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48|回复: 66

三羊转载:杜晓勤的《唐诗的拗律》

[复制链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9-5 12: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3-7 15:52 编辑

《唐诗的拗律》——杜晓勤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5日13版)编者按:
  近年来,关于中国诗歌的研究在多个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其主要特征是视野的开阔和讨论的日渐深入。本期所发表的三篇文章便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杜晓勤的文章对唐诗的“拗律”问题做了十分细致而又深入的解读,不仅让读者了解其生成的历史原因,而且有助于我们从这一角度加深对唐诗创作的理解。吴相洲的文章通过探本穷源和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诗缘情而绮靡”这一重要论题进行了新的阐释,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汉唐以来诗歌创作和理论观念的变化。李辉的文章则认为,《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音乐文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它经过经典化之后的形态,通过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考察,可能在当时还存在着一个用于演唱的《诗经》“乐本”形态,这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观点,对进一步深化《诗经》研究有重要启示意义。文章虽短却内涵丰富,文题似平却颇富新意,是这三篇文章的共同特点。(赵敏俐)

    古典诗律学意义上的所谓“拗”的概念,是南宋方回首先提出的。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拗字类”卷首认为,“江湖派”所称的“丁卯句法”即是“拗”,“拗”实际上始于老杜,而且杜甫的五七言律诗中均有“拗”,“拗”就是在律诗中“换易一两字平仄”。后来,清人赵执信、翟翚、董文涣,今人王力、邝健行等,还归纳了杜甫诗中“拗句”“拗体”“拗格”的诸多类型,并发展出“拗”而“救”之的一些方法。我认为,如果是从学习杜诗或模仿唐诗作法的角度,“拗”“拗体”“拗救”等概念的提出,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如果从唐诗发展史或者近体律诗体式形成演变过程来考察的话,“拗”这一说法则可能会对研究者产生误导,使人以为杜甫等诗人在创作近体律诗时就已有明确的“破律”意识,已有固定的“拗”式甚至“救”法。实际上,“拗”这种诗法观念,是以“后”视“前”,并不一定符合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创作本意。因为篇幅有限,我主要从近体诗体式形成史的角度,对“拗”“拗体”“拗救”等概念的诗律学内涵试作粗略之辨析,以还原其历史面貌。

    在讨论唐诗“拗体”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看到,在杜甫生活和进行创作的开天时期,近体诗律业已形成。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四中即云:“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先,王、孟、高、岑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改变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也。”就现存文献考察,旧题王昌龄《诗格》最早明确记载了“诗律”——初唐元兢“调声三术”中的“换头术”。如果将元兢所说“换头”术与“护腰”术结合起来,再考虑到梁代大同年间刘滔所云五言诗“二四同声”其弊“甚于蜂腰”的调声观念,可以大致推导出一套五言近体诗律的“平仄谱”。据研究,序于日本天庆二年(939)的平安朝汉诗学著作《作文大体》也已记载了五七言近体诗的平仄谱,此谱应源自中国的诗格类著作,说明最晚到唐末五代已出现与后世近体诗律较为接近的平仄谱。但是,我们又要看到,终唐一代,无论是就唐人现存五言律诗分析,还是从《作文大体》所载五七言近体平仄谱看,唐人所遵用的近体诗律都还相对宽泛。后人所谓的某些“拗句”和“拗救”,在唐代其实并未“破律”。如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所列举的唐诗中比较常见的“拗句”:“仄仄仄平仄”,七言中为“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言中为“仄仄平平平仄平”。以及亦不鲜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中为“仄仄平平仄仄仄”(俗称“三仄尾”);“仄仄平平平”,七言中为“平平仄仄平平平”(俗称“三平调”)。甚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等句式。这些“拗句”其实都不违背“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曾谓:“如果‘拗’的意义是‘违反常格’,则是否该称为‘拗’尚有问题;因为这种形式常见到那样的程度,连应试的排律也允许用它(例如元稹《河鲤登龙门》:‘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同升’),实在不很应该认为变例。”而在唐代律诗中,上述诸多所谓的“拗句”之所以很常见,根本原因即在于这些句式并不违反当时的近体诗律,所以才“连应试的排律也允许用它”。如此看来,这些句式在当时的诗律史背景下,并非“拗句”,而可以视为唐人律句常格。

    当然,盛唐又是“古律攸分”的时期,开天诗人在理论观念和实际创作两方面都已有了较为明确的古律辨体意识。如殷璠在《河岳英灵集论》中将“新声”与“古体”对举,“新声”即指成于沈、宋之手的近体律诗,而“古体”则指不拘于近体诗律的五七言古诗。稍后释皎然《诗议》更明确提出“古律之别”,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则以“格”“律”分指古体、律诗。同时,自盛唐起,诗人们在实际创作中,也对古、律体不同的体式特征、艺术功能甚至情感基调有比较自觉的体认。所以,在后人总结出的唐律“拗句”和“拗救”中,有一部分应该是诗人们有意“运古入律”。当然,唐人在律诗中所“运”之“古”亦不可笼统言之,一概而论,又可分为“永明律”之“古”、“大同律”之“古”,甚至汉魏晋宋五言古诗之“古”。如最典型的“拗句”——“平平仄平仄”(七律中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虽然不符合五言诗“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但是完全符合永明体避忌“蜂腰”病的二五异声的句律。再如,在另一常见拗句“仄仄仄平仄”中,虽然不合“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但是只要二五字异上去入三声,还是符合“二五字异四声”的永明句律的。在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所例举的“A非1”式拗句(仄仄平仄仄)中,如杜甫《送李卿晔》“暮景巴蜀僻”(去上平入入),虽不符合“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却既符合“二五字异四声同时二四字也异四声”的大同句律。而启功先生所举“A非6”式句“平仄仄仄仄”,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首句“人事有代谢”,则既不合“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也不合“二五异四声”的永明句律,显然属于永明体成立之前的汉魏晋宋五言古诗的句式了。这样看来,清人董文涣在《声调四谱图说》中将律诗分为正律、古律和拗律的说法,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他看出了律中之“古”与“拗”的区别:所谓“古律”,可视为律诗中含有效仿永明声律理论产生之前的五言古诗的自然句式;“拗律”则指唐人在律诗中效仿齐梁以来依遵永明声律说写出的句、联。所以,盛唐及之后律诗中出现的这些句式,除了有部分情况确是因为无法调和声义矛盾,只能声律让步于诗意和感情的表达,并非有意“出律”,还有相当一部分应是唐人有意在用相对于近体诗律稍古的“永明律”“大同律”甚至汉魏晋宋古诗之“古”格,来“济”或“破”近体诗律,是一种“以古入律”、刻意破弃近体诗律的艺术行为。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唐人的“以古入律”,往往不单是一种调声行为,还经常与他们所“运”之“古”,即与诗人对唐前某些时代的诗体风格甚至某些具体作家作品的写法、感情基调的接受是相统一的。如孟浩然的五律《过故人庄》写隐居田园之乐,不仅在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点明作者有意在生活上要追踵陶渊明,而且格律上亦有晋宋之际陶体的影子,如此诗首句“故人具鸡黍”(仄平仄平平),既不合近体句律,也不合永明句律,颈联出句“开筵面场圃”(平平仄平仄)也不合近体句律,两句均句格高古,带有晋宋古风,诗意格律相协调。再如杜甫《月夜》以闺怨写己思家,诗中凄怨哀婉的情绪氛围,以及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绮丽写法,都有明显的齐梁体的影子,而且诗中的颔联出句“遥怜小儿女”(平平仄平仄),不合近体句律,却合永明句律,也是诗律与诗境相得益彰。唐人类似的诗例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综上,如果从诗律史意义层面进行理解的话,后人所说的“拗”“拗救”可分为三种情况:一部分本来就是唐代近体诗律的常格,并未“破律”,所以不能算是“拗”;还有一部分是唐人在创作近体律诗过程中无法调和声义矛盾,声律让步于诗意表达的一种艺术上的妥协,亦非特意的“拗”或“拗救”;更多的则是他们在诗律、诗法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行为,但又是以“效古”“复古”“以古入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因为这些句式、联式和章法,其实都是唐代近体诗律成立之前各时期古体诗中旧有的,而且唐人在近体诗中运用它们的时候,同时也或隐或显地受到这些古体诗题材特点、艺术风格甚至情感基调的影响。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5 13: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先谈谈对拗律与拗救的看法。注意拗律是拗律,拗救是拗救,别混着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5 13: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你谈的基础上,大家可各抒己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5 13: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把“拗句”“拗体”“拗格”“拗救”等概念梳理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5 13: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3-7 15:53 编辑

如果从唐诗发展史或者近体律诗体式形成演变过程来考察的话,“拗”这一说法则可能会对研究者产生误导,使人以为杜甫等诗人在创作近体律诗时就已有明确的“破律”意识,已有固定的“拗”式甚至“救”法。实际上,“拗”这种诗法观念,是以“后”视“前”,并不一定符合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创作本意。--------------------大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5 13: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做拗律,有时可能是探索,有时则有可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后人若认为他一直做破律的探索,我感到那是自淫。道理很简单,律诗那是都还没有完全定体,何来的破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5 14: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盛唐又是“古律攸分”的时期,但虽分却一时还做不到泾渭分明,因此杜甫律诗中很多不合律的所谓“破律”就很自然的存在了。后代律诗定型,条条框框一大套,规律性一清二白,这时回过头来看杜甫的“律诗”居然有那么多都“破律”。于是有一批人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研究出各种各样的拗律格式、各种各样的拗救模式。这叫做天下本无事,庸才偏扰之。
因此,我承认有拗律,那是历史的必然;不承认拗救,莫被后人的作假作秀迷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9-7 22: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最典型的“拗句”——“平平仄平仄”(七律中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虽然不符合五言诗“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但是完全符合永明体避忌“蜂腰”病的二五异声的句律。再如,在另一常见拗句“仄仄仄平仄”中,虽然不合“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但是只要二五字异上去入三声,还是符合“二五字异四声”的永明句律的。
-----------------------------------
三羊先生转发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我想就是想为他的“二五4声律”寻找佐证。其实永明体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在沈约到沈佺期这段时期是属于乱战时期,这是由于汉语四声的发现被用于诗体创制中所引起的。

这段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两沈时期”,从永明体的创立到迅速衰败,从广义近体到狭义近体的摸索与最终定型。从沈佺期到唐后期,是狭义近体逐步确立主导地位的一个过程。

这期间难免产生大量的各类诗体包括其“过度诗体”的各类诗例。这时期本是一个诗体摸索进化的过程。而三羊先生被这期间所产生的眼花缭乱的各类诗例所迷惑,便想当然地认为都是“二五4声律”。

这种错误认识延续到今天,三羊先生仍在坚持。


点评

弄个截图给你看! 360截图16450702144834.png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7 22: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9-7 22: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贴的这篇文章的学术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如观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上:

认定特拗句是永明体二五异声的遗留。

认定所谓的“破律”成因的多样性,有声律为诗意创作让路的,有为了仿古律出奇的,也有失误形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9-7 22: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把此贴置顶一周供诗友们讨论。

一是帮助三羊改变以二五4声律匡定一切近体诗的错误认识。

二是对主贴没有详细说明的拗律、拗救等概念的具体定义及相互区别进行讨论。




点评

25四声律,只能框定近体诗的律句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9 18: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7 22: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9-7 22:00
如最典型的“拗句”——“平平仄平仄”(七律中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虽然不符合五言诗“二四字异平仄 ...
弄个截图给你看!
360截图16450702144834.png

点评

这篇文章并不是支持你的。 这篇文章只是说永明体是二五异声。在两沈时期的诗体摸索创作阶段,甚至沈佺期之后的狭义近体创立阶段有这种包括特拗句在内的残留。并没有说近体就二五律。 仔细去读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7 22: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9-7 22: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9-7 23:05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9-7 22:42
弄个截图给你看!

这篇文章并不是支持你的。

这篇文章只是说永明体是二五异声。在两沈时期的诗体摸索创作阶段,甚至沈佺期之后的狭义近体的主流地位确立阶段有包括特拗句在内的永明体残留。并没有说近体就是二五律。

仔细去读读。


点评

这就是杜晓勤的缺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8 08: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8 08: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9-7 22:53
这篇文章并不是支持你的。

这篇文章只是说永明体是二五异声。在两沈时期的诗体摸索创作阶段,甚至沈佺期 ...

这就是杜晓勤的缺陷

点评

是你的缺陷与认识错误,不要赖到杜晓勤身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8 17: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9-8 17:44: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9-8 08:50
这就是杜晓勤的缺陷

是你的缺陷与认识错误,不要赖到杜晓勤身上。

点评

杜晓勤没有找到唐朝的律句理论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8 17: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8 17: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9-8 17:59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20-9-8 17:44
是你的缺陷与认识错误,不要赖到杜晓勤身上。

杜晓勤提到元兢,竟然找不到元兢的唐朝近体的律句理论!

点评

诗词哪有那么多资料?主要是靠诗例推论。就连《唐韵》都没有保存一部完整的原版。 沈宋体诗例的占比从初唐到晚唐的越来越大,这就足可以说明问题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8 18: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9-8 18: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9-8 17:57
杜晓勤提到元兢,竟然找不到元兢的唐朝近体的律句理论!

诗词哪有那么多资料?主要是靠诗例推论。就连《唐韵》都没有保存一部完整的原版。

沈宋体诗例的占比从初唐到晚唐的越来越大,这就足可以说明问题了。


点评

没有史料考推论,现成的史料还须推论吗? 退一步讲,即便是推论,只此一句平平仄平仄,就完全可以断定,唐朝近体诗风律句理论:不是24平仄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8 18:24
你考证过沈宋诗的声律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8 18: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8 18: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9-8 18:16
诗词哪有那么多资料?主要是靠诗例推论。就连《唐韵》都没有保存一部完整的原版。

沈宋体诗例的占比从初 ...

你考证过沈宋诗的声律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8 18: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9-8 18:16
诗词哪有那么多资料?主要是靠诗例推论。就连《唐韵》都没有保存一部完整的原版。

沈宋体诗例的占比从初 ...

没有史料考推论,现成的史料还须推论吗?
退一步讲,即便是推论,只此一句平平仄平仄,就完全可以断定,唐朝近体诗风律句理论:不是24平仄律!

点评

八楼不是讲的很明白?那是摸索渐进过程。 有永明体的残留在里面,在唐代很正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8 18: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9-8 18: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9-8 18:24
没有史料考推论,现成的史料还须推论吗?
退一步讲,即便是推论,只此一句平平仄平仄,就完全可以断定, ...

八楼不是讲的很明白?那是摸索渐进过程。

有永明体的残留在里面,在唐代很正常。

点评

不是残留是继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8 18:44
元兢理论在,何必我辈去摸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8 18: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8 18: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9-8 18:30
八楼不是讲的很明白?那是摸索渐进过程。

有永明体的残留在里面,在唐代很正常。 ...

元兢理论在,何必我辈去摸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8 18: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9-8 18:30
八楼不是讲的很明白?那是摸索渐进过程。

有永明体的残留在里面,在唐代很正常。 ...

不是残留是继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18: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9-15 08:46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20-9-7 22:19
如观把此贴置顶一周供诗友们讨论。

一是帮助三羊改变以二五4声律匡定一切近体诗的错误认识。

25四声律,完全可以框定近体诗的律句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09: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9-15 09:37 编辑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9-15 08:35
现在的检索手段,可以比较系统地整理出这些东西。一些文学博士生在做这一很有益的事,诗词界应该予以肯定和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徐青教授,是国学大师王力的高徒。徐青给王力去信,否定特拗句平平仄平仄。三羊认为,徐青的观点是对的,但是,但就此事来说,徐青教授,犯了一个万万不该犯的错误!这就是,否定了平平仄平仄,也就面临王力研究了一生铸造的王力格律大厦,轰然倒塌!王力的高徒要推翻王力的理论,王力肯定不愿意,即便王力认识到错误,为了国学大师的名声和名誉,也是绝对不让的!
顺便提及:
公开批评王力的,杜晓勤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人。非常可惜的是:杜晓勤打蛇没有打三寸,好钢用在刀背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0: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9-15 10:01
王力那时的检索手段还不行,后学们的条件更优越,应该有所作为才是。

徐青去信与王力讨论特拗句平平仄平仄的时候,还没有网络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0: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9-15 10:17
现代检索手段并不局限于网络搜寻。

【现代检索手段并不局限于网络搜寻】,这个问题,三羊真的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1: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9-15 10:53
涉及图书分类学。

现代的说法,声律又下分三项律:相替律、相对律、相粘律。
探索者找到了【相对律、相粘律】的理论,实为元兢的换头律。就是找不到【相替律】的理论!【相替律、相对律、相粘律】,都在元兢的《诗髓脑》的一本书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1: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9-15 11:11
有许多课题学界还没未完成研究。

唐朝的律句理论,也即杜晓勤的【永明25四声句】:
〇平〇〇仄,
〇仄〇〇平。
〇仄〇〇仄,25俩字,不可同上同去同入声
〇平〇〇平。25俩字,同平不为病。


以上四类律句,既涵盖着四种24平仄不同句,又涵盖四种四种24平仄相同句,
〇平〇仄仄,
〇仄〇平平。
〇仄〇平仄,
〇平〇仄平。

〇平〇平仄,
〇仄〇仄平。
〇仄〇仄仄,
〇平〇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03: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1-6-27 04:54 编辑

三羊千斤顶上来

点评

挑灯夜战,精神可嘉。三羊辛苦了,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27 03: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6-27 03: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6-27 03:14
三羊千斤顶说来

挑灯夜战,精神可嘉。三羊辛苦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3-7 15: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才看到此帖。此帖确实值得研究。各处的红字是我处理的,为的是突出。
此文与三羊的唐诗二五律无毛钱关系,别没衣钩也能挂衣裳啦。

点评

五言格律诗的声律无非【25四声律】和【24平仄律】。 你从哪里能证明杜晓勤探讨的不是【25 四声律】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3-8 11:59
三羊质问孤鹤 你有什么权利自以为是随心所欲的涂改三羊的帖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3-8 1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20: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