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4-10-27
威望174
金钱416
贡献163
高级会员

威望- 174 点
贡献- 163 次
金钱- 416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5-2-12 23: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弹墨逐毫书雅意,此生无悔写豪情。
——浅析邹路作品
董瑞霞
我与湖南诗人邹路并不认识,之前也没有读过他的作品,这次接到蔡主编传来他的两百多首作品,虽然没有一首一首细细咀嚼,粗略读了一遍,总体感觉很好。语言质朴自然,取材多来自生活,没有无病呻吟的情绪宣泄,是对生活的点滴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在练字、立意等方面的把握上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邹路是一位年轻的80后诗人,却有10年的诗路历程。他在一家钢企工作,工作非常辛苦,工作之余,他没有像时下有些年轻人一样,去追求享受生活,而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诗词创作中去,这份对诗歌的虔诚和痴迷,铸就了他诗人独特的个性和追求。我们说一个人生活清苦一点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没有追求,没有个性。对于一个长年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倾情诗歌,致力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份追求是非常可贵的。
打开邹路诗稿,第一首诗就让人由衷赞叹,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农忙》:
黎明才半分,微雨又山村。
试问遥堤上,谁挑一担春?
短短20个字却描摹了一幅山村黎明微雨中的清新画面。细细品味,意境大佳,极具感染力。起句“黎明才半分”后三个字极具穿透力,天快亮了,亮的程度如何?才半分,一分嫌多,半分恰到好处,把山村黎明前天空似亮非亮的那份神韵写出来了,不由想起了苏轼“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承句“微雨又山村”对的漂亮,就在这黎明才半分时刻,又飘起了微雨。“又”字说明山村下雨是经常性的,山村的清新着实让人神往,我们尽可能想像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致,没有去过山村,没有见过山村黎明前微雨景致的人只有通过诗句来想象,而去过山村或者在山村长大的人就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笔下的描写,拿捏到位,非常贴切。转结“试问遥堤上,谁挑一担春?”是这首诗的诗眼,就在这样一幅黎明微雨的朦胧画面中,有了生命的灵动——“谁挑一担春?”是啊,是谁挑起了山村黎明微雨中的春色呢?以问作结,言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点明诗题《农忙》。“挑”字运用十分到位,以小见大,用一个朦胧的侧影很好的诠释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村民为了播种而忙碌的情景。一首五绝描写了这样一幅《农忙》的画面,与我们想象中热火朝天的农忙场景完全不同,我们不得不肯定诗人的构思和写作技巧。在邹路的诗集中,描写农村生活场景的作品还有好多,喜欢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玩味。
我们再来看这首《作诗》:
世事忧愁浑一壶,骚人执笔坐温炉。
梦中似有新诗作,此刻寻思得却无。
此诗名为《作诗》自然是围绕作诗谋篇布局,作诗首先要有一个特定的氛围,此诗首句铺叙是合乎情理的。写纷繁世事忧愁烦恼皆融入壶中,在炉上温炖,能炖出什么味呢?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承句诗人勾勒出一位吟诗者执笔坐在炉前苦苦思索的画面。正因为有了这诸多纷乱的思绪,吟诗者难出佳句,为结句“得却无”做好了铺垫。接着写梦中好似有诗句吟出,此刻寻思却什么也没有,怅然若失之情状跃然纸上。这首诗可以说语言近乎直白,但对吟诗者苦寻佳句而不得的情状刻画的细腻入微。一方面可以看出诗人的构思颇具匠心,另一方面不难看出诗人对诗歌的痴迷和执着的追求。
对于一位长年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思乡是过不去的坎,尤其像邹路这样的青年诗人,思乡题材是他诗歌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来看这首《接家中电话偶得》:
家在孤村我在城,几番归梦总成空。
今朝忽到新消息,满树杨梅已透红。
这首诗是邹路思乡题材的代表作。开篇前两句写家在遥远的孤村,而我在城里,几次梦里都想回去,但是最终还是成空,没有回得去。为什么说家乡是“孤村”呢?一种可能是家乡偏僻,人烟稀少,因而孤;另一种可能是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妇女孩子,所以说“孤”;还有一种就是村里的冷清和城市的繁华相对比显得“孤”,无论哪一种孤,在诗人眼里,这样的“孤村”依然是繁华的都市所无法替代的,细微处可见思乡情切。
后两句“今朝忽到新消息,满树杨梅已透红。”是诗眼所在,紧扣诗题《接家中电话偶得》,就在诗人梦里思归而又成空之时,突然听到亲人电话里传递的消息,家乡的杨梅已经微微透红,收获在即。以景作结,景语皆情语,不说思归,而说杨梅透红,收获的季节快到了,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可谓归心似箭,侧面烘托了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深深的思情。这首诗写于2006年,是邹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度过的第一个年头,全诗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字里行间浸透着真情,思念尤为浓烈。
邹路是一位有梦想的年轻人,繁忙的工作之余,诗歌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我们从这首《自题》中就可见其追求。
生来村落里,厚厚一情痴。
坚守贫寒苦,常怀梦想时。
应该人曲折,不是我低迷。
赊得诗和酒,但邀明月知。
这是一首自题抒怀之作,诗句朴实流畅,清浅易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守清贫,常怀梦想的节操正是邹路人生路上不舍的信念和追求。
前两句“生来村落里,厚厚一情痴。”写生来就在乡间村落,却是一个痴情之人。交代了出生之地,个人性情,以及在清贫的环境中怀有梦想的境况。白描手法,夹叙夹议。“厚厚”一词常用来形容有重量,有质感的物体,诗人用在
这里,使虚拟、不可捉摸的情感有了份量,似乎伸手可触,虚实相生。三、四句“坚守贫寒苦,常怀梦想时。”写虽然坚守清贫很苦,但是苦乐人生却常常怀有梦想。这是普通人最难做到的,生活不易,哪有心思诗情画意,追求梦想,但是邹路做到了。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转向议论,“应该人曲折,不是我低迷。”写生活本来是曲折的,不是我所处的生存环境清贫低迷,应该在曲折中学会进取。这是诗人在追求的道路上所得的感悟,内涵深刻,富含哲理。结句“赊得诗和酒,但邀明月知。”赊来诗酒,邀来明月,唯有向明月畅怀自己的心声和梦想。此结化用李白“举头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来,亦有慨叹知音少,无人知之意。一个出生在农村,孤身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个中艰辛唯有自知。诗人在清贫的环境中没有沉溺,而是一路诗酒作伴,在通往诗歌神圣殿堂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的追求。尤其在时下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年代,这种情结,这种信念是值得称道的。
诗言志,邹路的诗集中还有一些反映家国情怀和感叹时光易逝的作品,这都是一个诗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我们从邹路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邹路一路走来的艰辛和执着,相信经过生活的历练,邹路在今后的诗歌创作道路上会越走越远,诗路越来越开阔,多创作出符合时代脉络,唱响主旋律的大作品。随文赋诗一首,祝贺邹路诗集付梓!
笔开长卷一湖清,韵里江山四季明。
弹墨逐毫书雅意,此生无悔写豪情。
2015.1.16日于子虞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