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6|回复: 14

科考所用的韵书 刚刚编辑整理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1-9 14: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考所用的韵书 刚刚编辑整理
      正式的科考从唐朝开始。唐代科举考试用当时通行的《切韵》作为考试用书,《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 年),分193韵,反映的是隋代至唐初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由于它既保存了一些古音,又参考了当时南北方音,朝廷遂以此来作为评判科举考试中士子诗赋用韵的标准。《切韵》是每个考官和士子必须严格遵守的、最具权威性的韵书。《切韵》是一部意在审音辨韵、规范读书音的韵书,它是实际语音的反映,《切韵》音系的语音系统尽量从分,韵目繁多,不利于士子选词押韵的实际需要,写诗很受拘束。唐初朝廷接受大臣许敬宗等建议,规定有些相近的韵部可以“同用”,也就是说不同的韵部被注为“同用”的, 则可以把它们当做同一个韵看待,比如先、仙、删、山之类就可合并,合并之后,《唐韵》由206韵变成 112 韵。此后,后代无论时代相隔多么久远、实际语音变化有多大,都遵循着《切韵》所反映的中古语音系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继承,既不打破中古语音系统,但不是一成不变,在同用独用例上便可有稍许变动。也正因为局限于微小变化的继承,韵书与现实语言慢慢脱节,越到后代越显得遥远。
      北宋于960年立国,宋代初期的40年,科举考试仍沿唐制,到1007年颁行《景德韵略》。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对《切韵》进行校订,并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广韵》的修订目的在卷首交代得很清楚, “悬科取士,考核程准,兹实用焉。而旧本既讹,学者多误。”而几乎与《广韵》同时成书的《广韵》略本《景德韵略》,择取了《广韵》中的常用字,合并了同用的韵部,专为科场服务,便于士子学习查检。
      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朝廷又组织力量编纂了《集韵》,为了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编成景佑《韵略》,即俗称的《礼部韵略》。《集韵》共收录韵字53525个,而《礼部韵略》则只保留9590个常用字。从景佑四年直到宋朝灭亡的两百多年里,《礼部韵略》一直是科场不可或缺的考试用书。因为由国子监统一刻印颁行,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监韵”。《礼部韵略》原有206 韵,功令允许窄韵同用,并韵后只有117 韵,后又允许13 处临近韵通用,这样就大致接近一百零六韵了。这种关于临近韵部通用的规定,主要是为方便士子作诗选字的需要,同时也是顺应实际语音的变化而作出的灵活处理。当然,《礼部韵略》是沿用了隋唐《切韵》系语音系统,与实际语音有较大差异。宋代的韵书编纂为后世诗韵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金代的的科考韵书是金人王文郁的《新刊韵略》,王文郁正好也是山西平水人,其书因此也称为《平水韵》(全称为《平水新刊礼部韵略》)。王书于金正大六年(1229)初刊,分韵一百零六部。钱大昕在《与谢方伯论平水韵书》中指出:“(刘)渊所刊者,殆即文郁之本,或失其序文,而读者误以为渊所作耳。”并据此推断:“渊窃见文郁书而翻刻之。”刘渊书刻于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与王书大同小异,只有韵部数不同。刘书分韵一百零七部,王书分韵一百零六部。应是刘渊删除王文郁书前许古序文,又从上声迥韵分出拯韵,变成一百七部,并将书名更改为《壬子新刊韵略》。在学术界普遍认同平水韵出自刘渊的大背景下,钱大昕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卷五:“《平水韵略》乃金王文郁所撰,尝于吴门黄孝廉丕烈斋见元椠本,卷首有河间许古序,题正大六年己丑夏。己丑在壬子前二十三年,其时金犹未亡,至淳佑壬子则金亡矣。意者宋刘渊重刊之,故误为渊作耳。其并上下平声各为十五部,上声二十九部,去声三十部,入声十七部,一皆王文郁韵母,如此正与今韵同。 王在刘之前, 则并韵非始于刘渊, 即并上声拯韵入迥韵者亦非阴时夫矣。 ” 刚刚按 王书比刘书早23年。
      元朝,汉人实际上亡国,官方文字是蒙文。至元前用的是畏兀字,至元(1269年)颁布新蒙文字八思巴蒙古字。元人败北后仍以畏兀字为基础,改造为今蒙文。因此元朝科考用的是蒙元所编订的《蒙古字韵》,由于语音演变的原因中国北方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代所编的《蒙古字韵》仅存15韵,距离唐宋的206音韵体系甚远。当然不是汉人的韵书。此书在明朝被销毁,已无人知其原貌了。元末《中原音韵》是从元曲中归纳整理出的韵书,所以说是作曲主要参考的韵书。但是它既然符合北方的实际读音情况,自然也会用到诗方面,明朝自洪武开始禁止使用《中原音韵》。这时刘渊的《平水韵》也印出来了,因此当时有三部韵书在使用。汉文化的同化力量是巨大的,蒙古贵族、色目人也有学习汉诗词的,因为自古以来,除了科考规定,民间选韵一向自由,他们用韵可以平水韵、也可中原音韵、也可切韵。
      明代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旨编著《洪武正韵》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唐宋音韵在长江以北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七十六韵,洪武十二年,再编而成的八十韵本的《洪武正韵》正式完工,最后把孙吾与所纂的《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命刊行。《洪武正韵》反映的是明代中原雅音的“读书音”。与实际读音还是相差很远,所以朱元璋多次表示不满,反复要求修改,但就是因为继承中古音系统的原则,结果每次都失败,但与今普通话的距离比《中原音韵》更近。在这点上,朱元璋是值得敬佩的。其时离元末周德清编《中原音韵》(1324)仅隔51 年,如果没有特别的政治、社会等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洪武正韵》当与《中原音韵》无甚大别。然而事实是《洪武正韵》音系不仅有异于《中原音韵》,反而与具有“清浊上去入声”之分的“沈韵”、“等韵”相符。保存全浊,这都不符合‘中原雅声’”,但其《序》偏偏说:“以中原雅音为定”,这又自相矛盾。《中原音韵》中所言的“雅音”指代的是已深受《蒙古字韵》影响的“全浊声母消失”,明代的“雅音”却是“南京音”。要论地理位置,大都和南京都不能算作“中原”之代表地,二者都是错误的。
      清代极力贬斥《洪武正韵》,不许再翻印。康熙四十三年由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等 76 人奉敕编纂《佩文韵府》,该书以康熙皇帝的书斋名“佩文”命名,在内容上以元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和明凌稚隆的《五车韵瑞》为基础,做了大量的增补和调整。全书一百零六卷,共收字10252 个,按平水韵分106 韵,《佩文韵府》严格的遵循着平水韵系统。随着乾隆二十二年科举考试加试五言诗后,《佩文韵府》及其简缩本《佩文诗韵》成为科场的用韵标准。平水韵的形成和发展,是科举考试诗赋取士制度的必然产物。它的并韵,只是为了便于士子自由选字押韵,它参照前代韵书的独用同用例,简单的将二百零六韵合并成一百零六韵, 并没有语音上的合并。平水韵虽然离实际读音越来越远,但由于它是科举考试和文人作诗用韵的标准,凡作格律诗就必须根据平水韵来选字用韵,否则就被认定是“出韵”,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4: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0-11-9 14:41 编辑

这是我今天在中辞网翻出来的,感到是篇不错的东西。也不知刚刚写于何时。对研究平水韵的人很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在前面还有一点说明,也原文照搬吧:

说明  我喜欢搞考据,但本文我没有做这个工作,只是把几种笔记整理编成一个资料,供给需要的人。其中有的内容估计许多人没见过,历朝科考韵书恐怕也没有我介绍得这么详尽的。至于资料内容正确与否,不要凭空判断,最好拿出确凿证据来证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09: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对三羊应有参考作用,他热衷于唐王朝考试用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0: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11-10 10:14
靠不靠谱?靠谱得有文献记载佐证才行。

这个得问刚刚自己,大概应靠谱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10 10: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0-11-10 09:30
这篇对三羊应有参考作用,他热衷于唐王朝考试用韵

唐韵、广韵、集韵、平水韵,五种韵书一览表
唐韵115韵广韵112韵集韵108韵刘渊平水107韵阴时夫平水106韵
1
〇一东
1
〇一东【平】
1
〇一东【平】
1
一东【平】
1
一东
2
〇二冬钟
2
〇二冬钟
2
〇二冬钟
2
二冬钟
2
二冬
3
〇四江
3
〇四江
3
〇四江
3
三江
3
三江
4
〇五支脂之
4
〇五支脂之
4
〇五支脂之
4
四支脂之
4
四支
5
〇八微
5
〇八微
5
〇八微
5
五微
5
五微
6
〇九鱼
6
〇九鱼
6
〇九鱼
6
六鱼
6
六鱼
7
一十虞模
7
一十虞模
7
一十虞模
7
七虞模
7
七虞
8
十二齐
8
十二齐
8
十二齐
8
八齐
8
八齐
9
十三佳皆
9
十三佳皆
9
十三佳皆
9
九佳皆
9
九佳
10
十五灰咍
10
十五灰咍
10
十五灰咍
10
十灰咍
10
十灰
11
十七真谆臻
11
十七真谆臻
11
十七真谆臻
11
十一真谆臻
11
十一真
12
二十文
12
二十文欣
12
二十文欣
12
十二文欣
12
十二文
13
二一殷
14
二二元魂痕
13
二二元魂痕
13
二二元魂痕
13
十三元魂痕
13
十三元
15
二五寒桓
14
二五寒桓
14
二五寒桓
14
十四寒桓
14
十四寒
16
二七删山
15
二七删山
15
二七删山
15
十五删山
15
十五删
17
〇一先仙
16
〇一先仙
16
〇一先仙
16
一先仙
16
一先
18
〇三萧宵
17
〇三萧宵
17
〇三萧宵
17
二萧宵
17
二萧
19
〇五肴
18
〇五肴
18
〇五肴
18
三肴
18
三肴
20
〇六豪
19
〇六豪
19
〇六豪
19
四豪
19
四豪
21
〇七歌戈
20
〇七歌戈
20
〇七歌戈
20
五歌戈
20
五歌
22
〇九麻
21
〇九麻
21
〇九麻
21
六麻
21
六麻
23
一十阳唐
22
一十阳唐
22
一十阳唐
22
七阳唐
22
七阳
24
十二庚耕清
23
十二庚耕清
23
十二庚耕清
23
八庚耕清
23
八庚
25
十五青
24
十五青
24
十五青
24
九青
24
九青
26
十六蒸登
25
十六蒸登
25
十六蒸登
25
十蒸登
25
十蒸
27
十八尤侯幽
26
十八尤侯幽
26
十八尤侯幽
26
十一尤侯幽
26
十一尤
28
二一侵
27
二一侵
27
二一侵
27
十二侵
27
十二侵
29
二二覃谈
28
二二覃谈
28
二二覃谈
28
十三覃谈
28
十三覃
30
二四盐添
29
二四盐添
29
二四盐添严
29
十四盐添严
29
十四盐
31
二六咸衔
30
二六咸衔
30
二七咸衔凡
30
十五咸衔凡
30
十五咸
32
二八严凡
31
二八严凡
33
〇一董【上】
32
〇一董【上】
31
〇一董【上】
31
一董【上】
31
一董
34
〇二肿
33
〇二肿
32
〇二肿
32
二肿
32
二肿
35
〇三讲
34
〇三讲
33
〇三讲
33
三讲
33
三讲
36
〇四纸旨止
35
〇四纸旨止
34
〇四纸旨止
34
四纸旨止
34
四纸
37
〇七尾
36
〇七尾
35
〇七尾
35
五尾
35
五尾
38
〇八语
37
〇八语
36
〇八语
36
六语
36
六语
39
〇九麌姥
38
〇九麌姥
37
〇九麌姥
37
七麌姥
37
七麌
40
十一荠
39
十一荠
38
十一荠
38
八荠
38
八荠
41
十二蟹骇
40
十二蟹骇
39
十二蟹骇
39
九蟹骇
39
九蟹
42
十四贿海
41
十四贿海
40
十四贿海
40
十贿海
40
十贿
43
十六轸准
42
十六轸准
41
十六轸准
41
十一轸准
41
十一轸
44
18吻
43
十八吻隐
42
十八吻隐
42
十二吻隐
42
十二吻
45
19隐
46
二十阮混很
44
二十阮混很
43
二十阮混很
43
十三阮混很
43
十三阮
47
二三旱缓
45
二三旱缓
44
二三旱缓
44
十四旱缓
44
十四旱
48
二五潸产
46
二五潸产
45
二五潸产
45
十五潸产
45
十五潸
49
二七铣狝
47
二七铣狝
46
二七铣狝
46
十六铣狝
46
十六铣
50
二九篠小
48
二九篠小
47
二九篠小
47
十七篠小
47
十七篠
51
三一巧
49
三一巧
48
三一巧
48
十八巧
48
十八巧
52
三二皓
50
三二皓
49
三二皓
49
十九皓
49
十九皓
53
三三哿果
51
三三哿果
50
三三哿果
50
二十哿果
50
二十哿
54
三五马
52
三五马
51
三五马
51
廿一马
51
廿一马
55
三六养荡
53
三六养荡
52
三六养荡
52
廿二养荡
52
廿二养
56
三八梗耿静
54
三八梗耿静
53
三八梗耿静
53
廿三梗耿静
53
廿三梗
57
四一迥
55
四一迥
54
四一迥
54
廿四迥
54
廿四迥
58
四二拯等
56
四二拯等
55
四二拯等
55
廿五拯等
59
四四有厚黝
57
四四有厚黝
56
四四有厚黝
56
廿六有厚黝
55
廿五有
60
四七寝
58
四七寝
57
四七寝
57
廿七寝
56
廿六寝
61
四八感敢
59
四八感敢
58
四八感敢
58
廿八感敢
57
廿七感
62
五十琰忝俨
60
五十琰忝俨
59
五十琰忝俨
59
廿九俭忝俨
58
廿八俭
63
五三豏槛范
61
五三豏槛范
60
五三豏槛范
60
三十豏槛范
59
廿九豏
64
〇一送【去】
62
〇一送【去】
61
〇一送【去】
61
一送【去】
60
一送
65
〇二宋用
63
〇二宋用
62
〇二宋用
62
二宋用
61
二宋
66
〇四绛
64
〇四绛
63
〇四绛
63
三绛
62
三绛
67
〇五寘至志
65
〇五寘至志
64
〇五寘至志
64
四寘至志
63
四寘
68
〇八未
66
〇八未
65
〇八未
65
五未
64
五未
69
〇九御
67
〇九御
66
〇九御
66
六御
65
六御
70
一十遇暮
68
一十遇暮
67
一十遇暮
67
七遇暮
66
七遇
71
十二霁祭
69
十二霁祭
68
十二霁祭
68
八霁祭
67
八霁
72
十四泰
70
十四泰
69
十四泰
69
九泰
68
九泰
73
十五卦怪夬
71
十五卦怪夬
70
十五卦怪夬
70
十卦怪夬
69
十卦
74
十八队代
72
十八队代
71
十八队代废
71
十一队代废
70
十一队
75
二十废
73
二十废
76
二一震稕
74
二一震稕
72
二一震稕
72
十二震稕
71
十二震
77
二三问
75
二三问
73
二三问焮
73
十三问焮
72
十三问
78
二四焮
76
二四焮
79
二五愿慁恨
77
二五愿慁恨
74
二五愿慁恨
74
十四愿慁恨
73
十四愿
80
二八翰换
78
二八翰换
75
二八翰换
75
十五翰换
74
十五翰
81
三十谏裥
79
三十谏裥
76
三十谏裥
76
十六谏裥
75
十六谏
82
三二霰线
80
三二霰线
77
三二霰线
77
十七霰线
76
十七霰
83
三四啸笑
81
三四啸笑
78
三四啸笑
78
十八啸笑
77
十八啸
84
三六效
82
三六效
79
三六效
79
十九效
78
十九效
85
三七号
83
三七号
80
三七号
80
二十号
79
二十号
86
三八个过
84
三八个过
81
三八个过
81
二十一个过
80
二一个
87
四十祃
85
四十祃
82
四十祃
82
二十二祃
81
二二祃
88
四一漾宕
86
四一漾宕
83
四一漾宕
83
二十三漾宕
82
二三漾
89
四三映诤劲
87
四三映诤劲
84
四三映诤劲
84
二十四映诤劲
83
二四映
90
四六径
88
四六径
85
四六径
85
二十五径证嶝
84
二五径
91
四七证嶝
89
四七证嶝
86
四七证嶝
92
四九宥候幼
90
四九宥候幼
87
四九宥候幼
86
二十六宥候幼
85
二六宥
93
五二沁
91
五二沁
88
五二沁
87
二十七沁
86
二七沁
94
五三勘阚
92
五三勘阚
89
五三勘阚
88
二十八勘阚
87
二八勘
95
五五艳忝酽
93
五五艳忝酽
90
五五艳忝酽
89
二十九艳忝酽
88
二九艳
96
五八陷鉴梵
94
五八陷鉴梵
91
五八陷鉴梵
90
三十陷鉴梵
89
三十陷
97
〇一屋【入】
95
〇一屋【入】
92
〇一屋【入】
91
一屋【入】
90
一屋
98
〇二沃烛
96
〇二沃烛
93
〇二沃烛
92
二沃烛
91
二沃
99
〇四觉
97
〇四觉
94
〇四觉
93
三觉
92
三觉
100
〇五质术栉
98
〇五质术栉
95
〇五质术栉
94
四质术栉
93
四质
101
八物
99
〇八物迄
96
〇八物迄
95
五物迄
94
五物
102
九迄
103
一十月没
100
一十月没
97
一十月没
96
六月没
95
六月
104
十二曷末
101
十二曷末
98
十二曷末
97
七曷末
96
七曷
105
十四黠辖
102
十四黠辖
99
十四黠辖
98
八黠辖
97
八黠
106
十六屑薛
103
十六屑薛
100
十六屑薛
99
九屑薛
98
九屑
107
十八药铎
104
十八药铎
101
十八药铎
100
十药铎
99
十药
108
二十陌麦昔
105
二十陌麦昔
102
二十陌麦昔
101
十一陌麦昔
100
十一陌
109
二三锡
106
二三锡
103
二三锡
102
十二锡
101
十二锡
110
二四职德
107
二四职德
104
二四职德
103
十三职德
102
十三职
111
二六缉
108
二六缉
105
二六缉
104
十四缉
103
十四缉
112
二七合盍
109
二七合盍
106
二七合盍
105
十五合盍
104
十五合
113
二九叶怗
110
二九叶帖
107
二九叶帖业
106
十六叶帖业
105
十六叶
114
三一洽狎
111
三一洽狎
108
三二洽狎乏
107
十七洽狎乏
106
十七洽
115
三三业乏
112
三三业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1: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11-10 10:56
考试时可不可以携带韵书?

是呀,不许带夹带,但韵书能不能带呢。三羊能回答吗?

点评

此一时彼一时! 唐朝考生使用的工具书,由官方制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0 11: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10 11: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11-10 11:52 编辑
孤鹤 发表于 2020-11-10 11:02
是呀,不许带夹带,但韵书能不能带呢。三羊能回答吗?

此一时彼一时!
唐朝考生使用的工具书,由官方制备!不但韵书,还有字典一类的,如,《玉篇》

点评

根据?不是你编的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0 13: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3: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11-10 11:44
此一时彼一时!
唐朝考生使用的工具书,由官方制备!不但韵书,还有字典一类的,如,《玉篇》
...

根据?不是你编的吧

点评

在下三羊见到资料:好像是唐朝科举的史料,不是以下这篇文章。 科举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本报记者 康冀楠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朝初创至清末废除,绵延1300多年。在此期间,中国政坛风起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0 14:11
证据,已经很难找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0 14: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10 14: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0-11-10 13:39
根据?不是你编的吧

证据,已经很难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10 14: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0-11-10 13:39
根据?不是你编的吧

在下三羊见到资料:好像是唐朝科举的史料,不是以下这篇文章。


科举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本报记者 康冀楠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朝初创至清末废除,绵延1300多年。在此期间,中国政坛风起云涌,朝代更迭,科举也历经改革。北宋科举在整个科举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发展,至北宋逐渐完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呈现出制度变迁的轨迹。北宋科举是科举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百官皆为“天子门生”

北宋重文轻武,统治者非常重视科举考试。北宋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宋太祖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名佼佼者。次年,赵匡胤再次举行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仅录取了6人,可谓凤毛麟角。

这一时期的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另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后来则有所变化。

在唐朝科举考试中,考生被录取后备受宠遇,令人羡慕。北宋则对科举及第者以更高的地位和待遇。唐朝科举及第后,只是得到了做官的资格,还要通过吏部考试之后择优授官。北宋科举及第后,不经吏部考试即可授官,而且及第后授官的级别也有所提高。宋真宗还写了一首《劝学诗》鼓励当时的读书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确立殿试制度也是北宋提高科举地位的重要措施。唐代武则天曾举行过殿试,但未形成制度。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有落第考生告发考官录取不公,宋太祖亲自在讲武殿命题复试,这是北宋举行殿试之始。之后,殿试成为制度,及第者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赵匡胤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赵匡胤曾这样讲述自己的初衷:“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他的意思是,举行殿试是为了避免官僚贵族弄权舞弊。其实,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举行殿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帝的权威。当然,由皇帝亲自考试并确定名次,考生能成为“天子门生”,这自然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因此,举行殿试也提高了科举的地位,提高了及第者的身价。殿试成为常制以后,就确定了北宋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制度:州试(地方官主持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

殿试后有等甲之分。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北宋开始将殿试成绩评定等第,将进士分作三甲。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颁《亲试进士条例》,规定进士入选者分为五等:第一等、第二等曰及第,第三等曰出身,第四等、第五等曰同出身。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始称第为甲,将进士分为五甲。神宗时第一等、第二等赐进士及第,第三等赐进士出身,第四等赐同进士出身,第五等赐同学究出身。南宋时有了变化,据吴自牧《梦粱录》载:“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至第五甲并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后,皇帝还要在琼林苑赐宴,称琼林宴或闻喜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北宋出现殿试释褐之制,即殿试后脱去贱者服,赐予及第者绿袍、靴、笏等官服,后成定制。

当时,科举对士人特别是寒门子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改变着士人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述了当时流行的《得意诗》与《失意诗》,便是极好的印证。

得意诗
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失意诗
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
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金榜挂名时”与“下第举人心”便是北宋知识分子追求功名时的得意和失意的心态。

说起北宋时期的科举,也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北宋初年,有一位名叫王嗣中的举子参加科举考试,以第二名的成绩中了进士。但王嗣中本人很不服气,认为排在自己前面的赵昌言不如自己,于是就向朝廷喊冤。此时,考试名次虽然排出来了,但还没宣布状元是谁,所以王嗣中就想把这个状元争过来。很快,此事被赵匡胤得知。赵匡胤便命人将王嗣中和赵昌言二人带到殿上来,让他们分别陈述理由。二人就在大殿上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

见此情景,赵匡胤心生一计,命二人徒手搏斗,一决胜负。皇帝的话音刚落,王嗣中就趁赵昌言还在发愣的时候,就抬手向赵昌言头上打去。赵昌言是个秃头,当时戴着帽子,王嗣中一打,一下子把他的帽子打掉了,露出了明晃晃的头来。王嗣中捡起赵昌言的帽子,向赵匡胤表示自己获胜。见此情景,赵匡胤哈哈大笑,当即宣布王嗣中为状元。

北宋科举考什么

北宋的科举制度,其前期的制度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

常科就是常设之科,类似今天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公开考试,国家规定了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那个时候,北宋的读书人都是每年秋季参加乡试,中乡举者冬末云集京城,次年开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国家级统一会试。

相比之下,北宋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科始于隋炀帝,是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蔡美彪等编著的《中国通史》中写道:“科举以进士科为主,考试诗赋,以声病对偶定优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

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9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5部儒家经典,“开元礼”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礼书,也可以看成是实用“礼学”的专科考试,“三史”指《史记》《汉书》《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可以看成是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指《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可以看成是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可以看成是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进士科和明经科为很多人所关注,这是因为唐代以来,读书人最看重的就是这两大科。两大科中,又以进士科为最。原因很简单: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非常乐观,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北宋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至于其他各小科,及第者的前途要坎坷得多,即使考中,也不过终生做个小业务官,很难掌权。南宋著名理学家吕祖谦这样说道:“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这种考试形态源于汉朝的射策,唐代已经非常普遍,主要是为一些身怀异才的知名人士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分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科目。参加制科考试的有当朝官员,也有布衣百姓。在任的官员参加这类考试可以提升知名度,普通人参加考试可以得到步入仕途的机会。但是,这类考试不被当时的人看重,即使制科登第,在进士科及第的人面前也抬不起头来。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有8个张姓兄弟,7个考中进士、1个考中制科,结果考中制科的人备受歧视,7个兄弟都不屑跟他坐在一起。到了北宋,制科考试依旧保留,但是地位和重要性大幅度提高,已经能够和进士科并驾齐驱了。考中制科的人,一样受人尊敬。

北宋的制科取士开始于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包括三个科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到了宋太宗时期,制科考试内容分为诗赋、论、颂、策、制诰。除了诗赋之外,其余都是偏重实用的文章。制科考试的科目在宋太宗以后一直在变化,宋仁宗时设置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军谋宏远材任边寄六科。

制科考试的范围虽然不大,应试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不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村夫,都可由宰相重臣举荐参加考试,已经中过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制科考试。北宋名臣富弼,年轻时坚持学习,雅量高致,他写策论文章,阐述国家政事很有一套,具备吏治天赋。范仲淹称其有辅佐帝王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后来把女儿嫁给了富弼。后来,宋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劝富弼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于是,富弼参加当年的制科考试,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制科考试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其中,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一等和第二等为虚设的),第五等最差。苏轼、苏辙兄弟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虽已经中了进士,但还不甘心,又双双参加了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的制科考试,苏轼入第三等。据宋人郎晔考证,苏轼当时参加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这和苏轼后来的自嘲甚相吻合。苏轼在经历了多重磨难后,感慨道,当年应制科考试,成绩甚优,于是飘飘然自以为真的可以“直言极谏”了。殊不知谏一回灭一回,如今灭到黄州凉快来了。

北宋科举考试的题量相当大,不像现在高考那样答几张卷子就可以了。以进士考为例,需要“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这其中以诗、赋、论三项为最重。所谓“帖”,全称为“帖经”,即默写经典中的段落;所谓“墨义”,即笔答经义,规定为十条。默写经书为什么叫“帖”呢,因为这类考试是将经典原文的前、后句子裁去,只露出中间的某一两句或某一两行,让举子们把前后补齐。除“帖经”“墨义”外,还有回答“时务策”三条。这三项在进士试中属于附加性质的,不很重要,而在明经科则很重要,几乎是该科考试的全部,这也是进士历来看不起明经及第的重要原因。考明经大多靠死记硬背,不像考进士那样可以文采飞扬。因为科举考试题量非常大,不论是乡试还是会试,举子们都要在考场里呆上三四天,才能把所有内容答完。

后来,北宋科举的文风也大为转变。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知贡举。他一向厌恶无病呻吟的程式化文章,当他取得了绝对话语权后,将延续了百年的程文考卷全部黜落,所取文章都是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苏轼、苏辙也借此脱颖而出,因为这两兄弟最善于议论古今成败之理。人称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旗手”,就是从这时确立的。

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不甚完善,暴露了不少缺点,这既影响朝廷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也影响广大知识分子对科举取士的积极性和对王朝的向心力,不利于扩大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和政局的稳定。为此,北宋在大力提倡科举考试取士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

北宋规定,州试由州之通判主持进士科考试,由州之录事参军主持其他诸科的考试。考试完毕,考官须用朱笔批阅试卷,凡回答正确的写“通”,答错的批“不”。考官和监考官最后须在试卷末尾签署姓名。凡考中的考生名单及其试卷都要在秋天呈报礼部。如果发现州试有受贿作弊的情况,考官和监考官均要受处分。

州试被录取的考生于冬季集中到京城尚书省礼部,这些考生须将自己的家世、年龄、籍贯、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等如实写明,并要求有10人担保,如果发现有弄虚作假、违反考试规定之事,这10人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并取消该考生的考试资格。

唐代科举一年举行一次,北宋的科举最早也是一年举行一次。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冬天,各州考生都已集中于礼部,但是由于宋太宗要亲征北汉,第二年春天的省试只好停止。此后每隔一年或两年举行一次。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正式定为三年举行一次。

唐代规定吏部考功郎中、吏部员外郎或吏部侍郎为主考官,由于人员固定、权力极大,故易于营私。北宋则改为主考官由皇帝任命,往往由六部尚书、翰林学士知贡举任主考官,且年年更换,还配有“权知贡举”(副主考官)若干,使其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规定知贡举“既受诏,径赴贡院,以避请求”(《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三)。以后就建立了“锁院”制度。在考试期间,考官和外界隔离,和家人也不能见面。另外,北宋还建立了回避制度,如果考官的子弟与亲属赴考,需另派考官,称为“别头试”。

唐已有御史监试之法,北宋又将其强化。宋规定贡院大门、中门均遣官监守,并搜查考生的衣物,以防夹带。宋初,考生在考试诗赋时允许带《切韵》《玉篇》,但到宋真宗时规定,举人除书案外,不许将茶厨蜡烛等带入,若发现携带《切韵》《玉篇》以外书籍或有耳语等现象,立刻赶出考场,并罚其停止参加科举考试一次。

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朝廷还建立了考场内巡察制,设巡察官员,监察考官与考生的行迹,后称巡铺制。

后来,为了严格考试纪律,北宋又发明了“糊名”与“誊录”制度。所谓“糊名”,是把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所以又称之为“弥封”与“封弥”。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御崇政殿复试合格进士,采用“糊名考校”的办法。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将“糊名”办法用于省试。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又将“糊名”办法用于州试。但是“糊名”不足以杜绝作弊,因为有人还说可以凭借字体辨认考生身份。于是,统治者又根据袁州人李夷宾的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在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了。

当时很多人对糊名持反对态度,如范仲淹、苏颂等,都曾提到糊名过于冒险:平时声名狼藉,考试成绩上佳,你录取他不录取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糊名是最合理、最公允的一种制度。苏轼参加礼部会试时,主考官是欧阳修。当时欧阳修最看好曾巩,拿到苏轼考卷一看,眉飞色舞,认定必是曾巩的答卷,定为状头。等到拆开糊名一看,原来是苏轼。不论欧阳修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总之他当主考时,想给得意门生打高分也很难做到了。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九中也讲了一个故事:宋仁宗时有国子监的一学生叫郑獬,颇有名气,也有学问,但在国子监发送优秀生参加会试的名单上,将他名列第五,他十分生气,大发牢骚,大骂主司是“驽马”“顽石”。主司恨之入骨。后来郑獬参加殿试,这位主司又担任考官,一心想使郑獬落选,把一份卷子误认为是郑獬所作,加以贬斥,判为“不通”。后来拆封,郑獬却以第一名录取。此外,据《宋史·常安民传》载:常安民参加省试,被录取为第一名,拆封后,主考官见他年少,想另换一人作第一名,考官判监常秩不同意,认为既是糊名考校,怎能任意更改名次呢?

然而,随着宋王朝的腐朽,科场舞弊也层出不穷,“糊名”“誊录”也难以阻止主考官们徇私舞弊。据《续资治通鉴》卷三记载:宋真宗时,枢密直学士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参加殿试,考官陈尧咨为了巴结刘师道,让刘几道在考卷中做暗号,虽然考卷糊名弥封,陈尧咨仍辨认出这份考卷,把刘几道取在优等之列。

取士途径增多规模扩大

赵匡胤采取的重文抑武的政策,让文人官员在朝堂上的地位迅速提升,执掌权柄。北宋科举取士数量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大量吸收了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掌握政权,远远超过了之前与其后历代。但是,由于方法不当,北宋扩大取士的结果与统治者的初衷相去甚远,造成了大量冗员与国势衰落。

从北宋的先天情况来看,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状况,彻底打击世族和军阀势力,使得朝廷中此类出身的人物大为缩减。北宋接棒唐代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本身就是宽进严出,每年录取的进士不过一二十人,即便是在中晚唐时代,这个数字也不过30左右。这些万里挑一的进士此后还要经过20多年的磨炼,才能进入高官序列,可以说并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由此赵匡胤开始变革,增加取士人数。

刚开始,赵匡胤的步子还是比较合理的,所录进士数目并不太多。但自宋太宗后,情况开始大变。宋太宗在位22年,录取进士近万名,平均每年450多人,而有唐一代,进士取录总数不过6000人。可以说这是组织人事工作的“大跃进”,其害不小。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九月,范仲淹上书条陈十事,讲到官员只进不出的情况时说,文官3年晋升一次,武将5年晋升一次,完全论资排辈。虽然北宋实行磨勘制度,但对昏庸无能、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官员并没有起到淘汰作用。所以,他提出要“明黜陟”,对此类官员予以罢黜。只是口号喊喊容易,实行起来却难,冗员越来越多的情况积重难返。

造成这一恶果的“推手”不仅仅是科举制度本身,还在于北宋独一无二的特奏名制度。

特奏名又称恩科,是区别于正奏名的不按分数线录取制度。相比于科举制,这是一种灰色竞争、血缘竞争,它提供了组织入口的另一绿色通道。只要够年头和科考次数,落第考生都有望进入官员队伍。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下旨,将应试15场以上的举人101人,赐本科出身,这是特奏名恩例之始。或许是觉得这种做法于法无据,赵匡胤事后申明下不为例。但特例一开,接下来便是援例而循。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三月,有111人被特奏名,第为三等,并赐同进士、学究出身,进入了官员队伍。此后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有宋一代,贡举共取士约11万人,其中正奏名占6万人、特奏名约5万人,特奏名登科者近半。

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一名参加殿试的70多岁老落榜生,面对考题不知如何下笔,只得在试卷上写了“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没想到他竟被录取,获得“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的待遇;同样,另外一个73岁齿脱发白仍坚持应考的老落榜生詹文屡经坎坷终于“考”上。他在《登科后解嘲》的诗中写道:“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家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为什么会存在特奏名这样的制度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对宰相说:“如闻科场举人有累举不第、年龄已高、无家可归者,深为矜悯。宜令广示搜罗,特与奏名。”难道真如宋真宗所说,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要将屡考屡败的高龄考生予以收养?原因绝非如此简单。

北宋特有的国情、社情也让特奏名有了现实存在的基础。宋仁宗年间,因殿试落榜而跑到西夏去效力的张元、吴昊让宋廷大为头疼,因为西夏国主李元昊将其二人“倚为谋主,以抗朝廷,连兵十余年,西方至为疲弊”,教训是深刻的。这是外患,还有内忧。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淮南发生王伦起义,声势浩大,此时“若使其得一晓事之人(士人),教以计策……开官库之物以赈贫民……疲民易悦,岂有不从,若徒渐多而不暴虐,则难以常贼待之,可为国家忧矣”。

在北宋统治者看来,落榜的知识分子是很危险的存在,若不恩养之,他们很有可能效仿唐末的黄巢揭竿而起。尽管“十羊九牧”弊端重重,但将落榜生长期置于朝廷之外,无疑更加危险。此时特奏名便是利器,可以最大限度地化敌为友、为我所用。

北宋官制中,还有一项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即恩荫制。所谓“恩荫”,就是经皇帝恩准,儿子可以不经科举就获得相当于其父亲级别的官阶。恩荫制度起源于汉代,到了唐代逐渐完备,而到了北宋,则发扬光大,完全走向了制度化。相比于特奏名制法外开恩而言,恩荫制显得更加蛮霸。大量德才兼无的纨绔子弟凭此跻身朝堂,混入了原本就已经臃肿不堪的官僚体系。

北宋恩荫的名目非常繁多,包括致仕恩荫——官员趁退休之机,让皇上给自己的孩子安排个好差事;奖功恩荫——父辈立功,儿子也可获得封赏;盛典恩荫——只要国家有喜庆事儿,官员也给自己的孩子索要官职。如此一来,享受恩荫的官员子弟数目愈加庞大。例如,奸相蔡京就有6个儿子、4个孙子通过恩荫获得了官职。皇亲国戚中享受恩荫的就更多了。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一年之内宗室被授官者就有1000多人。长此以往,便造成“食禄者日众,力田者日耗”的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4: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0-11-10 14:17 编辑

宋初,考生在考试诗赋时允许带《切韵》《玉篇》,但到宋真宗时规定,举人除书案外,不许将茶厨蜡烛等带入,若发现携带《切韵》《玉篇》以外书籍或有耳语等现象,立刻赶出考场,并罚其停止参加科举考试一次。
------------------有这条就够了,也就是真宗以后除了笔墨,什么都不许带了,与今天考试一致了

点评

带矿泉水也不行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0 14: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10 14: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0-11-10 14:15
宋初,考生在考试诗赋时允许带《切韵》《玉篇》,但到宋真宗时规定,举人除书案外,不许将茶厨蜡烛等带入, ...

带矿泉水也不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9: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