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0-11-17 18:06 编辑
从两首《六州歌头》看选调选韵 第一首 宋代贺铸的《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第二首 韩元吉的《六州歌头》: 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娥眉凝笑,脸薄拂燕脂。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
先看《六州歌头》适宜写些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这就得先看句子。 长句和缓,易写内容绵延曲折抒情的,短句急促,易写情感激动的、变化快的情景。此词最长的只五个字,有九句。其他都是四字句、三字句,共三十九句(其中三字句为22句占大头)。七字的常句一句都没有,更没有七字以上的长句。 它连用大量的三言短语,一气驱使,旋折而下,构成了它的繁音促节,恰宜表达紧张急迫的激昂慷慨的壮烈情怀。 贺铸写的是家国之恨,韩元吉写的怀人,一个苍凉郁勃,一股不平之气;一个婉曲缠绵,语言妩媚;因此贺铸的适宜短句,韩元吉的适宜长句,所以,贺铸选调选对了,苍凉激越的豪迈感情表现得合宜;韩元吉选调选错了,缠绵哀婉,抒写儿女情调,结果是“声与意的不相谐。”。(以上两段把穿越梅岭的评语重新排列过)
再从选韵分析: a的发音嘴巴完全张开,所以a组的韵适宜抒发大喜或大悲的情感。o的发音嘴巴是圆的,音量没有a大,声音受到一定的抑制,所以o组的韵适宜抒发忧愁或激愤的情感。i的发音嘴巴是扁扁的,音量不大,但均匀,所以i组的韵适宜抒发淡淡喜的或淡淡忧的情感。 韩元吉选用了i韵,虽有缠绵哀婉,但由于是淡淡的基调,情感激动不了,于是与短句不协调。 贺铸选择了o组韵,o组的韵有o、ou、iou、ong、iong,它们的音量次序依次是ong、iong、 o、ou、iou。ong由于有喉咙音与o共鸣,所以音色洪亮,最能表现激愤的情感,而ou因为发出o后嘴唇缩小,音流受到压抑,所以抒发忧伤的情感最适宜选用ou。作者在o组韵中选用了音色洪亮的“东钟”( ong)韵部,更能显出一种苍凉郁勃的不平之气来,也最能表达他所处的那个最高统治者不断与金人求和的屈辱时代悲愤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