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长信 于 2020-7-8 01:55 编辑
《遁入圣家堂》+诗路58. 文/林长信
-纪念[神圣家族]的教堂,敬拜耶稣、及在地上的父亲约瑟、母亲玛利亚.以温馨而吸引人.
1) 修士方济*等快天亮的时分 去将穹顶圈的一片扇窗开启 使天光气流形成出口甬道 只是小小雀鸟那一只 自躲入圣家堂后 不饮不食 光游走于柱头的石雕百合花上 压惊后静静栖息
2) 初夏的晚风吹拂着翠毛 修士轻轻地拾起这僵死的可怜见 放在奥室内木刻圣母子的怀里 让艾丝梅拉达**梦回家园// *圣-方济各·亚西西(1182-1226),在1208(?)年后创”守贫派”的[小兄弟会],传说他屡向鸟兽传讲福音.个人曾见意大利中部有守贫派的小教堂(不知其名,并非年久失修,是有意的不修),石造、无内装、无忏悔间-神父就坐在板登上倾耳以细听半跪的信徒的私语、极简陋自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巅峰.小兄弟方济各的庆日是”世界动物日”.-《维基百科》 **《钟楼怪人》(原名: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1802-85).三男一女以纯真、贪婪、善与恶交织而出的凄美爱情故事.美丽的吉普赛女郎艾丝梅拉达在圣母院前的广场翩翩起舞,众人为之倾倒,但因他的小羊能做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就有人传言他是女巫.圣母院的副主教克劳德佛若娄从高塔上望见这位佳人,为之神魂颠倒,从此她就身陷危险.如果没有钟楼怪人出现,恶势力就会掌控一切.这出悲剧发生在十五世纪的巴黎.男主角并非潇洒的士兵或英俊的王子,而是心善面丑的圣母院敲钟人. w3-wwwlib.ltsh.ilc.edu.tw/wwwlib/classpage/891... > 参-《没有姓名的日子》林长信/2017-5-7#1752;《寻觅谦卑》林长信/2016-7-11#1649;《想起圣方济》林长信/2009-11-25#0928.
2020-6-9#20-9(隔行押韵) 诗思:试图描绘一名敬虔的修女或一个谦逊的信徒的今生,只不过于此假借了一只翠鸟。 > > >
附【参考部分】如次,读者大可略去不看.谢谢! > 诗路58.《摹仿现代青壮年的思维方式》亚里斯多德《诗学/戏剧学》共26章的开头前3章都在讲:摹仿。而在第6章讲:(逼真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因为为是人物(性格、思想)、因为是行动(情节、言语)--【悲剧的成分:1-情节;2-性格;3-言语;4-思想;5-戏景;6-唱段等六成分】--所以,个人在习作诗歌时,A)会尽量用文字摹仿诗中人物的“行动”,必要时在行动上加副词,B)而避免描写七情,写感情的名词加形容词。因为后者会粘滞行笔的流速、和诗歌行进的理路,会让秒刷屏读成性的90后的青年人(是我的预期读者)不耐烦。 > 现代诗可以指a-描写对象(例如写洋枪、大炮);b-书写形式(例如格律);c-思维方式。我个人采行的是:c-思维方式,藉90后的青年人习惯现代影视片的“蒙太奇”的拼接手法--影视片在一秒钟内有四五个镜头,已经成为本时代人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就藉这种思维方式来写出对应他们性情的诗歌。行笔莫要千回百转,仅仅稍稍用简单的明喻,让行文中的跳接蒙太奇,带给读者在熟悉感/亲切感/愉悦感之外,略略有点新的小转弯、小思考,容或可以有所获得。我写的现代诗用的是思维方式,不是文藻修饰。我个人当然期望90后读者会注意在我诗中的思维是否可与他们同步了;能同步,才无愧于“现代”。 自2017年初季以来,为秒刷屏读的读者精简诗作的长度,我才专注于习作14行以内的“小诗”。并更用力于在14行内文本的[思维方式]的跳接,有点像小脚放大,就直奔马拉松了,不再留恋那绣有龙凤牡丹的金莲鞋了。真的,我连把思维方式作明白表达的能力都已不足了,岂有再多余力去绣龙绣凤绣牡丹,那个得改天再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