下联亦无平仄对立,应作破律看待。若将“定击”与“你这”改为平声,就合律了,但内容上恐怕又难以照顾。
十八言句,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贺联:
此联上联倒数第二句之“黄”改用仄声字,下联倒数第二句之“经”改用平声,就合马蹄韵了。上下联第二句皆为十八言、三二六七节奏。若将下联之“个”、“万”二字改用平声,各个节奏就分别合三言、二言、六言和七言的马蹄韵平仄运用规则。“四”、“自”两字当平而用仄,“无”“方”、“民”三字当仄而用平,皆无碍。
尚有两点需要作总体说明。
一、对节奏的划分,不是随意的,它在语法和逻辑上有一种制约关系。如上文十言句只划为“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两个节奏而不划为“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四个节奏,就在于“欲以千金裘换酒”在句中是整个地受“李谪仙”制约的。如果分为四个节奏,句子割得支离破碎,其平仄格式也看不出真正的面目了。要是没有“李谪仙”三字,“欲以千金裘换酒”分为三个节奏则无妨。
二、有些节奏的平仄,若单就某言句本身而言,照实标上则可。但既处于一副对联之中,与其上下联相应的平仄之间,也有一种制约关系。如上文十八言句之“要争个”,如不与上联“流不尽”对应,直标“仄平仄”(第一字可平可仄)未尝不可。但上联已有“流不尽”三字的平仄——“平仄仄”在那里,要与之相反,“要争个”的平仄就只能视为“仄平平”了。既视为“仄平平”,“个”字就只能作破律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