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9|回复: 2

[其他] “”一三五不论“”其实就是个拗救的问题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986

帖子

4010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14
贡献
902
金钱
1429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0-4 19: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三五不论“”其实就是个拗救的问题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古人写作七言近体诗时对一句之中各字平仄调配的变通规定,为常用口诀。这种规定的基本精神是对平仄声字的运用可以有灵活处置的地方,使作诗时不致为平仄律束缚得太死,不因词而害意。其内容是说:在一个七言律句之中,第一、三、五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而第二、四、六字则必须平仄分明,不能任意使用。该用仄的必须用仄,该用平的必须用平。这是因为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点所在,平仄必须清楚,不能混用。对于五言诗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但是,会造成以下问题。
“三平调”和“孤平”是诗家近体诗之大忌,应该避免。那么出现了“三平调”和“孤平”怎么办呢?假若写诗时出现“三平调”,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的那个字改回仄声,否则就是出律,犯了近体诗避忌。
还有一个“三仄尾”,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则句子的尾巴就连续三个仄声字“仄仄仄”,成为“三连仄”,这叫“三仄尾”。“三仄尾”在近体诗中也是避忌的,但因为仄声字发音比较短,对音律的谐和影响小些,且在近体诗中都是出现在一联的上句,所以避忌的程度没有“三平调”高,偶尔在近体诗中出现是允许的,但不宜多的使用,能避开时还是应该尽量去避开。
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中,若倒数的两个平声字(五言的三、四字,七言的五、六字)都用了仄声,则会出现“五连仄”或“四连仄”,这种情况一般来说也是不容许的。
因此只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写近代诗就过于笼统了,易误导初学者对诗词中平仄的理解。
其解决的办法就是用拗救来处理。
拗句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仄仄平平仄)”,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
  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
  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
  ③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2808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律诗绝句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937
贡献
35429
金钱
4480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5 22: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身说法。欣赏问好!

点评

一鳞半爪滴,见笑。诚谢鞭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8 18: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986

帖子

4010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14
贡献
902
金钱
1429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8: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客车 发表于 2020-10-5 22:48
现身说法。欣赏问好!

一鳞半爪滴,见笑。诚谢鞭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9-14 07: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