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来客 于 2015-2-28 17:44 编辑
我不常上网。最近在微信上看到高山先生的一首诗,觉得很深奥,就详细询问了几句。经他详细作解后,顿时眼前一亮,细细品来,还真有味道。他言,他在《香港诗词论坛》发一点帖子,正巧我前一段刚注册了,在《晋社诗词》发了几篇拙作。今天来这里看到,不免有点感慨,与大家分享一下。原诗如下(原作有祥注): 七律 立春 揖谢干支割晓昏①,东风逼迫楚河温②。 难牵残雪红酥手,好棹初江碧浪痕。 牧笛遥闻吹折柳③,祥云堆望卷重门。 屠苏井底涵醇厚④,瑞脑销金酹一樽。⑤ 注:①干支,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②楚河,这里指冬春之界,借“楚河汉界”之说。 ③折柳,即汉乐府《折杨柳歌辞》,这里指代春天之意。④屠苏,一种酒名,一说草庵名,从草庵取药贴浸水兑于酒中。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不病瘟疫。⑤瑞脑销金,即瑞脑销于金,瑞脑,香名,金,香炉。 首联-----揖谢干支割晓昏,东风逼迫楚河温。一“揖”将谢的行为形象化了。动手作揖,此乃古往今来人们之间所行之大礼。足见诗人对天地之敬畏。“干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就是我们的干支历或节气历,这里指的就是立春。“割晓昏”,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即气节一过,清早晚上马上就不一样了,气节将其分割开了。既是立春了,东风就丝毫不让,一“逼迫”,写出了时光如梭,时不我待之感。那“楚河温”呢,我开始不解,原来作者假借了象棋中楚河汉界之说,形象地将冬与春划了一条分界,一语双关,东风越过界了,河水被迫升温了。首句开篇凝练,形象生动。 颔联--------难牵残雪红酥手,好棹初江碧浪痕。是作者对于时光的感叹。用“红酥手”,借代冬天。香雾云鬓,手都冻红了。牵住冻红了的手的时光留不住了,隐隐流露出惜时的感慨;天地轮回,这是自然法则,所以又很惊喜地迎接春天的到来-----那初开的江面是不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划船呢? 颈联--------牧笛遥闻吹折柳,祥云堆望卷重门。一立春,万象更新,牧童也牵着牛出来追逐着新的希望。笛中的《折柳》曲,分明是吹响了大地回春的号角,城市乡村都被祥云笼罩了,这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啊。此联可能是化用了李白“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之句,不知高山先生然否。 尾联-------屠苏井底涵醇厚,瑞脑销金酹一樽。它是全诗的总括,给全诗作结。通过以上三联的一系列描写,或感叹,或惊喜,那立春的意义何在呢?千百年来,人们形成了各种迎春的风俗。过去的封建帝王都要率领群臣到郊外去迎春。因立春与春节很近,人们过春节实际上就是迎春。大家都要喝一种叫“屠苏”的酒。关于此酒,王安石曾有“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名句。它的文化醇厚,来历有多种版本,所以作者一“涵”字,很有韵味。在喝酒喜庆的同时,大家要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上香祷告,洒酒祭拜。反映了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风俗传统与美好愿望。也将立春之主题深化了,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此文仅是个人之见,不妥之处,望大家海涵。祝大家羊年吉祥,万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