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1

情与景在律诗中的表现手法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4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7
贡献
2658
金钱
755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0-25 17:21: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情与景在律诗中的表现手法》  
        情与景是律师的两大要素,“情者文之经”对于律诗来说,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直接。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诗中情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擎,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情与景的关系作为一对重要的诗学范畴,始自先秦,从六朝开始建立,在唐宋时期被正式提出,在明清时期得到深入的诗论和广泛的认同。
王夫之编撰的《姜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者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所以尽管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但实际上两者是相合为一的,惟其相融相契,才称之为“诗”,才是历代诗家追求的高境界。
        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思想融合一致而形成的境界,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和追求等;“景”指的是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情与景之间的关系作为诗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从诗歌创作到缘起来看,谓诗人内在情绪与外在世界的自然景貌,人寰世俗互相敢发,激起诗人的表达愿望并最终以诗篇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具体表达而言,他又指如何处理和协调将被纳入诗篇的情感思绪与自然景致,生活图景两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一、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
1.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
2.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灵感。
3.三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雨、清风、细雨和纤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登高 [ 唐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突出秋天辽阔凄凉的特征,景中渗透着深深的悲哀之情。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颈联写自身所处的现实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
        从上下章总体分析,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这也是我们交流过的最常见的写作方法,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由此衰败之景而身有感触,感触自己不堪的现状,所以诗人把新仇旧恨 浓缩在后四句里 ,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犹后四句回看到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 ,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 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刘熙载《艺概》中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词语看似寻常,实质从一新的角度,强调了诗歌创作以。须以具象景物表现,抽象时空情诗的道理,具有更高的理论概括性,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或“事物对当”之说实相与契合。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
        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也就是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他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触景生情和融景入情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也就是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触景生情和融景入情的区别是:融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戏答元珍[ 宋 ]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青年时曾被贬到宜昌峡州,夷州做县令。宜州小城,新(今湖北宜昌),地处偏远,山重水隔,眼下虽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还未到小城一样,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寒冷,但实际上是暗喻政治环境的恶劣,言外之意该是说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能远渡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呢?不过欧阳修那时还年轻,志向远大,因此虽然有山居的寂寞愁闷、“相思”的缠绕,但更多的是伺机而发的热情。眼前无花无春的景况,他并不感到悲伤绝望。诗中枝上的桔,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他坚信将来的道路会宽起来的,“野芳虽晚不须嗟;”暂时受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每句中都有体现,正是欧阳修的这种政治家宽解和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设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 唐·杜牧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读这首诗,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江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和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可以说是作品里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接下来,有眼前烟雨迷蒙中的佛寺,使人联想到南朝统治者虚耗民力财力搞神道设教的徒劳和愚蠢,引起嘲讽的心里,这又构成了作品的第二层意思;再从寺院的遗留和王朝的消失,生发出历史兴亡的感喟,是第三层意思;最后将王朝的兴废同大自然以及人民生活的长存联系起来思考,进而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则又是一层意思。短短四句话,蕴含着这么复杂的思想感情,层层声发,愈转愈深。诗篇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将多层意思全包容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画面之中(如:莺啼花开写江南春景,村郭酒旗写社会经济,寺院楼台作为前朝弊政与覆灭的见证,都有鲜明的特征性),内容复杂深曲,而抒情委婉含蓄。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深入其境,感同身受,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 览者会于意”,就能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以上诗句中的景物都把人的各种情感融入到其中,使景物都深浅不同的带有人的各种情怀。这种写法必须要有真实性,必须把所要写入的景物和自己想释放的情感有密切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物我合一的高妙融合。而无病呻吟只会给读者带来不和谐的音符。
        “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

三、情景交融
        中国诗学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说是前两种情与景关系的有机结合,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情于景各虽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如果抽去感情,孤立写景,诗歌就会失去灵性与感染力,从而失去生命。单纯写情,离开了景的烘托,诗歌又会显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唯有心物融合,才能写出意境浑成的佳作。
旅夜书怀 [ 唐 ]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首联写“旅夜”所见的近景,月夜孤舟,微风阵阵,细草拂幼,寂静与孤独笼罩一切。颔联写远景,境界阔大雄浑,“垂”“涌”烘托平野的辽阔,大江的汹涌。这两句以磅礴开阔的气象,反衬了首联盟孤舟夜泊的凄清情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以曲笔反语抒写无由施展胸襟抱负的愤懑不平。尾联融景生情,以景自况,用辽阔的“天地”反衬,“一沙欧”的孤独无依,沙欧是孤舟,更是诗人。全诗描写旅途月夜景色,抒发漂泊生活孤凄的苦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成为情景相生的名作。
四、显景隐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蕴藉,“韵外之韵”“象外之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显景隐情表现为全篇都是景物描写,作者的情感倾向,几乎看不出在诗歌的文中,作者的情感隐藏在景物画面之中。这种意境创造的方法,与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实到文字上的情感词极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当隐蔽。至于此中的感情,要读者反复吟咏体味,才能领略其言外之意,获得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滁州西涧 [ 唐 ]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是描写滁州城西郊野西涧的风情景物。乍读此诗感觉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但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就可以看到它不单是写景,而且有所寄托,只不过情感隐蔽罢了。
       言景不言情,作者的目的仍在抒情,在景物中隐藏着诗人深深的感情,达到了“状难摹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处,”构成了“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无穷意境,给人特殊的审美感受,使读者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
五、显情隐景(直抒胸臆)
        诗歌的本质属性是抒情。在创造意境的多种手法中,显景隐情体现了抒情的间接性;而显情隐景则更多体现了抒情的直接性。显情隐景要求做到:
(1).作者要有真率的感情,且须是长期郁积于胸随时可能因外界激发而迸发的情,而不可无病呻吟,做作雕饰。
(2).情要有所依托,仍要有物象、环境等作为抒情的支点,情不能无缘无故,无依无拖地爆发。
离思五首·其四 [ 唐·元稹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是悼念亡妻,韦惠丛所做。意为沧海深广,看过之后,别处之水,就再难引起注意。巫山云霞蒸蔚,为神女所化,相形之下,别处的云黯然失色。信步走过花丛,懒于视顾,除了爱妻之外,决不再会眷恋他“花。”为什么懒回顾呢?一半是因为尊佛奉道,修身治学,一半是因为失去所爱。其实前一半也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寄托。这首诗即是直抒胸臆,又巧妙用典。对亡妻的忠贞不愈和深深的怀念,抒发的即淋漓尽致,又深沉蕴藉。显情隐景的手法很巧妙的利用直抒胸臆,直指诗人内心的强烈感情,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激发联想,形成意境。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词在情与景的处理方法上,往往综合多种手法,特别是较长的作品里面。单纯的某种方法很少能使一首诗或词有强烈感人的效果。
六、以景衬情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这种手法旗帜鲜明,层次清晰,超越了整体构造,也就脱离了这种表现手法。以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情景正衬。
情景正衬有两种情况,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1)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 唐 ]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湖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说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私人情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从诗中可知,所写春风殆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背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2).以哀景学哀情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即随物以婉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暗迷惘之情融汇为一。古诗人常悲秋,而柳宗元特具慧眼,把春去花落看作萧瑟的秋季而悲情,这样的情怀和描写就是出新意,不拾人雅慧。
题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繁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2.情景反衬
情景反衬两种情况
1).以乐景写哀情
        我国古典诗歌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在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廖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期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沮丧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所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
(2).以哀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乐,”在诗词赋中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光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静地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赛上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涉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后章笔锋一转,别开洞天,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情景互藏其宅,既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的写情,而是在写情中常有景物。所以,尽管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但实际上两者是相合一的,惟其相融相契,才是历代诗家追求的高境界。
       凡是有意境的作品,应该即做到情景之交融,形神兼备,又做到虚实相生,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3976

主题

12万

帖子

4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沧浪诗社区特邀顾问

Rank: 6Rank: 6

威望
6275
贡献
122446
金钱
141278

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21-9-5 11: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9 19: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