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粘与拈二2020.08.11 调声三术之一云: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 唐人诗话只言换头,元兢于此告诫:诗以双换头最善,单换第二字也叫换头,但第一字不可同去上入。何来粘对? 第一句与第三句同声(按今律言,二句和三句失粘)叫两平头,兢也未用粘之概念。 殷璠《河岳英灵集·论》曰:夫能文者匪谓四声尽要流美,八病或须避之,纵不拈二,未为深缺。即“罗衣何飘飘,长裾随风还”,雅调仍在,况其它句乎? 殷璠于此提出拈二概念,拈即粘,合平仄为粘也。律句最讲究第二字平仄,拈二即指第二字须合平仄也。 第一句与第二句不拈二,即第二字同声,犯平头病也 第一句与第三句不拈二,即一三句第二字同声,犯两平头病也。 也不是今律粘之概念。 王力先生将清人诗论之粘重新定义,分失替,失对,失粘之说,今之浅薄之士,不知端的,只认粘为之“失粘”之说,真是不知藏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