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精华5
注册时间2020-10-11
威望514
金钱2819
贡献2025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威望- 514 点
贡献- 2025 次
金钱- 2819 枚
|
本帖最后由 古典诗词 于 2020-10-13 22:15 编辑
“词味”论析要 (二) 陶礼天
二 词的“尊体”观念与宋元明时期的“词味”论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1)的《论词》 ① ,对词的体制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提出了词乃“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强调词必须符合乐律的规则,达到能“歌”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批评“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此外,她还认为词要雅致、“典重”:要讲究“铺叙”;要善于运用“故实”等。所以她批评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认为秦观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指出晏几道词“苦无铺叙”等。这些理论批评观念,表明她主张词的创作,应尊“婉约”为正体。苏轼以及南宋的辛弃疾等不少著名词人,其词有一部分作品的风格是较为“豪放”的(张炎《词源》称这类作品为“豪气词”),这与“婉约”体不同。
吴曾(南宋人)认为:“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又批评黄庭坚词“不是当行家语,是著腔子唱好诗。” ② 这也就涉及到旧题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谓“以诗为词”的问题 ③ ,吴曾也是认为词与诗是有分别的。而宋胡寅(1098一1156)《题〈酒边词〉》认为:“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古乐府者,诗之傍行也。”视“词”为“诗”的流别,认为诗和词“发乎情则同”,故赞同这种观点者又称词为“诗余”,为“乐府”等。胡寅认为东坡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④ 。
王灼(南宋人)《碧鸡漫志》(《词话丛编》本)卷二《各家词短长》更明确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魏庆之词话》(《词话丛编》本)载曰:“《后山诗话》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余谓后山之言过矣。”接着举东坡赤壁词(大江东去)、中秋词(明月几时有)等,认为“凡此十余首词,皆绝去笔墨畦迳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三叹。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雷大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谬也。”
南宋范开《稼轩词序》认为:“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学东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他,意不在于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 ⑤ 这也是称赞辛词的“豪放”品格。
总体而言,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和胡寅、王灼等人的“诗余”说,都为后人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认可,而同时又始终有各自的影响。宋、元、明时期有关“词味”的观点,就是在这种理论批评基 础上提出的。
如,宋末元初张炎(1248—1320?)著有《词源》(《词话丛编》本),其论词主张要“雅正”、“清空”、有“意趣”,“淡雅”而有“味”,其理论可以视为李清照《论词》的发展。《词源序》曰:“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至唐人则有《尊前》、《花间集》。”《词源》曰:“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而于音谱且间有未谐,可见其难矣。”这是说词要协音律,风格体制要“雅正”。又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从“清空”与“质实”的角度,赞美姜夔(张炎乃姜夔之词友),而批评吴文英。又曰:“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认为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白石《暗香》、《疏影》等,“皆清空中有意趣”。又称赞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元人陆辅之《词旨》(《词话丛编》本)认为:“‘清空’二字,一生受用不尽,指迷之妙,尽在是矣。”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解释说:“大抵张炎所谓清空的词是要能摄取事物的精神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是写得典雅奥博,但过于胶着于所写的对象,显得板滞。” ⑥ 这些分析较为精确,不过,“质实”当还包括铺陈与结构不够浑成,写景抒情不够融化的弊端,特别是“意脉”有所谓“破碎”(李清照《词论》)的不足。
张炎实际上是不喜欢“豪放”一路的词作的,他说:“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并认为元好问虽称诵辛词,但其作“初无稼轩豪迈气”,“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邦彦)、秦(观)。”(《词源》)总之,张炎以“清空”、“蕴藉”而又具有“意趣”、“雅正”的词,谓之有“味”(馀味之意),其观点对后代特别是清代前期的浙西词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宋明时期还有不少“词味”论观点,如(均见《词话丛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