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折笔沉沙 于 2020-8-2 22:01 编辑
于词聊三点,非理论。理论易成桎梏,词非科学,束缚太多反失本原,又本人所聊多有个人孔见,于经于典难出佐证,然则全依书本而为,读贴翻书即可,何必某多言?故所聊对错参半,可以参考一二即可。 近日诸友把玩三则:
一、沁园春 二、钗头凤 三、水龙吟
沁园春,词牌洐生及所属宫调于钦谱与下表可查,见其宜述发何种情怀,然则词乐已多不可考,即偶有白石道人曲谱传于世,亦非初原工尺谱,实后人拾遗补漏所作,曾求乐理方家指点过,多言不可唱,即使能唱亦很怪誔,故只做为一种研究参考即可,不可以此为据创作。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填词就不用有什么基调选词牌之说了?就可以随意而为了?其实不然,虽然多数词牌没必要细分,但还是有相当多一部分宜于抒发什么情怀有迹可循的,于其句式铺排与用韵疏密皆可见一二。
沁园春,以四字句为主,句式划一规整,疏韵入平声,且多有对偶处。这就注定了他的基调宜于抒发从容不迫、雍容开阔的情怀。概因句式整齐,韵脚疏缓,故发不得悲怆急歇之声,亦难以做纤丽流婉之状。整齐而从容,疏韵而不迫,四句句居多,间有一字领扇面对,故开阔大气。
起拍三个四字句,宜为直笔而下领起全篇,不同于燕山亭的四四六之抻开后复述一遍之并列舒缓,亦有别于贺新郎起句入韵的破空而来引领全篇,沁园春的四四四是规整的划一的,用韵是舒缓的,所以他的罩住全篇不宜过激过亢,应是从容而大度。俱体可以自己翻翻历来词作。而四四起拍,有鼎足对,有四字领下二对,有四字托上二对。一般情况下,抒发雄壮开阔宜开篇直入,下二为直入造势,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直入便已定下其调,其境必壮阔雄壮。而“玉露迎寒,金风荐冷,正兰桂香”前二铺垫,下一立势,下笔便已见其发不得洪声。
其实沁园春最见其精神处于次拍一字领扇面对处,先试着拆解一下,将一字领去掉读读看是什么感觉?还能有那种开篇总述后那种拔起荡开的感觉吗?是不是很难。这就能得出以下几点了:一,其领起后次拍以下便如梅花间竹一般绽开,绽而拔。拔见于一字领之势,绽见于句式划一相对韵脚疏朗之处。次拍不宜畜力,不宜沉,应直接拔起,所以这个一字领多用去声很关键。
第三拍,四四七式,还是正格律句,故绽开后或延或或敛皆成一法,在于作者自己掌握,问题是下一拍:三字短句接以上一下四五字句,以四字句收,到这里该想想歇拍怎么收势了,七字句与三字句隔拍,余者皆为四四或为上一下四,可见其节奏变化处就在于七三处,七字律句抻一下,短句顺势接住开始为收势做准备,即上一下四从短字句再一顿而收,即不突然也不跳跃,还是从了其从容不迫之调。玄妙之处见于此。
过片换头,何谓换头?为什么要换头?换头即是上下两片句式韵脚相同,而下片起句即过片却不同于上片起句,这样做的目的还得参考全篇脉络,概因起拍统领,罩住全篇,那么过片即要考虑与歇拍承接还不能再来一次统领式,故以一个规格的六字韵句带过歇拍顺承起拍的领,然后以一个复合句式畜力,为下片一字领扇面对造势,再次拔起,再次重复上片一遍。下片三拍以下同,不赘。
这是一个词牌的大概脉络结构,虽无唱腔,其整体布局亦可见端倪。多有一家感悟,不必以论视之。文章从来就没有必须如之何,我说的只是个人观点,不必非要如此。
下附宫调与声情,钗头凤与水龙吟择日补叙,现悟现说,过于费神。
附:宫调与声情,自查即可 黄钟宫,宋称正黄钟宫(正宫、正宫调),声情:惆怅雄壮。 大吕宫,宋称高宫,声情同上。 夹钟宫,宋称中吕宫,声情:高下闪赚。 中吕宫,宋称道宫(道宫调),声情:飘逸清幽。 林钟宫,宋称南吕宫,声情:感叹伤感。 夷则宫,宋称仙吕宫,声情:清新绵邈。 无射宫,宋称黄钟宫,声情:富贵缠绵。 黄钟商,宋称大石调,声情:风流蕴籍。 夹钟商,宋称双调,声情:健捷激袅。 中吕商,宋称小石调,声情:旖旎妩媚。 林钟商,宋称歇指调,声情:急并虚歇。 夷则商,宋称商调,声情:凄怆怨慕。 无射商,宋称越调,声情:陶写冷笑。 黄钟羽,宋称般涉调,声情:拾掇坑堑。 夹钟羽,宋称中吕调,声情:同上。 中吕羽,宋称正平调,声情:同上。 林钟羽,宋称高平调,声情:条畅晃漾。 夷则羽,宋称仙吕调,声情:同上。 无射羽,宋称羽调(黄钟羽),声情:同上。
于词,时人论之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气息如之何,架构如之何,脉络如之何,有时这种笼统的术语一出,时常显得高大上,把人蒙的一愣愣的。多数人嘴上说着言之有理,心里却是如堕云雾:架构不稳,气息不畅,脉络不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怎么没感觉到。那么以水龙吟为例,聊聊上述三点。还是举例吧。
一 霜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嘹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 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
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苏轼
二 夜来深雪前村路,应是早梅先绽。故人赠我,江头春信,南枝向暖。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月明清浅。 向亭边驿畔,行人立马,频回首、空肠断。 别有玉溪仙馆。寿阳人、初匀妆面。天教占了,百花头上,和羹未晚。最是关情处,高楼上、一声羌管。仗谁人向道,争如留取,倚朱栏看。——晁端礼
不论其变格与正格,咱们就从其行文中找规律。至于俱体的节奏变化上面的沁园春已经说过了,这个就换另一种方式,酌其脉络层次。我们还是用分拆法比较直观,即把每一拍单独拆解出来,看看其主次,然后再连缀起来,这样就能较好的理解其变化。
水龙吟,无论起手式是七六或是六七,下面相接还是以四字句为主,若此变可见其还宜做领起势,不宜铺渲染。两个长句相连自然也不能过于急促。此一拍拆分前两句皆不可舍,起手势嘛,是为一个整体。下两拍皆是三个四字句,宜取其二对偶,或前或后,这便可以着手于酌其主次了,四字领,如晁词“故人赠我,江头春信,南枝向暖”,以故人赠我为主,江头春信与南枝向暖以烘托故人赠我如之何,故此一拍如拆解开,我们就取前一句,如苏词“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则为四字托,前二一对做为“一声初至”的铺排造势,故中心句是“一声初至”。时间精力有限,不一一而举,那么我们就能将苏词整理如下,其中红字为一拍之中心。
霜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嘹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 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而晁词亦如下: 夜来深雪前村路,应是早梅先绽。故人赠我,江头春信,南枝向暖。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月明清浅。 向亭边驿畔,行人立马,频回首、空肠断。 别有玉溪仙馆。寿阳人、初匀妆面。天教占了,百花头上,和羹未晚。最是关情处,高楼上、一声羌管。仗谁人向道,争如留取,倚朱栏看。 分别拆开取每一拍中心句连缀起来我们再试读下
苏词 霜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嘹唳。一声初至。应念潇湘,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影摇寒水。有盈盈泪。
晁词 夜来深雪前村路,应是早梅先绽。故人赠我,月明清浅。 频回首、空肠断。 别有玉溪仙馆。寿阳人、初匀妆面。天教占了,高楼上、一声羌管。倚朱栏看。
虽然两者每一拍中心句不同,但摘取合而为一后,句通意畅,抑扬之间自有定数。比如从霜寒烟冷、征鸿嘹唳接以一声初至。起拍沉而后扬,次拍扬而宕之后歇,初至为念做下沉畜势,而折腰句歇拍再次绽开。不要说太勿忙,我们这是把中心句摘下来连缀的,有其他句式于中调节。其可见架构气脉,只是精力有限,略过。过片“须信”对应“应念”景语与心语之间接以风鸿岸田,虚虚实实,赋兴相间,是种非常自然的笔触,若无此,则要么平铺直述,要么虚无缥缈,难出此种效果。复合句有谁家,承接的多么自然,而遥寄之后的万重云外至影摇寒水,一抻一沉之间的四句辅句极尽铺述之能事,即便舍去亦不见仓促,增不见滞缓,这就是主次架绝合理的安排。
晁词另一拆法,然则大同小异,无论中心句前移后置,摘取缀合后亦是句韵之间无牵绊无滞缓,该沉时便沉,该起时便起。于架构于气脉已然是非常清晰了。俱体再说实在是精力有限,这东西不是套公式,得现感现说,费神。后有其他祥述或许会整理再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