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精华5
注册时间2020-10-11
威望514
金钱2819
贡献2025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威望- 514 点
贡献- 2025 次
金钱- 2819 枚
|
本帖最后由 古典诗词 于 2020-10-13 22:32 编辑
“词味”论析要 (九) 陶礼天
四 余论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味”这一审美范畴,主要是用来概括中国古代“抒情艺术”的美感特点。晚唐司空图的“味外之旨”即苏轼所谓“味外味”论,已经将中国古代抒情艺术那种“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以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意境特点和美感特征揭示出来,此后,无论是诗论、词论,还是乐论、画论等,都提出过许多“味”的范畴,但就其理论深度而言,基本没有突破“味外味”论的内涵。
晚清刘熙载(1813—1881)《词概》认为:“词也者,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又曰:“词之妙,莫妙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因此他把司空图论诗的“味外之旨”和严羽论诗的“兴趣”,推为词的最高境界,《词概》说:“司空表圣云:‘梅止酸,盐止于咸,而美在酸咸之外。’严沧浪云:‘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此皆论诗也,词以得词境为超诣。”那么,“艺味”(包括“词味”)从何而来?这是讨论中国古代“艺味”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回答这个基本问题,一言以蔽之,可以说“艺味”产生于对“艺境”(文艺作品的“意境”或曰“境界”)的一种审美品鉴。而对这种“艺味”的把握,是一种具有“通感”审美心理的艺术直觉体验 11 。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中丰富的“艺味”论,说明在这些诗论家、词论家们看来,在审美过程中,人的五觉(或者除触觉之外的四觉)之官能,虽然就“认识”的功用而言无疑有别,各有职司,但都可以作为审美感官。为了说明味觉也可以作为审美感官之问题,这里不妨对黑格尔的有关观点略作论析。
黑格尔在《美学》中,明确地说: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因为嗅觉、味觉和触觉只涉及单纯的物质和它的可直接用感官接触的性质,例如嗅觉只涉及空气中飞扬的物质,味觉只涉及溶解的物质,触觉只涉及冷热平滑等性质。因此,这三种感觉与艺术品无关,艺术品应保持它的实际独立存在,不能与主体只发生单纯的感官关系。这三种感觉的快感并不起于艺术的美。……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12。 黑格尔这些论述是与他对“美”的本质认识联系在一起的,黑格尔从他的哲学体系出发,认为对美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的这一定义,出于这样一种思考:“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她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取消掉(或否定掉)”;“所以在它的这种客观存在里只有那使理念本身达到表现的方面才是概念的显现” 13 。
因此,在黑格尔看来,“知解力”是不可能把握美的。与德国理性主义的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等这种认识论美学、“逻辑概念”论美学不同,英国一些经验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就承认味觉感官是审美感官,认为味觉也能够“品尝”美。至于西方的现代美学,更是指出审美中的通感心理的存在,而心理学科学对通感心理现象也有实验性的研究。
在中国,强调审美直觉的创造性特点,重视审美心理中的通感体验,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早在《文心雕龙·总术》篇中,刘勰就说:“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按:即完篇之意)之功,于斯盛矣。” 14 这是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审美感官角度,对作品审美境地提出的最高要求,已经涉及到审美“通感”的问题。
可 以说,在艺术作品的审美品鉴中,味觉美、嗅觉美乃是从视觉美、听觉美产生的:而由于审美“通感”心理的作用,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人的“五官感觉”是整体的、相互沟通的,是一种“板块式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见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题曰《论词》,今据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50页
②《能改斋漫录》其卷十六、十七论词,唐圭章辑为《能改斋词话》收入《词话丛编》。本文下引词活著作语,所据唐圭章《词话丛编》则直接于文中注明作者、书名及卷数,中华书局1986年版。凡未入《词话从编》者另注。
③《后山诗话》曰:“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云云。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9页。④毛氏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⑤涵芬楼影印汲古阁抄本《稼轩词》。
⑥《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同①,第470页注。
⑦朱彝尊、汪森编《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版,第9页。
⑧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⑨厉鹗《樊榭山房文集》卷四《张今涪红螺词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⑩张惠言、张琦等编《词选·续词选》,中华书局1957年版。
11参阅钱钟书先生《通感》一文,见《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12 1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8—49页,第142页。
14引据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5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