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峡之子 于 2015-2-26 21:32 编辑
法赋 三峡之子 夫法者,天下之仪也,为政之至也。兴功制暴,天下规于墨尺;定分止争,世人范以式程。[1]故治乱安邦,法为准绳。 然古之法,“ 灋”也。左从“水”,表法度公平似水镜;右从“廌”,谓正邪是非触角灵。[2]公正系于神羊,难以确辩;曲直明乎法度,便于循遵。以道为常,天下运行有序;以法为本,邦政顺应人心。故先王法令敕,赏罚明。著之于国籍,设之于官府;布之于百姓,规之于言行。见功而与赏赐,则国邦盛昌;因能而受官禄,则四海升平。 伟哉!浩浩华法,源远流长。刑起于兵,战争使原始归一统;法源于礼,周公以文明规万民。铸刑书于鼎上、为诸邦示常制,滥觞于郑国子产之笔;[3]著《法经》以简竹,以六篇为体系,集成于魏域李俚之尊。[4]遵宪律弘法道,管仲以法树齐霸;无法仪难成大事,墨子依制理乱纷。[5]国无常强无常弱,商鞅君改法为律;奉法者强则国强,秦孝公雷厉风行。唐律十二篇,造就中国千秋盛世;“义疏”三十卷,承启华夏万代宝经。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谋善政于一国,则一国平。此先哲至理,永昭后人。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明。而法之生命,在于施行;执法基柱,系以公心。当以事实为依据,依法律作准绳。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重轻。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人情枉法律,不为爵禄分权衡。清廉为治邦之本,直道乃修身之根。不惧权势,不惧邪恶,视天条为生命;忠于律令,忠于本真,仰千古众贤臣。 至若法治,唯法是依也。非法不语,非道不行。依法治国执政行政,四中全会吹响法春号角;法治国家政府社会,三项工程营造治世锦程。民主科学立法兮,为治国置宝器;严格公正执法兮,引发展畅机灵。寓法治中国于廉政为民兮,九州河清海宴;托复兴美梦于公平正义兮,五湖昌盛馨荣。 (依新韵)
注释:[1]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
[2]古法字“ 灋”,是会意字: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 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如果你犯了法,有罪,它就用角去触击你。 [3]子产铸刑鼎:公元前536年(郑简公三十年)三月,郑国执政子产命令把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这也是子产对他从公元前543年以来所进行的诸项改革的总结,因为他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铸刑鼎是春秋郑国子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4]李悝的《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计6篇, 即盗、贼、网(或囚)、捕、杂、具。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 5、故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