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2|回复: 43

烟雨楼20期律诗班A组律诗第一讲作业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218

帖子

167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7
贡献
179
金钱
660
发表于 2020-8-5 12: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0

主题

18

帖子

1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0
贡献
38
金钱
58
发表于 2020-8-5 13: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角落@ 于 2020-8-7 17:12 编辑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
也叫古风、古诗。近体诗产 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 、五言、七言和杂言体。后世用五言和七言最多。与“近体诗”相对。例:
1,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风
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例:
1,《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结构特点
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
形成过程: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从南朝沈约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研讨,到庾信等进一步探索,到初唐时期,又一批文学家闪亮登场,他们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使格律诗彻底定型,从而成为一定之规,大家共同遵守,遂成千古定律,直至今天,我们仍在沿用遵守。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1、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对平平,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最喜欢的句子:
1,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2,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3,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入声字:
(1)雪,宿,尺,六,北,绿,一,客,一。
(2)革,白,牡,北,濯足,七,绿,百。
(3)塞,绿,日,绿,落,额,一,月。
韵部的字:
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童,红,融,虹


点评

1、回答问题准确详细。2、声律启蒙韵字与入声字掌握的非常准确。 3、作业版面整齐!点赞!  发表于 2020-8-22 22: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

帖子

2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9
贡献
59
金钱
98
发表于 2020-8-5 15: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举例说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句;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古体诗也叫古风,古诗,格律自由,押韵较宽,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七言,如: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杆斜?


二、格律诗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答:特点:
1.  诗有定句  ​
2.  字有定数
3. 讲究押韵   
4. 讲究对仗   
5. 合乎平仄
6. 起承转合。


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几类句式,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七言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七言诗有很多优点:
1、形式更加灵动。
2、便于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所以七言诗便更加盛行了。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对平仄,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韵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 雪,  ​宿,  北, 尺,北,  绿,  客,  革,  白,   牧,  足,  七 , 百,  塞,  日 , 落 , 额, 一, 月


韵部的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童,红,融,虹


喜欢的句子​: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睌钓之翁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野渡燕穿杨柳绿,
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点评

1、回答问题准确详细。2、声律启蒙韵字与入声字掌握的非常准确。 3、作业版面整齐!点赞!  发表于 2020-8-22 22: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9
贡献
15
金钱
24
发表于 2020-8-5 16:06: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醉清风 于 2020-8-5 16:28 编辑

20期A15-半醉清风
2020/08/05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如五古

汉乐府中有一首清丽可喜的情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 近体诗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 《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和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如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1) 近体诗(格律诗)的基本特点
(一)、诗有定句。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二)、句有定字。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三)、讲究押韵。在律绝中,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具体来说:
a)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
b)偶句必韵,奇句不韵;
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四)、讲究对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以《联律通则》为依据。
  (五)、合乎平仄。即必须遵守平仄格律。
  (六)、起承转合。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起”是起因,律的首联,绝的首句;“承”是是事件的过程,律的颔联,绝的第二句;“转”是结果是转折,律的颈联,绝的第三句;“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律的尾联,绝的第四句。

(2)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的发展规律  
(一)、七言诗开始盛行 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比如《诗经》,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句式,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但总体来说秦汉时期也还是以四言诗为主。 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比如汉乐府诗《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是五言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成为当时的诗歌主体,比如曹丕、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就很擅长于五言诗。  七言诗虽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盛唐以后的诗人几乎都写过七言诗,《唐诗三百首》就收集了154首七言诗,其中七言古诗29首、七言乐府23首、七言律诗53首、七言绝句49首。
( 二)、唐朝以后的格律诗基本以七言诗为主  从上文可以知道,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比如《全宋诗》有二十多万首,格律诗基本都是以七言为主。  至于为何后来会以七言诗为主,主要原因有:
  1、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一东
(1)、平仄
云对雨,
平仄仄,
雪对风,
仄仄平,
晚照对晴空。
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
平平仄仄中,
宿鸟对鸣虫。
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
平仄仄,
六钧弓,
仄平平,
岭北对江东。
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
平平平仄仄,
天上广寒宫。
平仄仄平平。
两崖晓烟杨柳绿,
仄平仄平平仄仄,
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
仄仄平平,
途次早行之客;
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
仄平平仄,
溪边晚钓之翁。
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
平仄仄,
异对同,
仄仄中,
白叟对黄童。
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
平平仄仄仄,
牧子对渔翁。
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
平仄仄,
阮途穷,
仄平平,
冀北对辽东。
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
平平仄仄仄,
门外打头风。
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
平仄仄平中仄仄,
汉皇置酒未央宫。
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
平中平平,
懒抚七弦绿绮;
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
平平仄仄,
羞看百炼青铜。
平通仄仄平平。

贫对富,
平仄仄,
塞对通,
仄仄平,
野叟对溪童。
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
仄平仄平仄,
齿皓对唇红。
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
平仄仄,
且融融,
中平平,
佩剑对弯弓。
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
仄平平仄仄,
千树落花红。
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
仄仄中中平仄仄,
芳池鱼戏芰荷风。
平平平仄仄中平。
女子眉纤,
仄仄平中,
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
平平仄仄,
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入声字:
律,一,雪,宿,尺,六,北,绿,客,革,白,牧,濯足,虑,七,百,塞,落,额,月(重复的入声字只写一个)。
  
(3)、韵字:
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同,童,翁,穷,东,风,宫,铜/
通,童,红,融,弓,红,风,虹。  

(4)、喜欢的句子
两崖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野渡燕穿杨柳雨, 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1、回答问题准确详细。2、声律启蒙韵字与入声字掌握的非常准确。 3、作业版面整齐!点赞!  发表于 2020-8-22 22: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帖子

2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5
贡献
53
金钱
88
发表于 2020-8-5 17: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千里之行 于 2020-8-5 19:46 编辑

烟雨楼20期律诗班A组06-千里之行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1)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古体诗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律诗以格律严谨著称。
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诗的特点:句子必须是双数,如四句、八句、十二句、十六句等。讲究平仄 、用韵和对仗三个方面。而平仄又包括粘对、避孤平、避三平调等。
格律诗的形成: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六言诗:二二二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对平平,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
雪,宿,尺,六,北,绿,一,客。
革,白,北,濯,足,七,绿,百。
塞,绿,日,落,额,一,月。
韵部的字:
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童,红,融,虹。
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点评

1、回答问题准确详细。2、声律启蒙韵字与入声字掌握的非常准确。 3、作业版面整齐!点赞!值得大家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20-8-22 22: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22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6
贡献
57
金钱
83
发表于 2020-8-5 21: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20期律诗第一讲A17风静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
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其最鲜明的特点是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社会在发生改变,任何事物任何文学形式都在发生改变.
南北朝之前的都是古体诗,如《诗经》、《古乐府》等,这些诗歌多为4言。南北朝,尤其是有唐以来,随着诗歌的不断规范,不断追求韵律和格式,近体诗(格律诗)就形成了。格律诗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都是格律诗的一种。格律诗讲平仄和压韵.四六言甚至八言,在近体诗中也是有的,不过一般都是拟古,或是变体。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押韵的字:风 空 虫 弓 东  宫  红  翁  同 穷  铜  通 融  虹

入声字: 雪  ​宿  北   绿  途  客  革  白   牧  足  六七  百  塞  日  落  额 一 月 尺 濯  

喜欢的句子​: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睌钓之翁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野渡燕穿杨柳绿,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点评

1、回答问题准确详细。非常棒! 2、声律启蒙韵字与入声字掌握的非常准确。 3、作业版面整齐!点赞!  发表于 2020-8-22 22: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

帖子

6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8
贡献
144
金钱
255
发表于 2020-8-6 09: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了 于 2020-8-6 15:30 编辑

20期律诗第一讲A17风静作业
A16梦了
作业  
一、 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1) 古体诗
【过燕支寄杜位】岑参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2)近体诗【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的特点: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
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从诗经开始,诗是由长短句,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等。这些诗长短不一,字数押韵没有规定的要求,平仄也根本没有要求。诗发展到中晚唐的时候都已经很成熟了,格律非常严格,平仄押韵字数都有要求。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
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普票。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东韵部:红同穷童弓东空通翁
入声字,间一白日月雪宿 北绿 途 客
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天浩浩,日融融。

点评

老师好 我只复制了学友的标题 作业是我独立完成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4 08:26
4、强调一点,下次复制别人的作业的时候,别把名字复制。不然评阅的以为是别人的呢!  发表于 2020-8-22 22:32
1、回答问题准确,再详细一点更好。 2、声律启蒙韵字与入声字掌握的非常准确。 3、作业版面可以!努力哦!  发表于 2020-8-22 22: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7

帖子

125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98
贡献
285
金钱
489
发表于 2020-8-6 11: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心爱一笑 于 2020-8-7 20:45 编辑

烟雨楼20期A组作业
20期A组  A20开心
作业 :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
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楚辞、乐府民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举列:

(1)风
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咏柳 / 柳枝词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近体诗: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律诗以格律严谨著称。
《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和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举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结构特点
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
形成过程: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从南朝沈约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研讨,到庾信等进一步探索,到初唐时期,又一批文学家闪亮登场,他们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使格律诗彻底定型,从而成为一定之规,大家共同遵守,遂成千古定律,直至今天,我们仍在沿用遵守。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六言诗:二二二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答:
一东其一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喜欢佳句:

两岸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睌钓之翁

一东其二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喜欢佳句: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一东其三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押韵的字:风 空 虫 弓 东 宫 红 翁 同 穷 铜 通 融 虹

入声字: 雪 ​宿 北 绿 途 客 革 白 牧 足 六七 百 塞 日 落 额 一 月 尺 濯 冀

喜欢佳句​:

野渡燕穿杨柳绿,
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点评

1、回答问题准确详细。 2、声律启蒙韵字与入声字掌握的非常准确。 3、作业版面整齐!点赞!  发表于 2020-8-22 2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2
贡献
5
金钱
7
发表于 2020-8-6 14: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举例说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句;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也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二、格律诗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答:特点
1. 诗有定句 ​
2. 字有定数
3.讲究押韵
4. 讲究对仗
5.合乎平仄
6. 起承转合。
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其作品以《诗经》为代表。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加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已不多见到了。
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
南北朝以前的七言诗大都是句句用韵的,最先正式写七言诗的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有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代表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对平平,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最喜欢的句子:
1,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2,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3,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入声字:
(1)雪,宿,尺,六,北,绿,一,客,一。
(2)革,白,牡,北,濯足,七,绿,百。
(3)塞,绿,日,绿,落,额,一,月。

点评

1、回答问题准确详细。 2、声律启蒙韵字与入声字掌握的非常准确。 3、作业版面整齐!点赞!  发表于 2020-8-22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12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5
贡献
31
金钱
46
发表于 2020-8-6 19: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20期律诗班第一讲作业
A13-云水文心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1)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既可押平声韵,又可押仄声韵,以押仄声韵为常见。
古体诗如:
悯农(其一) [唐]李绅   仄韵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律诗以格律严谨著称。
如: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诗的特点:句子必须是双数,如四句、八句、十二句、十六句等。讲究平仄 、用韵和对仗三个方面。而平仄又包括粘对、避孤平、避三平调等。
格律诗的形成: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六言诗:二二二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对平平,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
雪,宿,尺,六,北,绿,一,客。
革,白,北,濯,足,七,绿,百。
塞,绿,日,落,额,一,月。
韵部的字:
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童,红,融,虹。
喜欢的句子: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点评

1、回答问题简单,再详细一点 更好。 2、声律启蒙韵字与入声字掌握的非常准确。 3、作业版面整齐!点赞!  发表于 2020-8-22 22: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9

帖子

402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3
贡献
112
金钱
145
发表于 2020-8-6 21: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20期律诗班A组律诗第一讲论坛作业
A16-香山花衣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如下:
(1)古体诗:字数不定、句数不定;一般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句数无约束,无篇幅限制。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八句以上为排律(十二句,十六句,等类推)。
(2)古体诗:可换韵,奇、偶数句都可押韵,平、仄声韵均可;
        近体诗:只能用一个韵,只能在偶数句押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古体诗:无平仄要求;不讲替、对、粘。
        近体诗:讲平仄,讲替、对、粘。
(4)古体诗:无对仗要求。
        近体诗:律诗和排律诗,除首联和尾联之外,其余中间各联均有对仗要求。
例1:《客从远方来》
作者:佚名 (汉)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这首古体诗,虽为五言,但非近体诗。声律上,多处失替、失对、失粘;无对仗;押仄韵,且用了三个韵部。句数为五联十句。
例2: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古体诗,不讲平仄(平仄韵通押),不讲对仗,不讲替对粘,换韵频繁。以上两例古体诗的特点,明显区别于近体诗。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诗的特点如下:
(1)诗有定句。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2)句有定字。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讲究押韵。在律绝中,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具体来说:
(1)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
(2)偶句必韵,奇句不韵;
(3)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讲究对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以《联律通则》为依据。
(5)合乎平仄。即必须遵守平仄格律。
(6)起承转合。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
“起”是起因,律的首联,绝的首句;
“承”是事件的过程,律的颔联(也可以包含颈联),绝的第二句;
“转”是结果是转折,律的颈联(也可以是七分句),绝的第三句;
“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律的尾联,绝的第四句。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如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
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比如《诗经》,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句式,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但总体来说秦汉时期也还是以四言诗为主。
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比如汉乐府诗《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是五言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成为当时的诗歌主体,比如曹丕、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就很擅长于五言诗。
七言诗虽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盛唐以后的诗人几乎都写过七言诗。
综上可以知道,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
至于为何后来会以七言诗为主,主要原因有:
1、形式更加灵动。
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
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
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综上所述,就是为什么会有从四言,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东其一
仄平平仄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一,雪,宿,尺,六,北,绿,客。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最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一东其二 
仄平平仄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一,革,白,牧,北,濯,足,七 ,绿,百。
韵字:同,童,翁,穷,东,风,宫,铜。
最喜欢的句子: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一东其三
仄平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一,塞,绿,日,落,额 ,月。
韵字:通,童,红,融,弓,风,虹。
最喜欢的句子: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五、为《声律启蒙》三江做加字游戏
三江 其一
香山花衣(加字)
朝日溪云阁,暮霞松月楼。
清风常入户,明月总窥窗。
风狂喧巨海,雨细沐长江。
玉颜眠蕙帐,红粉舞蓉裳。
酒香凝玉斝,窗影映银釭。
护城青布幔,连野碧油幢。
虞姬挥宝剑,楚霸饮金缸。
勇士知恩泽,赤胆忠心安社稷;
奸臣起祸秧,阴谋利口覆家邦。
思东汉复存,世祖中兴延马武;
叹夏朝败落,桀王失道杀龙逄。
秋岭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
春园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声律启蒙》三江 其二
香山花衣(加字)
朔野风摇旆,燕台月动旌。
轻烟浮翠盖,细雨滴花幢。
今朝离故国,晚岁寄他邦。
鸿仁偕万水,盛德沐千山。
芳香迷九泽,苍翠锁三江。
日边山岌岌,桥下水淙淙。
疆场闻鼓振,野寺听钟撞。
千缕清风,句句诗香生酒舍;
一轮皓月,纤纤竹影照书窗。
姬发兴师,阵上倒戈辛纣战;
刘邦破垒,道旁系剑子婴降。
夏日炎炎,雨霁池塘,出沿浴波鸥对对;
春风冉冉,柳疏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声律启蒙》  三江 其三
香山花衣(加字)
水熬铅一两,火炼汞三铢。
度云飞自只,照水认成双。
秋光寒华岳,雾霭漫湘江。
中宵敲禁鼓,拂晓坐朝车。
朝来燃宿火,日出熄寒缸。
精雕青琐闼,巧绣碧纱窗。
繁荣曾汉社,富庶亦周邦。
夜阁秋凉,一曲笙箫鸣细细,
寒山日暮,数声钟鼓响摐摐。
心存高远,主簿栖鸾名有览,
志向无边,治中展骥姓惟庞。
苏武牧羊,历尽艰辛,雪屡餐于北海;
庄周活鲋,消除忧患,水必决于西江。

点评

1、作业版面整齐。 2、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3、积极参与加字游戏。给自己点赞!  发表于 2020-8-22 22: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5
贡献
8
金钱
13
发表于 2020-8-7 17:45: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20期第一讲作业  A005无心和尚 一、 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1) 古体诗 【过燕支寄杜位】岑参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2)近体诗【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的特点: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 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从诗经开始,诗是由长短句,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等。这些诗长短不一,字数押韵没有规定的要求,平仄也根本没有要求。诗发展到中晚唐的时候都已经很成熟了,格律非常严格,平仄押韵字数都有要求。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 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普票。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东韵部:红同穷童弓东空通翁 入声字,一白日月雪宿树渡 足富北绿雨革尺 客 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天浩浩,日融融。

点评

1、作业版面混乱。换位思考一下,你自己看看,迷糊不?希望客服困难,把作业版面整齐一下! 2、这次就这样了。无法评阅,请见谅!  发表于 2020-8-22 22: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7

帖子

125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98
贡献
285
金钱
489
发表于 2020-8-7 20: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20期律诗第一讲A组作业作业
A22望秋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律诗以格律严谨著称。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律诗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唐末,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偶,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例:归园田居五首 其二  
魏晋·陶潜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近体诗例:
郑驸马宅宴洞中
唐  杜甫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诗特点:1诗有定句  ​2.  字有定数
                              3.讲究押韵  4. 讲究对仗                                                                                    
                               5.合乎平仄  6.起承转合
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加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已不多见到了。
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
南北朝以前的七言诗大都是句句用韵的,最先正式写七言诗的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有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代表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东其一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    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字:风  空  虫  弓  东  宫  红  翁
入声字:雪  宿  六  尺  北  绿   客   一
喜欢的: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一东其二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    仄仄,仄仄    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字:同  童 风 翁  穷  东  宫  铜
入声字:革  白  牧  北  濯  足  七  绿  虑  百
喜欢的: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一东其三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    仄,仄     平,仄仄    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    平仄,仄仄     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字:通  童  红  融  弓  风  虹
入声字:塞  日  绿  落  额  一  月
喜欢的: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点评

1、回答问题基本正确,有的不详细。 2、希望以后自己交作业,因为这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这样会给统计作业造成麻烦。 3、作业版面整齐。加油哦!   发表于 2020-8-22 22: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9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7
贡献
96
金钱
153
发表于 2020-8-7 20:45: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晨宵对别离 于 2020-8-7 21:15 编辑

烟雨楼20期A14晨宵对别离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局;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几类句式,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七言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七言诗有很多优点:


1、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晴空。
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之翁。
平平
入声字:雪 一 绿 六 尺 宿 客
一东韵部字:风空虫东宫红翁
喜欢的句子:一园春雨杏花红


二段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黄童。
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
平平仄仄庂,仄仄仄平平。平
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
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青铜。
平平
入声字:北  濯  足 绿  百  七革
一东韵部字:翁穷东风宫铜
喜欢的句子:尘虑萦心,懒扶
七弦绿绮。


三段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长虹。
平平
入声字:富 日 绿 落 一 月
一东韵部字:通童红融风虹
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点评

烟雨楼20期A14晨宵对别离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   发表于 2020-8-7 20: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2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0
贡献
50
金钱
95
发表于 2020-8-8 09: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默纤尘 于 2020-8-11 09:04 编辑

烟雨楼20期律诗班A组律诗第一讲作业

A21-静默纤尘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如下:
(一)
古体诗:字数不定、句数不定;一般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句数无约束,无篇幅限制。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八句以上为排律(十二句,十六句,等类推)。
(二)
古体诗:可换韵,奇、偶数句都可押韵,平、仄声韵均可;
近体诗:只能用一个韵,只能在偶数句押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三)
古体诗:无平仄要求;不讲替、对、粘。
近体诗:讲平仄,讲替、对、粘。
(四)
古体诗:无对仗要求。
近体诗:律诗中二联要求对仗;排律诗,除首联和尾联之外,其余中间各联均要求对仗。

【例1】
《明月皎夜光》
朝代:汉朝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瞰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这首古体诗,虽为五言,但非近体诗。声律上,不替、不对、不粘;无对仗;押仄韵,且用了两个韵部。句数为五联十句。

【例2】
《将进酒》
[ 唐 ]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这首古体诗,不讲平仄(平仄韵通押),不讲对仗,不讲替、对、粘,换韵频繁。

以上两例古体诗的特点,明显区别于近体诗。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
格律诗的特点如下:
(1)诗有定句。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2)句有定字。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讲究押韵。在律绝中,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具体来说:
(1)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
(2)偶句必韵,奇句不韵;
(3)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讲究对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5)合乎平仄。即必须遵守平仄格律。
(6)起承转合。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
“起”是起因,律的首联,绝的首句;
“承”是事件的过程,律的颔联(也可以包含颈联),绝的第二句;
“转”是结果是转折,律的颈联(也可以是七分句),绝的第三句;
“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律的尾联,绝的第四句。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如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
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
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比如《诗经》,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句式,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但总体来说秦汉时期也还是以四言诗为主。
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比如汉乐府诗《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是五言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成为当时的诗歌主体,比如曹丕、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就很擅长于五言诗。
七言诗虽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盛唐以后的诗人几乎都写过七言诗。
综上可以知道,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
至于为何后来会以七言诗为主,主要原因有:
1、形式更加灵动。
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
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
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综上所述,就是为什么会有从四言,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之原因。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一东  其一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
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字:风空鸿虫弓东宫红翁
入声字:雪宿尺六北绿一客

《声律启蒙》一东  其二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
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字:同童翁穷东中风宫铜
入声字:革白牧北濯足虑七绿百

《声律启蒙》一东  其三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字:通童红融弓风虹
入声字:塞绿日绿落额一月

喜欢的对句:
两岸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

五、为《声律启蒙》三江做加字游戏。

《声律启蒙》三江 其一

画阁连云峤,朱楼倚暮江。
春风开绮户,晓月入纱窗。
鲲鹏生巨海,螭蛟出长江。
好风香蕙帐,明月丽蓉裳。
晚云浮玉斝,秋月照银釭。
风掀青布幔,雨浥碧油幢。
边帅夜吟挥宝剑,
塞兵秋望枕金缸(釭:箭簇)。
良将忠心安社稷,
佞臣利口覆家邦。
匡扶汉室,世祖中兴延马武,
进谏忠言,桀王失道杀龙逄。
且看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
更待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声律启蒙》三江 其二

云旌连北塞,霓旆接南江。
晓烟萦翠盖,春雨浥油幢。
岁寒思故国,山远寄他邦。
万水萦秋塞,千山入夜窗。
远心腾九泽,旷度纳三江。
穿云山岌岌,绕石水淙淙。
暮入江湾城鼓振,
晓过林樾寺钟撞。
陌野清风生酒舍,
江天白月入书窗。
豪杰归周,阵上倒戈辛纣战,
山河属汉,道旁系剑子婴降。
夏日池塘,碧水浮香,出沿浴波鸥对对;
春风帘幕,青堤漾翠,往来营垒燕双双。

《声律启蒙》三江 其三

凤衣犹八两,仙氅只三铢。
秋深鸿影只,春早燕声双。
少陵望华岳,太傅吊湘江。
朱墙闻禁鼓,紫陌见朝车。
秋深留宿火,夜尽熄寒缸。
枝斜青琐闼,花近碧纱窗,
张良扶汉社,吕尚佐周邦。
江阁笙箫鸣细细,
塞城钟鼓响摐摐。
礼义安民,主簿栖鸾名有览,
才谋报主,治中展骥姓惟庞。
节守异邦,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
针砭时弊,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

点评

1、回答问题非常准确详细! 2、作业版面工整值得大家向你学习! 3、声律启蒙加字非常棒!  发表于 2020-8-22 22: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9

帖子

55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0
贡献
129
金钱
212
发表于 2020-8-8 18: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期第一讲作业
A18 赛儿
一、举例说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句;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古体诗也叫古风,古诗,格律自由,押韵较宽,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七言,如: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杆斜?
二、格律诗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答:特点:
1.  诗有定句  ​
2.  字有定数
3. 讲究押韵   
4. 讲究对仗   
5. 合乎平仄
6. 起承转合。
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几类句式,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七言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七言诗有很多优点:
1、形式更加灵动。
2、便于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所以七言诗便更加盛行了。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对平仄,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韵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 雪,  ​宿,  北, 尺,北,  绿,  客,  革,  白,   牧,  足,  七 , 百,  塞,  日 , 落 , 额, 一, 月


韵部的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童,红,融,虹


喜欢的句子​: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睌钓之翁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点评

1、回答问题非常准确详细! 2、作业版面整齐。非常棒!点赞!  发表于 2020-8-22 22: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

帖子

36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2
贡献
87
金钱
139
发表于 2020-8-8 20: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A08-诗小白

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粗略的说,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其区别主要在于:

(一)句法上

1、近体诗:

字数、句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古体诗: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例如: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大家看,这首古体诗以七言为主,间杂有三言、五言、十言等。共二十八句

(二)用韵上:

1、近体诗:

用韵严格。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唯独首句押韵时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用平声韵。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并且句尾都是仄声。

2、古体诗:

用韵不严格。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例如: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九屑)胡天八月即飞雪。(九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十灰)干树万树梨花开。(十灰)

散入珠帘湿罗幕,(十药) 狐裘不暖锦衾薄。(十药)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十药)

瀚海阑干百丈冰,(十蒸) 愁云惨淡万里凝。(十蒸)

中军置酒饮归客,(十一陌)胡琴琵琶与羌笛。(十二锡)

纷纷暮雪下辕门,(十三元)风掣红旗冻不翻。(十三元)

轮台东门送君去,(六御)去时雪满天山路。(七遇)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六御)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古体诗,几乎句句押韵,中间多次换韵。

(三)平仄上

1、近体诗:严格讲究句内平仄相间交错,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平仄粘对规则。

2、古体诗:

不讲平仄粘对规则。可以用三平调、三仄尾;也可用拗句。这是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最大区别。

例如:

《古体中秋赏月有感》

阴晴圆缺本自然,聚散离合亦难免。

目送嫦娥西飘去,旦日朝霞映满天。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诗的平仄,几乎无规律可循。

(四)对仗上:

1、近体诗:

讲究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一般要求颔联颈联要对仗,且对仗有很多讲究。

2、古体诗:

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对仗是极端自由的,追求随意而古拙。
例如:

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大家看,这首古体诗的对仗就很不工整,而是非常的古朴随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句中出现很多相同的词语。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一):格律诗的特点: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日益丰富多彩,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不断增长,诗歌也迅速发展,四言诗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写作需求。为了追求声律的起伏变化,逐渐出现了五言、六言、七言的诗体。而五言、七言更富有抑扬顿挫的曲线美而受到人们的一致喜爱,逐渐发展成为诗歌体裁的主流。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东其一
仄平平仄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宿、尺、六、北、绿、客、一、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最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一东其二 
仄平平仄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
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霜华满
平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鬓,羞看百炼青铜。
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革、白、北、濯、足、绿、七、百
韵字:同、童、翁、穷、东、风、宫、铜

最喜欢的句子: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一东其三
仄平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塞、皤、绿、日、树、落、一、月、
韵字:通、童、红、融、弓、风、虹

最喜欢的句子: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1、回答问题非常正确、详细。 2、作业工整、排版整齐!点赞!  发表于 2020-8-22 22: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2
贡献
4
金钱
6
发表于 2020-8-9 15: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零落花如许 于 2020-8-9 15:53 编辑

烟雨楼20期第一讲作业 A02-晚晚
一、 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1) 古体诗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近体诗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的特点: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 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从诗经开始,诗是由长短句,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等。这些诗长短不一,字数押韵没有规定的要求,平仄也根本没有要求。诗发展到中晚唐的时候都已经很成熟了,格律非常严格,平仄押韵字数都有要求。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
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普票。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东韵部:红同穷童弓东空通翁 入声字,
一白日月雪宿树渡 足富北绿雨革尺 客
喜欢的句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点评

1、回答问题非常简单。再详细一点就更好了。 2、声律启蒙入声字及韵字都 找的很正确。 3、作业版面非常整齐!点赞!  发表于 2020-8-22 2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7
贡献
10
金钱
17
发表于 2020-8-9 16:58: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 也叫古风、古诗。近体诗产 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 、五言、七言和杂言体。后世用五言和七言最多。与“近体诗”相对。例:  述怀拟古诗 唐·王勃 仆生二十祀,有志十数年。 下策图富贵,上策怀神仙。  两头纤纤 唐·王建 两头纤纤青玉玦,半白半黑头上发。 偪偪仆仆春冰裂,磊磊落落桃花结。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官池春雁二首 其一 唐·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二、格律诗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一)特点: 1.  诗有定句  ​ 2.  字有定数 3. 讲究押韵    4. 讲究对仗    5. 合乎平仄  6. 起承转合。 (二)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几类句式,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七言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七言诗有很多优点 1、形式更加灵动。 2、便于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    仄,仄    平, 仄仄    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    仄仄,仄仄    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    仄,仄    平,仄仄    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    仄仄,仄仄   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   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    仄,仄    平,仄仄    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   平仄,仄仄    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押韵的字:风 空 虫 弓 东  宫  红  翁  同 穷  铜  通 融  虹  入声字: 雪  ​宿  北   绿  途  客  革  白   牧  足  六七  百  塞  日  落  额 一 月 尺 濯    喜欢的句子​: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睌钓之翁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点评

2、尽管很难看清楚你的作业,但是也看见你回答的为题基本正确。声律启蒙就不好看了。 3、希望下次好好把作业排版。不然评阅者实在无能为力了!  发表于 2020-8-22 21:49
1、这位老师别生气,先说一下缺点。作业版面实在是太乱了。让评阅者分不出个数。希望你在作业的排版上下点功夫。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发表于 2020-8-22 21: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3
贡献
5
金钱
8
发表于 2020-8-12 09: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局;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
(1) 近体诗(格律诗)的基本特点
(一)、诗有定句。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二)、句有定字。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三)、讲究押韵。在律绝中,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具体来说:
a)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
b)偶句必韵,奇句不韵;
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四)、讲究对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以《联律通则》为依据。
  (五)、合乎平仄。即必须遵守平仄格律。
  (六)、起承转合。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起”是起因,律的首联,绝的首句;“承”是是事件的过程,律的颔联,绝的第二句;“转”是结果是转折,律的颈联,绝的第三句;“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律的尾联,绝的第四句。

(2)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
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七言三类句式,七言古诗是否更多一些?要回答这个问题,六甲番人认为可以分解成以下两个问题:

一、七言诗什么时候开始盛行起来?

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比如《诗经》,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句式,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但总体来说秦汉时期也还是以四言诗为主。

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比如汉乐府诗《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是五言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成为当时的诗歌主体,比如曹丕、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就很擅长于五言诗。

七言诗虽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盛唐以后的诗人几乎都写过七言诗,《唐诗三百首》就收集了154首七言诗,其中七言古诗29首、七言乐府23首、七言律诗53首、七言绝句49首。

二、为何唐朝以后的格律诗基本以七言诗为主?

从上文可以知道,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比如《全宋诗》有二十多万首,格律诗基本都是以七言为主。

至于为何后来会以七言诗为主,主要原因有:

1、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答: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对平平,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最喜欢的句子:
1,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2,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3,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入声字:
(1)雪,宿,尺,六,北,绿,一,客,一。
(2)革,白,牡,北,濯足,七,绿,百。
(3)塞,绿,日,绿,落,额,一,月。
韵部的字:
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童,红,融,虹

点评

1、概念题回答基本正确。第一题缺乏实例。 2、声律启蒙韵字与入声字都找的很正确。 3、作业版面非常工整。给你点赞!加油哦!  发表于 2020-8-22 21: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8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1
贡献
20
金钱
31
发表于 2020-9-14 03:02: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近体诗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付。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1.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格律限制。 2:五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六言和杂体。近体诗只有五言七音。 3,古体诗句数从两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只有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4,古体诗全诗①可以用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它 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韵的字可以重复 ③,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④,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⑤,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近体诗全诗①,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弟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②用于韵角的字不能重复。 ③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韵句子的末字相同 ④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答: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格律诗的特点,格律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1.交替律每一个诗句内部,都必须平仄交替运用。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2.相对律每一联之内,上下句的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如: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相粘律 上下两联之间(即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之间),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押韵 平声韵,双句(二四六八句)押韵,四个韵脚字;有时首句入韵,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五个韵脚字。对仗律诗多在中间两联用对仗。也有首联或尾联用对仗的;有的四联都对仗,字数、句数固定。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早期四言诗没有特别的格律要求,到汉魏六朝时期有了五言七言诗兴起,那时并不讲究音调格律,到南朝时期,在齐代永明年间,有发现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四种声调,以及双声叠韵这些规律,后就出现了注重声律的一种新诗体,即永明体,唐代初年又在这基础上产生了律诗和绝句,我们把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称为近体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8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1
贡献
20
金钱
31
发表于 2020-9-17 14: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老阿光 于 2020-9-17 15:21 编辑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
古体诗有称之为 “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楚辞、乐府民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律诗以格律严谨著称。
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诗的诗,也称为古体。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分为两种:
a) 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绝句,七字一句的称为七言绝句。
b) 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字一句的称为五律,七字一句的称为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律诗,顾名思义就是符合格律的诗。律诗因格律严谨而得名。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律诗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唐末,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偶,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起、承、转、合是律诗中最基本的骨架,存在于律诗的四联中。
字数,就是一首律诗(排律例外)总的字数是有规定的,七律56个字,五律40个字;七言绝句28个字,五言绝句20个字,

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464左右--499)。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初唐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正确地总结前人创作格律诗的经验,“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扬弃了齐梁体的对式和粘对无序的形式,有规则地使粘和对相交,避免诗句平仄配合上的雷同,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诗体中,才产生了合格的七言诗。

例如: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就是粘对合律的七律了。这时候格律诗就形成了。

诗至唐代,经过几千年历代民歌和诗人的创作,特别是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到陶渊明、谢朓、鲍照、庾信等文人诗歌的创作,已经积累了成熟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律,诗歌固有的音乐性、音韵学的发展与诗歌艺术发展的相结合,使得格律诗的产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唐人以后,诗歌创作以格律诗为主,古体诗创作虽然也有,但已经不是主流。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和语言文化的不断丰富,诗歌对表现力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而文字语言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纸张笔墨的出现也从另一个侧面保证了诗词篇幅的充实和丰富。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局;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
(1) 近体诗(格律诗)的基本特点
(一)、诗有定句。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二)、句有定字。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三)、讲究押韵。在律绝中,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具体来说:
a)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
b)偶句必韵,奇句不韵;
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四)、讲究对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以《联律通则》为依据。
  (五)、合乎平仄。即必须遵守平仄格律。
  (六)、起承转合。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起”是起因,律的首联,绝的首句;“承”是是事件的过程,律的颔联,绝的第二句;“转”是结果是转折,律的颈联,绝的第三句;“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律的尾联,绝的第四句。

(2)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
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七言三类句式,七言古诗是否更多一些?要回答这个问题,六甲番人认为可以分解成以下两个问题:

一、七言诗什么时候开始盛行起来?

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比如《诗经》,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句式,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但总体来说秦汉时期也还是以四言诗为主。

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比如汉乐府诗《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是五言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成为当时的诗歌主体,比如曹丕、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就很擅长于五言诗。

七言诗虽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盛唐以后的诗人几乎都写过七言诗,《唐诗三百首》就收集了154首七言诗,其中七言古诗29首、七言乐府23首、七言律诗53首、七言绝句49首。

二、为何唐朝以后的格律诗基本以七言诗为主?

从上文可以知道,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比如《全宋诗》有二十多万首,格律诗基本都是以七言为主。

至于为何后来会以七言诗为主,主要原因有:

1、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答: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对平平,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最喜欢的句子:
1,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2,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3,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入声字:
(1)雪,宿,尺,六,北,绿,一,客,一。
(2)革,白,牡,北,濯足,七,绿,百。
(3)塞,绿,日,绿,落,额,一,月。
韵部的字:
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童,红,融,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

帖子

6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8
贡献
144
金钱
255
发表于 2020-11-4 08: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梦了 发表于 2020-8-6 09:07
20期律诗第一讲A17风静作业
A16梦了
作业  

老师好 我只复制了学友的标题 作业是我独立完成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6-3 04: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