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古城长沙南门口附近的燕子岭上,座落着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幼幼学校。
清朝末年,民众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日趋深入,民主革命呼声高涨。清政府被迫继续推行新政,在教育方面实行“废科举,兴学校”的举措。大批中国学子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纷纷东渡日本,在此期间的十余年时间里,掀起了一个留日运动的高潮。
清宣统二年(1910)10月,居住在湖南省城长沙南门的一位女士蒋葆仁(辛亥革命志士易白沙之妻)曾两次东渡日本留学。学成归国后,她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毅然献私财,腾地宅,在其冯家湾的蒋氏私宅创办了一所新式小学校——幼幼学校。学校校名取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句 。110年来,它承载着创办人教育救国的梦想,历经岁月沧桑,数迁校址,几易校名。一代代幼幼人在这片土地辛勤耕耘,一批批优秀学子从这儿走向世界。任岁月荏苒,学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办学理念生生不息。这所古老学校的发展变迁,折射着长沙近现代小学教育的发展进程。是以作《幼幼赋》。
《幼幼赋》
文丨龚鹏飞
天心阁畔,燕子岭上,有幼幼也,念之亲切,闻之悦耳。气含珠璧,情蕴日月,摒嚣嚣闹市,似养在深闺。沧桑百余年遗情想象,不叹今是昨非;遥接孟夫子幼学琼林,宅心仁厚咸归。
蒙养圣功,新政兴学,缔者女德历历可追;腾宅献财,春风入座,师学新法独标其时。人才荟萃,一时盛大,代代秉承,不改门楣。文武英逸,才为时出,有大将之足迹,有园丁之颂歌,从此,新苗破土,雏鹰试飞。
大美幼幼,风神依依。树木百品,芳草千丛,能吐艳舒荣,能识春辨岁。雕塑隔空对话,亭柱镌刻诗词。足球场绿茵铺展,马赛回旋;归真园果蔬飘举,嫩叶绕篱。云纹石雕状若蘑菇,青青砖墙还有烟气。彩绸伞向阳而撑,白描画清风来仪,小剧场璀璨灯火,岂不令人意到神随?
大爱幼幼,谱写真谛。仁爱诚信,情满旨远,推己及人,涵盖多维。或晏晏谈笑,是欣是赏,或正色言理,是激是励。经典诵读志蕴优雅,故事沙龙心耽进趣。人人驰骛学习强国,个个徜徉心灵驿站。好书为伴,不辜负流金岁月;名师优课,莫错过发展先机。少年宫落户,笙歌悠扬;皮影戏上演,童心旖旎。小发明,腾驾碧寥;啦啦操,浩荡轩豁。好似风生水起,迎来冠冕加持。
噫嘻!对景怀贤,抚事凝情,观我平生心事;书声琅琅,书香远渡,看我鸿鹄之志。青春意气,何其龙骧虎步;大雅之声,何其灵韵繁滋。嗟夫! 有容乃大,有道至伟。岂能不爱之弥坚,仰之弥高?岂能不豪情波涌,奋发有为?
(幼幼学校附设有幼稚园,这是幼稚园小朋友在上唱歌游戏课。)
(1924年,幼幼学校组成的校篮球队在操场合影。学生们摆出的姿势颇有风范。)
(这是幼幼学校儿童在上世纪20年代开展课余活动,操场上的游戏设施有滑梯、爬绳、秋千等。据1924年长沙《大公报》报道,幼幼的教学设备,价值银洋7000余元。南门外著名的妙高峰中学亦常来该小学借用仪器设备。如该校自然教学实验室,有理化仪器试剂、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动植物标本,还有一架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等。图片均来自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