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竹节韵
句中韵是指词片开头或前句韵脚以次一逗或两逗或三逗等至后脚之间嵌入的韵字,它没有任何附缀,仅与韵脚同韵相押而已。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日居月诸”(邶风·日月》)、“籥舞笙鼓”(《小雅·宾之初筵》)、“采荼薪樗”(《豳风·七月》)等等,这也与《诗经》诸诗作为歌词关系密切,作词法的“倚声”(倚声之法争取后贴)就是这种韵式产生的直接原因。因为曲拍的轻重、重复需要词拍的平仄、声韵与之切合才能歌唱。同样,这种被乐逼出来的韵式能使诗歌语言的音律变得更加优美动听,显得更加韵味悠长,所以,尽管后世诗人不以为意(这大概是诗乐分化的原因),却为后世词人广为承继(词是我们现在能知道的真正配乐的歌词)。沈雄《古今词话》云:“周筜谷言:换头二字用韵者,长调颇多,中间更有藏韵,《木兰花慢》,惟屯田得音调之正。盖‘倾城盈盈欢情’,于第二字有韵。且于《定风波》、《南乡子》、《隔浦莲》,岂可冒昧为之?”又如苏轼《醉翁操》“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吴文英《三姝媚》“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等等。所以,张炎《乐府指迷》云:“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
短柱体本为元曲押韵的一种方式。如果每句中都或两韵、或三韵的叫短柱体诗。
“短柱体”,乃乐府歌辞中俳体之一格(任讷《散曲概论》将《曲律》所论俳谐、巧体合为广义的“俳体”,共列出二十五种),其显著特点在于通篇每句两韵,或两字一韵,元人所谓“六字三韵语”者也。明王骥德《曲律》卷三“论巧体”第二十九云:《辍耕录》载《折桂令》起句“博山铜细袅香风”,一句两韵,名曰“短柱”,为极难作。虞邵庵作“銮舆三顾茅庐”一曲拟之,则二字一韵,盖尤难矣。乔梦符有“当时处士山祠”一曲,亦用此体。嘉靖间,北都有刘宪副效祖者,用此体,凡平声每韵各赋一首,可称一癖。《词林摘艳》有〔粉蝶儿〕“从东陇风动松呼”长套,句句两字一韵,然不见佳。(明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曲律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03页) 《曲律》所引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语,在《南村辍耕录》卷四“广寒秋”条,文曰:“虞邵庵先生集在翰苑时,宴散散学士家。歌儿郭氏顺时秀者,唱今乐府。其《折桂令》起句云:‘博山铜细袅香风。’一句而两韵,名曰短柱,极不易作。先生爱其新奇,席上偶谈蜀汉事因命纸笔,亦赋一曲曰:‘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与。’盖两字一韵,比之一句两韵者为尤难。先生之学问该博,虽一时娱戏,亦过人远矣。《折桂令》一名《广寒秋》,一名《天香第一枝》,一名《蟾宫引》。今中州之韵,入声似平声,又可作去声,所以‘蜀’、‘术’等字,皆与‘鱼’、‘虞’相近。”(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52—53 页)相类记载又见《尧山堂外纪》卷七十三《元》。《辍耕录》所云顺时秀演唱之《折桂令》,其原曲词句为:
博山铜细袅香风,两行纱笼,烛影摇红。勤捧金钟,半露春葱。唱好是会受用文章巨公,绮罗丛醉眼朦胧。夜宴将终,十二帘栊,月转梧桐。(按此《折桂令》曲辞,《录鬼簿》题刘唐卿作)
不难看出,顺时秀所唱《折桂令》曲辞,通篇为每句两韵之“短柱体”,其中之七言句,也不例外。如“博山铜细袅香风”、“会受用文章巨公”(“唱好是”为句中所加趁字)、“绮罗丛醉眼朦胧”,其中“铜”、“风”、“用”、“公”、“丛”、“胧”以及通篇其他四言中第二、第四字,均押相同之韵,此即该体所谓“新奇”之所在。而《辍耕录》载虞集所创之《折桂令》乃通篇两字一韵,则“尤难”也,其听唱所感,偶谈蜀汉事所触,即能“挥翰自如”,若非大才,何能如此?传为佳话,实属情理中事。吴梅《词学通论》评价虞集云:“词不多作,《辍耕录》载其短柱〔折桂令〕,极险窄之苦,而能挥翰自如,不为韵缚,才大者亦工小技,信为一代宗匠焉。”(《吴梅全集》理论卷上《词学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97 页)《曲律》云“乔梦符有‘当时处士山祠’一曲,亦用此体”。
一句中或两韵、或三韵的叫短柱体。近人谭汝为《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言:“所谓短柱体是在诗的句中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如短柱。”谭书又言:“句中韵在《诗经》、《楚辞》、汉代谣谚中就有一些例证,在词曲中句中韵更为常见”。如果通篇每句用句中韵而成短柱体者则为短柱体诗。这种通篇用句中韵因费力难工故不多见。但今天的网络文学却给它增添异彩。
比如“三韵”,指曲一句六字三用韵。明朝沈德符《野获编·词曲·西厢》:“元人周德清评《西厢》云:六字中三用韵,如:‘玉宇无尘内,忽听一声猛惊。’及‘玉驄娇马内,自古相女配夫。’此皆三韵为难。”
写诗要尽量避免犯韵,此也是故意犯韵,与犯韵体的区别是犯韵体的冒韵字在句首,而短柱体的冒韵字在句中而已。
短柱体诗。一句中或两韵、或三韵的叫短柱体。近人谭汝为《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言:“所谓短柱体是在诗的句中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如短柱。”谭书又言:“句中韵在《诗经》、《楚辞》、汉代谣谚中就有一些例证,在词曲中句中韵更为常见”。写诗要尽量避免犯韵,此也是故意犯韵,与犯韵体的区别是犯韵体的冒韵字在句首,而短柱体的冒韵字在句中而已。
短柱体是元曲押韵的一种方式。一句之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脚。如《西厢记》中的“忽听一声猛惊、听、声、惊三字为韵。又如《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中《油葫芦》的两句:“人有过,必自责,勿惮改。我却待‘贤贤易色’将心戒”,这里以责、改、待、色、戒为韵,都可以视为短柱体的押韵方式。近人谭汝为《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言:“所谓短柱体是在诗的句中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如短柱。”谭书又言:“句中韵在《诗经》、《楚辞》、汉代谣谚中就有一些例证,在词曲中句中韵更为常见”。如果通篇每句用句中韵而成短柱体者则为短柱体诗。这种通篇用句中韵因费力难工故不多见。但今天的网络文学却给它增添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