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精华5
注册时间2020-10-11
威望514
金钱2819
贡献2025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威望- 514 点
贡献- 2025 次
金钱- 2819 枚
|
本帖最后由 古典诗词 于 2020-10-13 22:24 编辑
“词味”论析要 (六) 陶礼天
许氏认为“词味”产生于情景交融的词境,“所谓有景有情有味也”。而词境与诗境不同,词要讲“铺叙”,但又要不“质实”,出之以“清空”,而且要“雅正”(所谓“醇雅”),这样才有词之“味”。所以,他仔细分析了姜夔的《解连环》等词的铺叙方法,包括结构的转换、正叙与倒叙、“离合”(指起承转接)、“浓淡”(指详写和略写)的问题,从而说明如何能够做到“深情无限”,具有含蓄不尽的美感。所谓“从合至离,他人必用铺排,当看其省笔处”,这实际就是具体说明姜夔词的“清空”之境的创造问题。就“词品”而言,他认为姜夔的词高于史达祖的词,就在于姜词的味“雅”而史词的味“俗”。当然,虽可把许氏诸多评论视为浙西派的观点,但许氏又有自己的独到见地,这方面问题此处可置不论。
与清代的考据学(所谓乾嘉学派)盛行的同时,诗论上翁方纲等提倡“肌理即义理”的“肌理”说;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 、姚鼐等,论“文”都提倡所谓“义法”,主张把义理、考据、文章结合起来;而在词学上,常州派词人提出词要讲“寄托”,要有诗的比兴、讽谕的意义,反对浙西派一味崇尚“醇雅清空”的观点,这些都反映清代中期以后的共同的创作倾向和审美观念。
常州派的代表人物张惠言,本身也是一个经学家,他不满朱彝尊的《词综》,与其弟张琦另编一部《词选》 ⑩ 。朱彝尊的《词综》前三十卷,有十五卷是南宋词,而其中姜夔、史达祖、高观国、吴文英、蒋捷、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人的词,入选比例最大,而苏轼、秦观、柳永、辛弃疾的词入选很少。而张惠言论词,以唐人词为准的,特别推尊温庭筠的词。《词选》自唐至宋共选词四十四家(计160首词,另有附录一卷),其中温庭筠、李煜、苏轼、秦观、辛弃疾的词入选最多,而其所不喜的柳永、黄庭坚、刘过、吴文英四家词一首也没有入选,可见其门派之见较深,选词确实偏狭。故道光十年(1830),张氏外孙董毅编选《续词选》,前有张琦的序,其中说明扩大词选的范围来进行补选,乃其兄张惠言的“遗志”。
《续词选》共补选了五十二家词,其中特别增补了柳永、刘过、吴文英等人的词。在《词选序》中,张惠言认为词本源于诗(这与浙西派反对“诗余”的观点不同),具有“意内言外”的要求,并从文字考据的角度来立论,所谓“词,意内而言外也,从司从言”。因为要寻觅词的“寄托”大义,故其《词选》的品评中,就有不少穿凿附会的解说,但其认为词不能一味“醇雅清空”,要有“比兴寄托”,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金应 在《词选后序》中批评当时词坛有“淫词”、“鄙词”、“游词”这“三弊”,批评当时词的创作不良风气。从张惠言到周济等,都非常称赞苏、辛词,直至晚清,常州派都占居词坛的主要地位。总体上讲,常州派词主要纠正了浙西派脱离现实的偏颇,常州派的“词味”论,同样也是与他们的宗旨即主张词要讲比兴、重寄托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常州派的词学理论家代表者有周济(1781—1839)、陈廷焯(1853—1892)等。
周济论词的基本观点,代表常州派的宗旨,但又有其自己的见解。如他也反对浙西派以姜夔、张炎为宗,其《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本)批评姜夔词曰:“白石号为宗工,然亦有俗滥处、寒酸处、补凑处、敷衍处、支处、复处,不可不知。”又批评张炎的词无“味”,“玉田(按:张炎)才本不高,专恃磨砻雕琢,装头作脚,处处妥当,后人翕然宗之。……宅句安章,偶出风致,乍见可喜,深味索然者,悉从沙汰。”主张词要有“寄托”,有所谓“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著名观点,而特别推尊周邦彦(清真)、辛弃疾(稼轩)、王沂山(碧山)和吴文英(梦窗)四家词,这就又与张惠言的词论有所异趣。
在“词味”论上,周济也有不少论述,如他说:
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北宋含蓄之妙,逼近温、韦,非点水成冰时,安能脱口即是。周、柳、黄、晁,皆喜为曲中俚语,山谷尤甚。此当时之软平勾领,原非雅音。若托体近俳,而择言尤雅,是名本色俊语,又不可抹煞矣。雅俗有辨,生死有辨,真伪有辨,真伪尤难辨。稼轩豪迈是真,竹山便伪。碧山恬退是真,姜、张皆伪。味在酸咸之外,未易为浅尝人道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