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诗的国度”的中国,从古至今留下名姓的诗人和传世诗作,大概要分别以万计和百万计,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古诗百花园中别有一类备陈各体,名目繁多,世有篇什、代有流传的杂体诗,如《璇玑图》、《盘中诗》、《回文诗》、《神智诗》、《杂名诗》、《杂数诗》之类,尽管也曾置身庙堂唱和,樽俎应对,科举命题和书斋雅会,但在传统诗学中却一直被斥为“本体不雅、其流易弊”的消闲戏谑之作,诗中或趣味盎然、或记录着诗歌探索历程的种种技巧,也一向被嗤之为争奇斗巧的雕虫小技,因而历来难入正统诗家法眼,以至于和正统诗歌同样源远流长、纷繁多丽的这一系列,一直处于堙没无闻状态。 汉语、汉字的特有形式,为中国古代杂体诗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块、一音节、一语素,分别表示出汉字的音、形、义三要素,都可以成为杂体诗的构成部件。因此,对杂体诗的归纳揭秘,实际蕴涵着对汉语言文字特性功能及种种现象的进一步探讨与揭示。诸如拆字、离合、嵌字、联边、半字顶针等杂体,均构建于字形特点。而“神智体”运用字形的大小、高低、正反、笔划或偏旁的粗细、增损、变形等方法形成异常外观,再通过对异常外观的描述而附会出汉字本义之外的意义以演绎成诗,则是汉字“以形见义”的表意功能的异化与延伸。至于把方块汉字排成各种图案或各种物品的“图像诗”,如龟形诗、盘中诗、盘鉴铭、灵檀几、算盘、葵心、药笼、车轮、葫芦之类,则是汉字与图画结合的产物,其形式即可溯源到“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的象形字,更直接承袭了商周祭器、乐器、食器上铭文的随物布字的章法结构。毋庸讳言,唐宋以后的这类作品有不少是东施效颦或故弄玄虚之作,但透过文字游戏表像,人们仍可发现其中折射出的汉语汉字异于他种语言文字的本质、令人惊异的表情达意的无穷潜力,乃至古人在种种巧妙构思中表现出来的令人钦佩的机智和聪慧。-----------张雪涛《中国古代文化的另类趣味》 杂体诗相传源于晋代,从字的排列、句的组合、章的结构、吟的妙法、咏的韵律等方面,都特树一帜,别出心裁,故称之为"杂体诗"。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回文诗、离合诗、盘中诗、璇玑图、宝塔诗等。晋时傅成、温峤所作之诗均未传世。直到十六国时,前秦苏蕙着《织锦璇玑图》后,才相传开来。宋代桑世昌编着《回文类聚》,遂使历代回文诗汇编成集,至清时又加《续编》。万树制《璇玑碎锦》一书,进一步丰富了“杂体诗”。 我对杂体诗的理解是,杂体诗杂在三个方面:一是体杂。这是有异于“正体”而言,即不同于传统正宗诗体的某些类型的诗歌。《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指出“中国古典诗词,以近体(律、绝)。再加上乐府、词、曲等为传统体式。除此以外的杂言、杂句,以及不按传统范式用韵的作品,皆被归为杂体。这类所谓杂体诗,实际上就是不圃于传统诗歌体式的自由体。从诗歌内容或创作主旨来看,或言志、抒情,或叙事、明理,与传统诗歌并无大的区别。”不要动辄以文字游戏、玩物丧志看待。比如流传在世的第一篇回文赋是十三岁的石庞写的,可是却被人称为小有才,《天外谈》存目提要的作者还说石庞的《游春赋》“无可取”,因为此赋“每句用一部偏旁之字”。不错,这是文字游戏。但是,游戏的目的是娱乐,得到了娱乐,有益身心,并不妨碍读圣贤书,还可以活跃文艺创作。《天外谈》存目提要的作者那么评论,实在是太不公了。二、在诗歌艺术构思或修辞上,别出心裁,另具特色,如禽言、迭字、双关等,这类诗高水平的运用汉族语言,虽有炫耀成分,但写作者汉语功底的深厚,对汉语的热爱和熟练,对汉语语言的发展,都是不容抹杀的。三、利用汉字的形、音、义的独有特点、进行巧妙的分、离、编排和组合.增加难度和趣味性。构成丰富多样的体式,这类诗词游戏性质最浓,如杂名、杂数、回文、离合、嵌字、盘中等等。多以斗奇逞巧为能事,形式大异于传统诗体。内容也多无关宏旨。但其中回文却脱颖而出,形式多样,读法多样,内容也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不把它当游戏看待。 “体”除了体裁或文体类别的含义之外,又可兼指特定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式。 概括地说,杂体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皆为“别出心裁”之作,二是“带有文字游戏性质”(《辞海》语)。它不仅有很强的趣味性、故事性、可读性,也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很强的实用性,被人称为“趣味诗”、“谐趣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