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精华5
注册时间2020-10-11
威望514
金钱2819
贡献2025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威望- 514 点
贡献- 2025 次
金钱- 2819 枚
|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20-10-19 19:34 编辑
以下是彭运生教授的原文:
唐诗解(23) (2020-09-18 11:50:33)
唐诗解(23)
王维
杂诗三首(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绮”的意思是美丽,“着花”的意思是开花。
一个人对“绮窗前”的“寒梅”有极大的兴趣,则因为有这样的极大的兴趣,这个人就能够产生某种信念,坚信“寒梅‘着花’算得上‘故乡’发生的一个‘事’件,是人人都‘应’该‘知’道的事件”;因为有这样的巨大的兴趣,这个人就能够产生想当然,想当然地认为:每个人离开故乡的那一天,都会去绮窗前看一看,看“寒梅着花未”。
“极大的兴趣”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
------这样的鉴赏解析古人经典作品,真的让人很生气。作为一位高等院校的一位哲学教授,现在是网络自媒体时代可以自由发文。但是,读到这样的解读文字,俺觉得很多读者的思想以及对古典诗词的解读理解,是很容易被带歪了的。
【想当然】【想当然】的【当然,想当然地认为:每个人离开故乡的那一天,都会去绮窗前看一看,看“寒梅着花未”。】-----这样真的在瞎扯。
王维是唐代大诗人,成名很早,仕途比较顺利,一生信佛。李白是道家思想,杜甫是儒家思想。
试想一下,诗中【君】,一定是故乡的【亲人或旧友】。诗中提到两次【故乡】,显然【君】确定是从故乡过来,来到京城的。
至于,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作者和【君】,确实是相见了,是【君】刻意来见作者;还是作者主动去见的【君】,也不得而知。总之,是【故人得见】或【亲人得见】。
按照人之常情常理,二人无论是多久没见到的,这一见面,肯定就要【拉呱】攀谈聊天的。总要找个话题罢。作者不是像咱们现在的人见面那样:直问对方【现在哪里高就;作什么生意;来京城干啥来的……】。
作者,没有这么庸俗。作者问的是【故乡,或自己旧居窗前庭院的寒梅,开了没有?或亲友旧友家窗前庭院里的寒梅,开了没有?】
这样的话题,很自然很亲切,没有世俗功利目的。将【君】和作者自己的感情距离一下就拉近了,因为:【咱们是同乡】。
至于,其他的,读者一定可以想象得到:【君】后来,一定是和作者说了很多很多的关于家乡的事情的。【寒梅】真的开了没有,只是个话题的引子而已。
这里【寒梅】是联系二人的重要意象。【故乡】是特定条件。
连一次见面,作者都这么注意自己的言辞,可见作者的品性。也暗示了此【君】也是喜欢【寒梅】之人,与作者有相同的情趣。
可以想见,作者在故乡的时候,和【君】是交往极深的,二人赏梅甚至咏梅的活动也很多。试想一下,作者若是回到故乡,也一定会和此【君】见面的,他们谈论也是少不了,【寒梅】这个话题的。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日常生活的一个小场景,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与人为善的品性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