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照录: 咱中国人讲究个血缘亲近,同姓更是一种缘份,就算是天涯海角,也还都是炎黄子孙,好好的,亲着呢,就不要笑话人家了吧? 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翻阅古籍,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人物的祖上都是名人,却没有凭据说明。在民间的家谱记录中,也存在“王公贵族,枝繁叶茂;农人庶民,名号绝踪”的怪现象。为了炫耀家族的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以贫寒卑贱的先祖为耻,故意伪造世系冒认名人、贵人、名门、望族为衣宗,从而弃祖、辱宗之事,屡见不鲜,被后人察觉后往往成为笑谈。 冒认祖宗这种事,做得影响力最大的是刘邦。众所周知,他原本是沛县泗水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亭长,出身低微。他当了皇帝后,竟然拐弯抹角把自己的家谱续成了炎帝之后。老百姓一看,皇帝都这么干,大家当然可以效法。于是,几乎所有的家谱,往上数祖先必定是名人,因为普通人根本就没有家谱传下来。 南朝的开国皇帝大多出身寒门,祖上信息早已无从考查。但是东汉政府采用 “察举”、九品中正制等方式来选拔人才,形成了森严的社会等级观念和制度。中上层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家族利益不被冒充之人侵犯,都非常重视家谱的专修,形成中国谱牒史上公私修谱的第一个高潮。 南朝梁时的侯景,原是北魏一个戍边的小兵。后来因为有战功,当上了将军,归附梁后又起兵叛乱,曾一度自立为帝。他的左仆射王伟奏请设立七庙,侯景说不记得他祖上的信息,只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侯标。这时候,王伟就为侯景杜撰世系,以汉朝侯霸为始祖,以晋代名士侯瑾为七世祖。 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他们的祖辈默默无名,称帝后都冒充汉相萧何之后,且杜撰称西汉御使大夫萧望之为萧何七世孙,萧道成为萧望之十八世孙,萧衍为萧道成族侄。现经史学界考证,已确认萧道成、萧衍这俩支世系都是假世系。 为了避开不体面的祖先,有人竟然更换世系,冒认他人的祖先为祖。如宋徽宗时的权相蔡京,他和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的蔡襄,都是福建仙游人,俩人本不同宗。但由于蔡襄比蔡京先出仕,蔡京就攀附蔡襄,尊称蔡襄为族兄,而冒认蔡襄的先祖。后来,蔡京与童贯等被世人并称六贼,恶名远扬,为世人所不齿,其后亦引以为耻,竟干脆冒认蔡襄为祖先。 以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得名的宋初诗人林和靖,隐居杭州西湖的孤山,种种梅花,养养养仙鹤为乐,终生未娶,世人称他“梅妻鹤子”。到了宋末,有个叫林洪的人,自称是林逋的第七世孙,结果被南宋词人姜夔作诗嘲笑“和靖当年不娶妻,为何七世有孙儿?想君自是闲花草,不是孤山梅树枝。”将冒充者骂为杂种,可谓尖刻,被传为笑谈。 到近代,东莞张伯桢(号沧海)炮制的为袁世凯冒认祖宗的事件,令人发指。袁世凯当总统时,他当司法部监狱司佥事。1915年底,袁世凯皇帝梦正盛,定于次年元旦正式加冕称“洪宪皇帝”。张伯桢抓住这一良机,他想做点特殊贡献,于是因利乘便,伪印了一本东莞《袁氏世系》,冒充前代故物,又特别编写了袁崇煜迁项城始末,硬把袁世凯和袁崇焕扯上关系。并从血统论的角度来大造舆论,宣扬袁氏当皇帝是“食旧德也”。被濮伯欣作诗《新华打油诗》嘲笑:“华胄遥遥不可踪,督师威望震辽东。糊涂最是张沧海,乱替人家认祖宗。”奈何袁氏的皇帝梦破灭,导致张氏马屁流产,而成了人们的笑料。 近二三十年来,这股冒认之风又悄然复兴且越演越烈。有人冒充毛泽东在战争其期间失踪的儿子,有人冒充张作霖的第九个儿子,有人冒充蒋介石的弟弟……使不少现代史上的名人无端平添了些许后代。就连韩国人,也来冒认祖宗,声称炎帝、蚩尤、夸父、风伯、孔子、西施、李时珍等都是韩国人的祖先,真是令人耻笑。 其实老百姓冒认祖宗这些事,除了如阿Q般“我祖上比你阔多了”的心理优越感需要,还有一些不得已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