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8|回复: 6

[诗词理论] 浅谈《古诗十九首》对唐宋文学的影响 (一) 晏婷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0-10-23 05: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典诗词 于 2020-10-23 14:19 编辑

浅谈《古诗十九首》对唐宋文学的影响 (一) 晏婷

晏婷(1986年---),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古诗十九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纯熟的艺术手法受到后代的高度赞誉,尤其影响了唐宋文学的发展。它的抒情艺术。比如善用比兴、情景交融、意象选择。以及曲笔传情等,这些都为唐宋抒情诗词艺术发展带来诸多启迪,影响深远。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抒情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我国号称“诗之国”,而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创下了双峰并峙的历史辉煌。究其原因,唐诗宋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艺术的“尽善尽美”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古诗十九首》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所谓“古诗”,一般指汉代乐府中未曾入乐,或原曾入乐而失去标题,并脱离了音乐的歌辞,在社会上流传已久,无专门名词,因此泛称为“古诗”,《古诗十九首》就是如此。

     《古诗十九首》是由无名诗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见于《文选》,因其年代久远,大都散佚,具体篇数不能详考,人世难详,萧统《文选》只着录了十九首,后人便以十九首称之。其作者与所作时代为西汉还是东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处不作详述。

      这十九首无名氏短诗自问世以后,就一直备受诗论家推崇,钟蝾的《诗品》称其“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评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古诗十九首》是各自独立之篇章,但都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即表达失意士子羁旅之悲愁和空闺思妇寂寞之哀思。写了游子思乡的浓浓深情,比较集中地抒发了当时的诗人们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胡应牌说:“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其抒情艺术概括可为含蓄蕴藉,委曲尽情。

      本文试图通过对《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展现,分析与唐诗宋词的密切联系,以此探寻出《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方面对唐宋文学的巨大影响。

   一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朴素自然,简短凝练,语短情长。这使得《古诗十九首》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明代谢榛评价《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这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正是由于善用比兴,而达到了言近旨远的韵味。

  《古诗十九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比兴传统,创作了成熟的文人五言诗的体式,这种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为唐诗宋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奠定了基础。如《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此诗为女子新婚之后与丈夫久别之怨辞。用瘦弱、孤凄的竹子起兴,采用“比”的手法表现思妇性格之温柔,形貌之美丽以及相会难期顾影自怜,珍惜青春之心境。在题材上给杜甫的《新婚别》的创作以直接影响。

  可以说,比兴手法使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浑然一体。《古诗十九首》的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唐宋文人或直接或间接地有所继承。如晚唐李商隐善用比兴,含蓄蕴藉,形成了他诗歌的显着特色。比兴手法的成熟运用,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古诗十九首》最主要的特点是长于抒情,善于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其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堪称“百代而下,当无继者。”情与景恰到好处的结合,使得情景和写景完美统一,达到了自然和谐的境地。

  诗人借景抒情,传达内心的情感。比如其代表诗作,通篇全是写景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一首思妇的秋夜即景之作。诗人从想象出发,借天上的牛女双星写人间别离之感。诗人把景、事、情巧妙地融合起来,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的既是天上的悲哀,也是人间的遭遇,两者结合起来,凝成了诗的优美形象。

  诗人又以乐景写衷情。“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种表现手法脱胎于《诗经》,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得更加细腻,不仅经常使用,而且日趋完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裒,”《回车驾言迈》就是这样的鲜明诗例: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宋玉悲秋。秋固悲也。_此诗写的是一片艳阳天气,写得衰飒如秋,给人以冷寂悲凉的感觉。草为东风所摇,新者日新,则故者日故,时光如此,人怎能不老?老得怎能不速?此种描写和抒情,其手法和含义多为后人所模仿。

      例如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盂郊《杂怨》:“树有百度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开。”宋代舒直《一落索》“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欧阳修的《渔家傲》“料得明年秋色在。香可爱。其如镜里花颜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唐诗宋词的显着特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使唐诗宋词创出了不同寻常的诗境、词境,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唐宋文人恰当地处理了诗歌情与景与事的关系,而对《古诗十九首》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唐诗宋词创下了中国诗歌的光辉成就而光照千古,影响深远。

   三

   意象不是外在于主体的物象,它融合了创作主体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是与主体心灵世界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明月”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古诗十九首》中,常于明月之下,走出一个游子或者一位思妇,长吁短叹,发其幽情,多为忧愤、思乡、怀人。《明月何皎皎》就是典型的例子: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826

主题

6万

帖子

2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381
贡献
67071
金钱
8311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3 07: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20-10-23 07:30 编辑

比兴艺术手法、情景交融艺术手法,不仅影响唐宋,我们也在学习……

点评

原作者原文引用《冉冉孤生竹》处,误用《行行重行行》诗。刚才看到,就重新编辑一下。虽然是转载文章,一般诗文原文部分都应该是没问题的,没想到该作者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失误。此论文,是网站共开的。一般这样的论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23 14: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6

主题

6万

帖子

2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381
贡献
67071
金钱
8311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3 07: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象不是客观物像,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点评

《古诗十九首》俺也只是随意读过,并没有太在意学习很多。毕竟和格律诗有些差异,和词也有差异。只是读这篇文章,觉得三者有很多方面是可以联系到一起的。就转帖过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23 14: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14: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上草 发表于 2020-10-23 07:25
比兴艺术手法、情景交融艺术手法,不仅影响唐宋,我们也在学习……

原作者原文引用《冉冉孤生竹》处,误用《行行重行行》诗。刚才看到,就重新编辑一下。虽然是转载文章,一般诗文原文部分都应该是没问题的,没想到该作者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失误。此论文,是网站共开的。一般这样的论文,都隐去了作者名字,作者名字是俺查证出来的。为了尊重作者的劳动,俺都给注明的。

点评

先生辛苦了,都是正常状况,以学习写作方法为要,品读古诗十九首很必须,李白就深谙其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23 15: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14: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上草 发表于 2020-10-23 07:33
意象不是客观物像,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古诗十九首》俺也只是随意读过,并没有太在意学习很多。毕竟和格律诗有些差异,和词也有差异。只是读这篇文章,觉得三者有很多方面是可以联系到一起的。就转帖过来。

点评

系统学习就从这里开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23 15: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6

主题

6万

帖子

2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381
贡献
67071
金钱
8311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3 15: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诗词 发表于 2020-10-23 14:27
原作者原文引用《冉冉孤生竹》处,误用《行行重行行》诗。刚才看到,就重新编辑一下。虽然是转载文章,一 ...

先生辛苦了,都是正常状况,以学习写作手法为要,品读古诗十九首很必须,李白就深谙其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6

主题

6万

帖子

2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381
贡献
67071
金钱
8311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3 15: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诗词 发表于 2020-10-23 14:30
《古诗十九首》俺也只是随意读过,并没有太在意学习很多。毕竟和格律诗有些差异,和词也有差异。只是读这 ...

系统学习就从这里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8 2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