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若初 于 2020-8-16 12:08 编辑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故事。塑造了纯真善良、富有好奇心的外星球小王子形象。多年以来评论界普遍认为,小王子是作者童年的自我写照以及理想之象征,作者努力追寻内心中永恒的童年自我,同时对身处世俗世界的成人们表现出同情和批判。本文将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该时期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从另一个不同于以往论调的视角,去作出重新解读,希望能得出一些哲学性的思考。
关键词:认知、现实异化、选择自由、欲望意识、责任价值、唯我
一、个人的主观认知与现实的客观异化
《小王子》的作者是一个出身于法国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的空军飞行员,他热爱文学,受到过神学的熏陶,也许还曾认真的思考过哲学,毕竟他所处的时代也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时代——两者的作品基本同期。 《小王子》的叙述者是一个飞行员,显然是作者的化身。他在故事的开头明确表达出他一直都孤独地生活着,没有一个真正谈得来的人;因为大人们都太过于实际,只懂得谈论政治、经济、以及那些能够发挥实际用处的学问。并且列举了“我”的童年往事,说明了成人根本无法理解儿童那丰富的想象世界。然后叙述者,即书中的飞行员,开始讲述小王子的各种奇异经历,这当中充分体现出作者自身所具有的一些思想上的迷茫。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小王子的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绝不仅限于简单的二元对立面,诸如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人性纯朴与世俗异化、精神享受与物质追求等等,这些要素都具备,但不是全部寓意。可以说作者只是提出了问题或者发掘了现象,但无法做出解答,更无从提出方法论上的指导,其思想深处的迷茫没有得到解脱。其实这些也是直到今日仍然会被人提及的问题。 现实的客观世界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即使是唯心倾向的近代西方哲学流派也赞同这一点。具备阶级性和社会性的人类,在其具体的生存处境,特别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会如何行动呢?这就涉及到个人选择自由的问题。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儿童和成人所处的主观认知世界是完全不同的,选择的行动必然不一样。萨特指出:“人在自主选择自己的本质时具有绝对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这种自由是绝对的、无限的。” 作者的迷茫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在于:当主观认知世界与现实客观世界不相符合时,就会由认知主体本身产生出一种“现实的客观发生异化”的意识,进而认为某种存在不合理。其实人类与社会是相互发生影响、共同发生变化的关系,儿童终究会变为成人,届时必然会面临与之相符的选择,很多不理解就会变成理解。很可能是基于个人原因,作者不愿意去选择他认为异化了的现实——二战时期的悲惨世界及其所包含的相关一切,反而在内心深处憧憬着是否可以不选择。殊不知,“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你选择了不选择。” 很显然,小王子的经历及其所蕴含的寓意,绝非单纯的儿童读物层次,这当中体现出作者对于某些存在的向往和排斥,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从实际上来看,存在就成为困扰小王子和作者的共同问题,但同时代的萨特存在主义并没有令作者找出满意的答案,也许作者不接受、不赞同,或者说作者太主观理想化也未可知。
二、欲望意识与责任价值
小王子的经历中遇到过各种人物和事物,很具有代表性,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批判意识;虽然儿童未必能懂,但毕竟还是写了。 国王看到小王子,终于有了“臣民”,便迫不及待地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开始发布命令。这是对迷恋权力的批判。 有人看到小王子到来,高喊“一个崇拜我的人来拜访我了!”这是对爱慕虚荣的批判。 醉汉以酗酒为耻,但戒酒的方法却是大量饮酒,想在麻醉状态忘记羞耻,于是更加酗酒。这是对消极逃避的批判。 实业家终日忙于算计,人生意义只是在于占有更多的星星。这是对贪婪占有的批判。 点灯人每一分钟都要点一次灭掉的路灯,循环不休,疲惫不堪。只有这是一种怜悯,充满了生存的无奈,但也是间接地对无力改变的恶劣环境的批判。 而狐狸的驯服过程,充分显示出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与社交过程中的个人价值体现。 至于玫瑰,则是心灵的寄托和安慰,很纯粹的情感,并由此生成责任。 最后沙漠里的蛇告诉小王子:“跟人在一起也孤独,我有好几年都没看见人了,也不知道往哪里去找。他们随风飘零,他们没有根,这使他们受了不少苦。”一切又归结到了出发点,世界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致使小王子得不到他所提出问题的满意答案,为此他感到忧郁不安。 上述内容,可以大胆推断出作者具有过于在乎意识的倾向。意识作为独特的存在方式,使人领悟到自己与世界不同,这也是一种自由。但是作者似乎是把“我思”看成为起始的行为,认为“我”与“思”处于同一层次,这种在乎先验的“我”的思维,会直接导致唯我主义,从而与现实产生严重隔阂。对于这种笛卡尔式的思维,与作者同时期的萨特明确提出了否定,但作者并没有表现出接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迹象。虽然作者作出了一些对文中艺术形象的批判,但是从作者化身的小王子角度来看,作者的“我思”依然是造成思想迷茫的主因,而且很可能作者本身没有完全察觉到。 先验的“我”造成的唯我主义,会直接作用于欲望,而在实现欲望的行动过程中,是否能够产生价值和责任,作者的思想似乎是矛盾的。小王子得到了狐狸的友情,也了解了所谓驯服的价值;小王子爱着玫瑰,并且以切身的行动履行了责任;但是对于点灯人的责任和价值却没有做出正确的估量,主要表现出的是一种旁观者感受到的无奈和不解。其实在那个二战正酣、天下大乱的时期,每个国家都有无数这样的点灯人在无奈中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感叹着自己的苦恼。而这些是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显然在《小王子》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另外,在故事最后,沙漠里的蛇对小王子说的话,也体现出相当程度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这种对非自我之外的人,以及存在中的客观事物的一切,加以简化排斥的方法论态度,不由得使人产生一种消极感——人实质上丧失了使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任何客观现实及主观认知的纽带,失去了将这一切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一切根源。如果人孤单地并且没有任何外来的支撑,就必须独自做出决定并进行选择,虽然是保持了意识的自由,但世界和人类的表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其内在本来面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等等问题,都将难以体验。因此,人类将朝哪一个方向前进,是毫无保障的,因为人的内部和外部都没有什么东西能决定和指引他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对此,萨特强调指出:“人的主观努力及主观能动性在确定人的本质过程中有巨大作用,这有助于彰显人的个性,增强人的自信心。”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由是有一定意义的,人应对自己及其行为负责,这是很有价值的。所以需要强调道德责任,这有助于加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激发人们承担自己的义务。有时候甚至需要行动先于思想,为选择而选择,为行动而行动,“除行动外,别无现实”,“不冒险,无所得”等相对较为极端的思想,在某些特殊环境之下可以得到现实中的合理解释。 作者在迷茫之中,最终还是把一切归于了虚无。小王子的旅程以探索答案开始,却在无可奈何的不解中结束。
作者作为一名法国空军飞行员在战斗的时候,萨特则是在思想上肯定人的价值,努力探索人在乱世里的出路与归宿,主张人道主义思想。可惜的是作者的生平事迹虽然比较有传奇色彩,但太过于稀少,从中无法找与萨特存在主义的交集。但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完全有理由假设存在主义哲学也许能化解作者思想上的迷茫——这仅仅是假设。
1944年7月31日,圣·埃克苏佩里驾机去执行人生中最后的飞行任务,一去不回,从此人间蒸发。小王子带着他的孤独与迷茫,随风而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