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文質彬彬 于 2020-8-24 01:03 编辑
学填词的三个重要方法
(原載搜韵)
很多诗词写作教材在讲到填词的时候,基本上都只是讲解一些基本的常识,如词的起源、分类、词牌、词谱等基本概念,未对学习填词的方法作更详细的讲解,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
也因为这个缺憾,很多想要学习填词的朋友都徘徊在门外许久,始终未能找到学习的重点。学习填词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总结起来有以下的三点:
一、词汇的积累
不少人填词,不知道如何才能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根本原因在于词汇的缺乏。因此平时阅读的时候要注意留心收集词汇。
词汇应该如何收集呢?举个例子,北宋秦观有一首《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可能大家都很熟悉,很多细节容易被忽略,其中就包括词汇的运用。第一句“漠漠轻寒上小楼”,秦观描写“轻寒”,用的形容词是“漠漠”。“漠漠”有广阔无边的意思,可见寒气虽薄(轻寒),却无处不在,短短四个字就蕴含了两重信息。
大家看到这里也不妨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来写,会用什么词?而且读诗词要学会举一反三,如果再遇到这个词,要注意留心它的用法,以及适用的语境。
比如“漠漠”可以形容江天的辽阔,像杜甫的“江天漠漠鸟双去”;可以形容水田的广阔,比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等等。
二、培养写作的思维能力
填词和日常说话区别非常大,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言的区别,更是思维上的区别。日常口语的思维,通常都是直来直去的思维。举个例子,我们出去春游,看到美丽的景色,只要简单地说一句“哇,好美”就足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就是日常口语的思维模式,简单,直接,不需要太多的修饰,语言中也不需要太多的细节内容。但是填词就不能这样直来直去。辛弃疾有一首名作《鹧鸪天·代人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抛开一些言外之意的不谈,我们只看这首词的字面意思,其实会发现这首词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词人到了乡下,看到乡下景色很美,忍不住赞美一番。这个意思和我们上面所举例的春游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文学创作肯定不能简单地说一句“真美”就完事了。词人描写了很多农村景物的细节,如桑芽、蚕种、细草、牛犊、暮鸦、酒旗等等。这些细节比那种直抒胸臆的语言更有感染力。
而且作为学习填词的人,我们要从这首词里面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这些细节描写,而且还要注意,词人对景物关系之间的处理,要注意景物之间的远近、大小的搭配,以及虚景和实景的对比等等。运用各种手段,避免平铺直叙,让词作变得更加曲折,更加耐人寻味。
三、词的审美
学习填词,必须要先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审美”很虚,很玄乎,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词的审美其实可以非常直观地体现在遣词造句上。
例如,秦观有一首《虞美人》,开头写道:
“高城望断尘如雾,不见联骖处。”
作者描写尘土很多,写作“尘如雾”,即贴切,也富有美感。如果写成“飞尘土”,虽然意思一样,当效果就差很多。
再比如,苏轼写元宵灯会的热闹场景,是这样写的: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写元宵的夜晚,月光倾泻下来,如同白霜一样。然后,由月到人,月光照着熙熙攘攘的游人,像一幅美丽的绘画一样。然后镜头一转,定格在两个画面上:富贵人家的吹笙表演传来阵阵香气;街道非常干净,游人骑马而过,也不过有飞扬的尘土。虽然这几句描写的场景很热闹,但是却并不喧闹,不会让读者感觉不适,读起来反而有种仙气飘飘的感觉。词的美感,正是在这些细腻的笔触中所展现。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当代人的反例:
元宵夜放千花彩,炮锣响,龙船载。满路人车灯树海,劲歌笙舞,凡如天界,喜庆春归凯。
写得非常喧闹,而且充满俗气。更是缺乏细节,难以打动读者。
讲了这么多,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上面这些学习的重点,全部都指向同一处,那就是阅读,而且是精读。很多初学者只喜欢练笔,不太喜欢阅读,尤其是读古人的作品。他们觉得古人的作品离现实生活太远,读了没什么收获。(原載搜韻,作者不詳,特此致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