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37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269
金钱28425
贡献21770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269 点
贡献- 21770 次
金钱- 28425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9 10: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0-11-9 10:37 编辑
八、各地方言合音词举例
苏州话
“覅”[fi?423]已不能恢复为分音形式“勿要”[f??5 i?423],而上海话“勿要”和“覅”是自由变体,而且“勿要紧”也可以合音为“覅紧”,苏州话通常仍念“勿要紧”。由于上海话“勿要”合音分音很随便,因此语料转写时也未必很严格。语料中分音用例远多于合音用例,未必符合口语实情,可能转写者将部分合音字记成分音形式。《海上花列传. 例言》中说“如说勿要二字,苏人每急呼之,并为一音……”为覅(fiao)。
,《海上花列传. 例言》中说“如说勿要二字,苏人每急呼之,并为一音……”为覅(fiao)。
粤语/闽南话:
婶=叔母
妗=舅母
冇=没有
江淮话和四川乐山方言:
表=不要
摆=不碍
吴川话
“来己([géi]取音)”的“已([géi]取音)”应是“这里”的合音。
“去女([néi]取音)”的“女([néi]取音)应是“那里”的合音。
新昌方言
“偕”是“尔(ng)”“吾(nga)”的合音词,即: ng+nga→nga—(简化作)→a 。“尔(ng)”是上古第二人称代词,“吾(nga)”是上古第一人称代词,把这两个词结合起来就有了“(你我两人)一起,共同”的意思。有三种形式的常用双音词容易产生合音词: ① 双声,且前一词素的韵母是 i 或 i 的变体; ②叠韵,且后一词素是零声母; ③虽非双声也非叠韵, 但前一词素有声母, 后一词素零声母。“尔吾”(的古音)合音为“偕”属于第一种形式。新昌方言里还有一些合音词,如“只要”的合音“z + iao →jiao• ”、“休要”的合音词“xiu +iao → xiao• ”、“勿会”的合音词“fei +vai →fai• ”等。
由于口语“尔吾(ng nga•其文字表示形式为“如之”“如是”“如此”“这等”)”使用频繁,历史上产生了多个合音词。试举几例。① 尔——《六书故》:“如是之合为尔”,可见“尔”不仅是远指代词,也是“如是”的合音词,因此“尔”在古文中的指示远近意义常常是或这或那模棱两可的。
阿——古代也曾作为“尔吾”的合音词表“这”“那”之意,如《世说新语》:“与却阿堵物”(阿堵物:那个〈或这个〉东西);这个语词直到清代尚在应用,但“这”“那”之意已不明显了。如《红楼梦》:“那是我手里调理出来的毛丫头,什么阿物儿 ”(阿物儿:那〈或这〉东西)。又,“我也老了,那里养不出那阿物儿来?还怕他不成”(由于“那”和“阿”重用, 指示语义落在“那”字上,“阿物儿”变成了“物”或“东西”的同义词)。
靖江老岸话中存在一些合音词(合音词现象在各个方言里普遍存在),有专家称合音词的形成过程为“省音拼合”(上面我已经提到过),指的是语流中经常习惯性的省略掉某些音,其空位前后之音拼合连成音节,如“不要”说成[ ],以“不”取声母,“要”取韵母和声调相合而成。有趣的是,靖江老岸话中的某些合音词与苏州方言中的一些合音词相对应:勿要(苏州)-不要(靖江)、不曾(靖江)-勿曾(苏州)、格曾(靖江)-曾阿(苏州)。
陕西关中方言
今天仍然非常广泛的流行和使用着一句口语———“要不见怪”。“要不”,读为“b o”,合音词。不(b )+要
广东
"咱"是"咱每"的合音,现代官话中至少至今还没有发现把咱们说成"自家","咱每"的"遗存".
"听日"是"天光日"的合音.
潍坊方言
张——这样。举例:张勃!= 就这样吧!
娘——那样。举例:娘不行!= 那不可以。
白——不要。举例:白吃生东西=不要吃生东西。
甭——不用。举例:甭去=不用去。
富阳方言中的合音词
覅[fi﹞]——不要,例:覅伊——不要它
甭[fong]——不用,例:甭得——不用
[fε]——不会,例:[fε]得——不会的
朋[ben]——别人,例:朋家——别人家
咋[tso?]——做角(儿),例:咋儿——做什么?
毛[m﹞]——木佬佬,例:毛多——很多
米[mi]——没有,例:米角儿——没有什么
茄[tsia]——剩下,例:[tsia]勒——只剩下
玉林话
特殊人称代词有4个,其中3个用新造字“馥,握 ,越”,起用了一个罕用字“握”。这组代词的特殊之处在于:第一,它们没有单复数之分;第二,它们是一组合音词,“馥”是“我屋” (我家)的合音,“握”,是“你屋” (你家)的合音,“俄”是“但屋”(他家)的合音,“握”,是“人屋”(别人家)的合音。从意义上看,也可以认为它们是“我屋,你屋,柜屋,人屋”组合而成的兼词。
温州话
“要”的否定词,普通话用“不用”,温州话则直接用一个“覅”,亦作“”。“覅”是由“勿”与“要”紧缩而成,实为“不爱”的合音。读fai33。音似“灰”,系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方言。如:覅吵啊。覅无空讲。覅听三不听四。有覅省,冇覅想。覅问火大细,只眙火烧基。你抯去罢,覅客气。你覅响儿走底,匄渠惊一惊。我忙显忙。你覅嬲牢我。搬新屋吧,旧家生干脆覅渠算罢。留心俫,饭覅吃哽牢。你逮渠监牢,覅匄渠溜爻。丧事办隐约俫,覅妆起忒闹热。生腰子病个人,平时着吃淡厘,最好覅吃盐。
有人将其写成“勿”或“弗”,似乎是不恰切。“勿”和“弗”均读fai213,入声;而“覅”读平声。
孬,fe213,音似“否”的入声。由“不”与“好”紧缩而成的合音词。如:孬听。孬走。孬妆。该本书孬眙。越是大酒店,酒水越孬吃。
成都话
嗦——是不是哦
三——是不是喃
爪(平舌音)子——做啥子
嘎——该是哈
上海南汇县
乍tSA35(做啥isn 22SA35)、
柴头zA22dy(昨夜头za22?lA44dr53)、
乍去is‘A34iili3(做啥去,哪儿去)、
就梗Ziy22k535(就茄能)、
乍呀介tSA33?lA53hA31(做啥啦介,做错啦哇)、
?mo?55(呒没hrp22mA?44)
临夏话
嫑;发音(bdo),不要的合音字,不要的意思。如:“上房里嫑去了尕房里来”:“我俩的事情(哈)你嫑(呀)说”等。
民勤话
1.“彼”。发音念“别”,只有在《康熙字典》里才有这个发音,即第三人称,专指“他(们)、她(们)、它(们)”。“彼那个倒灶先头里谋的彼还日能的很,后来才觉谋的张三奸的太哩。” “谋”、“觉谋”:觉得或思谋。“奸的太”:奸,奸猾;太,副词,很。意思是,对彼和张三两人,一开始觉得是彼能行、聪明,后头才觉得是张三能行些,更奸猾。若“彼”与“家”合用成“彼家”,则指代众人,如同“那些人”、“他们”、“她们”、“它们”。
2.“臧”。是“怎么”的混合音,指“怎、怎么、怎么样”。另一层意思是指“这、这么”。民勤人说:“臧哩,臧哩?”就是“怎么了?怎么了?”民勤人说:“臧个。”就是“这个。”三是“桑”。是“咋样”的合音,也指“什么”。比如,你吃饭饭香,民勤人问:“桑味道?”就是“什么味道?”四是“浪”。是“那么”的合音。指“那、那么”的意思。民勤人问:“浪臧组哩?”浪,那;臧,怎么;组,“做”的发音。意思是“那怎么做呢?”如说“浪臧办哩?”自然是“那怎么办呢?”“浪几个贼娃子。”“那几个贼娃子。”两个民勤人探讨问题,各说各长,意见向左,一个就对第三者说了:“我说臧奖,彼(别)说浪奖,我不管他臧奖了臧奖起。”意思是:“我说这样,他说那样,我不管他咋样了咋样去。”
3.“桑”。是“咋样”的合音,也指“什么”。比如,你吃饭饭香,民勤人问:“桑味道?”就是“什么味道?”
4.“浪”。是“那么”的合音。指“那、那么”的意思。民勤人问:“浪臧组哩?”浪,那;臧,怎么;组,“做”的发音。意思是“那怎么做呢?”如说“浪臧办哩?”自然是“那怎么办呢?”“浪几个贼娃子。”“那几个贼娃子。”两个民勤人探讨问题,各说各长,意见向左,一个就对第三者说了:“我说臧奖,彼(别)说浪奖,我不管他臧奖了臧奖起。”意思是:“我说这样,他说那样,我不管他咋样了咋样去。”
福安,福州,厦门,漳州,泉州
俗写的 "偌" 都是 "若伙" 的合音词: "伙"《方言》"凡物盛多谓之寇,齐宋之郊,楚魏之际曰伙"。《广韵》"伙,胡果切,楚 云多也"表示 "多","多少"。
厦门话 "毛伙" 的 "毛",是借用 "饥者毛食"(《后汉书 冯衍传》)的 "毛" 字。这个 "毛" 字意思是 "无",是 "无有" 的合音词。
闽南话的【勿会】是"未解"("未解忆长安")的合音bue6(厦门音)。
台湾闽南话 恁:音lin2,你们,应是「汝等」的合音词,俗字。
宁波
原词 合音词 释义
搭我 躲〔to35〕 给我、和我
搭俉 等 对你、与你
搭渠 底〔ti35〕 给他、同他
拨我 把〔po35〕 被我
勿要 覅〔fe53/fi53〕 不要,表不情愿,不接受
只要 只要
勿用 别,表示禁止、劝阻
勿会 ①不会②不③何不
格(该)貌 告 这样/那样、这种/那种
咋会 怎么、怎么会,表示疑问或感叹
呒没 密 没有
注:合音词原词中的“搭”,作介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对、给、把、和、跟、同、与”等,与后面的代词“你、我、他(她、它)”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连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和、同、与”等,连接其前面的代词或名词性词语及其后面的代词构成名词性并列关系的联合短语。
合音词的原词中的“拨”是介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让、给”等,与其后面的代词“我、你、他(她、它)”一起构成介宾短语。
说明 宁波话空白处都是拼音注的读音,打不上去,只好空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