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7|回复: 1

余宝义:浅谈传统诗词与时代精神

[复制链接]

19

主题

22

帖子

20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0
贡献
24
金钱
83
发表于 2015-2-20 07: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传统诗词与时代精神
余 宝 义
传统诗词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如何与时俱进,写出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声的好作品?这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新课题。
所谓“时代精神”,根据我个人的学习体会,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时代的现实生活、时代的真实感情、时代的鲜活语言和时代的真实面貌。现在就从这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时代的现实生活
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最根本的是直面时代题材,贴近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涉及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非常广泛,可谓包罗万象。如何在包罗万象中选取创作题材呢?我认为首先应直面时代主潮流,选取能代表时代主流的新事物,创作出反映时代主旋律的诗词作品。请看下面几首诗词是如何从不同视角反映时代主流,反映现实生活的。
(一)《念奴娇·戊寅抗洪》(作者:李文朝)
“天河堤决,雨狂泻,恰似苍穹开裂。松嫩长江齐肆虐,洪浪排空卷雪。财产漂零,生灵没顶,万物遭吞灭。戊寅华夏,惊涛呼唤豪杰。    灾情急点雄兵,海空兼陆路,风驰云掣。统帅亲征,挥巨手,将士争伏蛟孽。众志成城,军民凭血肉,筑墙如铁。丰碑青史,功垂多少英烈。
89抗洪”,是中华民族伟大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社社长的李文朝将军,当时作为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89抗洪”的主要策划者和把关人,参加了这一伟大事件宣传报道的全过程。在“89抗洪精神”的强烈感染和巨大冲动下,终于创作出了闪烁着时代精神光芒的典范性优秀诗篇,受到不少诗人词家及广大读者的肯定、鼓励和赞扬。
(二)《飞机播种松树林有作》(该诗见于熊东遨先生之《诗词医案拾例》,此诗为熊先生改作)。
银鹰展翼戏晨曦,飞播千山高复低。(“播”念去声)
从此春风天不管,任其常驻玉关西。
该诗改作者评论说:“这是一首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好诗。”笔者以为好就好在抓住“飞机播种”这一新生事物,把握时代脉搏,运用传统诗词这一旧的形式,赋以新时代全新的内容,这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不断给传统诗词注入生机与活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运用飞机为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技力量支撑,其深层次意义远远超出“飞播”这件事件本身。为此等新事物歌之咏之,是诗人词客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又如七律《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缅怀邓公》(作者:贵州六盘水王如柏):
不修陵墓不修园,心上丰碑筑万年。
曾挽雕弓驱外寇,还挥铁帚扫中原。
罢官只悔未填海,复职终归为补天。
革故鼎新三十载,五洲谁不仰希贤。
该诗突出“心上丰碑筑万年”这一主题,形象表达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敬仰和热爱。邓公虽然逝世后没有留下陵园供人祭拜和瞻仰,但他“革故鼎新三十载”的伟大壮举,已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13亿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矗立起一座历史丰碑。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无疑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件。将这一事件入诗,自然是向传统诗词注入了时代精神,说它是反映中国历史进程主旋律的诗词创作典范也不为过。
二、时代的真实情感
古代诗论家一致强调,诗写性情。古人云:“诗主情”,“诗缘情”,“诗贵真情”。《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其先乎情。”由此可见“情感”是诗的基础和支柱。写诗不单是把景物或事件反映和描画出来,更主要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当然,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的,也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感动人,才能在读者中引起共鸣,从而收到其他艺术品所不具有的特殊的艺术效果。
2009年第5期《中华诗词》刊出星汉老师的《汶川地震后端阳节,东遨约赋五律》诗云:
屈子生今日,呼天比我多。
伤悲停日月,血泪涨江河。
大难起坤轴,良心问太阿。
平民骨头硬,耐得万年磨。
该诗从诗人与民众休戚与共的血肉关系的角度着笔,构思立意,另具机抒,可谓平中见奇。由此可见,诗要写得好,作者一定要有真喜真忧,真哀真乐,当然还有真爱真憎。总之一句话,诗人只有对所写题材怀有真切而深刻的情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再看将军诗人李文朝的《长相思·颂小平》:
五星红,紫荆红,归祖十年百业兴。港人谢小平。     正航程,引航程,两制一国富路通。世人颂小平。
由于“归祖十年百业兴”的生动现实,所以港人感谢小平;由于“两制一国富路通”的成功实践,所以“世人颂小平”。
又如,安徽诗词学会会长邹人煜先生的一组六首《忆江南·赃官自述》(选二):
当官好,好处一齐来。报上频频当主角,莹屏日日挂头牌,卫视送天涯。
当官好,亲友尽皆夸。出有轻车超宝马,住有华屋胜皇家,沐浴有桑拿。
以上二首对那些贪官讽刺得痛快淋漓,入木三分。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贪官的鄙视和不满,并要求迅速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和诉求。
三、时代的鲜活语言
明代著名诗人丘濬以诗论诗说:“吐语操词不用奇,风行水上茧抽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
一个时代的语言,是这个时代内涵的表征和时代精神的外在表现。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就必须注意灵活运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鲜活语言。
如七律《为女儿写真》(作者:古求能):
四岁西西娇又娇,家庭王国独称豪。
飞机大炮连天闹,积木图书满地抛。
供不应求新故事,乐而忘饭旧童谣。
兴来跳到台阶上,要与爸妈试比高。
该诗最俱个性的便是鲜明的时代语言。全诗几近口语,加之原生态的生活场景,读来别有一番鲜活的生活情趣。通过语言和场景的勾勒,一个天真活泼小女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又如七律《中秋偶题》(作者:怡夫):
中秋明月照窗花,娘盼儿孙回趟家。
老大爱喝西凤酒,小孙偏爱嫩黄瓜。
炊屋香气炖羊肉,案板油光剁卤鸭。
劳累才说歇下脚,探身门外又巴巴。
原注:“巴巴”:冀中方言,意为“有意识地不时探看”,与“眼巴巴”略有区别。
这首诗与前诗一样,运用现代口语吟成,细腻地描绘了一位母亲在中秋节时盼晚辈归来的殷殷情怀,字里行间洋溢着灵动的现实生活气息。此诗不失为一次寻求传统诗词语言口语化、通俗化的有益尝试。
再如词《鹧鸪天·乘公共交通车》(作者:启功):
    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探脑费疑猜。东西南北车多少,不靠咱们这站台。    坐不上,我活该,愿知究竟几时来。有人说得真精确,零点之前总会开。
该词一组八首,此处仅录一首。这组词据说是以一位腿部有残疾、行动不便者为主人公,在北京市乘公交车时的尴尬遭遇。其实都是诗人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观察,是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写得毫不费力,读起来甚感幽默和轻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鲜活的时代语言的运用。
引时代语言入诗,诗词界并非不存在异议。有专家学者虽赞同在诗词创作中使用一些现代口语,但不赞成口语化;赞成并且支持当代诗词向民歌学习,但不赞成民歌化。因为担心如果传统诗词口语化,就有使诗词演变成民歌体,甚至误入乱打油、顺口溜的魔道。他们主张“有选择地让口语俚语方言入诗,并精心提炼语质,使之雅化诗化,努力增强诗词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这样的担心担得不无道理,这是一位艺术家的责任心和科学态度的表现,是我们在提倡现代语言入诗的同时必须防止出现的另一种倾向,值得探讨和思考。
四、时代的真实面貌
诗①《农村杂咏》(作者:王巨农)
卖罢春来又卖秋,今年柿子大丰收。
筐筐篓篓城中运,阿妹归来烫了头。
此诗前三句铺垫,只在“卖秋”二字上着笔:柿子丰收,装筐填篓运往城市销售,好一派繁忙兴旺景象。诗眼在末句,末句笔锋一转,抓住“阿妹烫头”这一典型事例,把诗意推向高潮:乡村妹子手中有了盈余,自然也要“洋气洋气”,烫头现象已从最初的“十里洋场”走向现在的广大农村。着此一笔,诗人对改革开放后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由衷赞赏,便已具体体现。诗以口语赋之,朴实清新,自然流畅,风味极浓,也客观地反映了时代的真实面貌。
当代中华诗词反映现实生活的面是非常广泛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请看飞行员诗人魏新河对在高空飞行时的所见所感。《水龙吟·黄昏飞越十八陵》:
“白云高处生涯,红尘万象一低首。翻身北去,日轮居左,月轮居右。一线横陈,对开天地,双襟无钮。便消磨万古,今朝任我,乱星里,悠然走。    放眼世间无物,小尘寰,地衣微皱。就中唯见,百川如网,乱山如豆。千古难移,一青未了,是谁功咎。正人间、万丈苍茫落照,下昭陵后。”
此词境界开阔,气象雄浑,形象可感,胸襟博大,可谓是前无古人。作者能成此佳作,固赖其才高,更赖其飞行生活之实践。古代虽有李白之《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梦天》,苏轼的《念奴娇·明月几时有》,那都是浪漫的想象,真正在高空,甚至上太空看地球,望宇宙的真实感受,非飞行员、宇航员莫属。这就是时代的真实。
再如又一首网传叠韵诗:
好个陶家小二姑,南山不种种西湖。
大哥伊妹连成串,白藕红莲并作图。
会散留心询法律,客来笑脸打招呼。
人前敢说荷包鼓,多少贫乡正待扶。
此诗写的虽是改革开放中期的社会现象,但今天读来仍然感到那么真切,时代气息那么浓郁感人,不能不为其拍案叫绝。
真实性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品质,它关系到形象和意境的可信性和生命力。杜甫之所以被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誉称为“诗史”。他的不朽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他抓住了当时社会现象中最典型的真实,也就抓住了时代的真实。如果一部作品或者一首诗的形象或意境是虚假的,或虽真实但并不具典型,那就不能得到读者的肯定,也不可能引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也不可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这样的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201379
(余宝义,中华诗词学会、浙江诗联学会会员,现任衢州市诗联学会理事,开化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江源诗词》执行主编,开化县老年大学诗词班教师。本文是作者在县老年大学、县诗词学会共同举办的诗词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
全国第二十七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
作者:余宝义        地址:浙江省开化县城关镇山甸村5
电话:15057053523   邮编:3243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7 05: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