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石散人 于 2015-1-21 09:01 编辑
有人说,曲和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在此,我就有关元散曲衬字的问题发表一点议论,请专家学者指正。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散曲的正字和衬字。所谓“正字”指的是曲律规定的必须的字和字数,其平仄、句式必须受格律严格控制;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的必须的字数之外作者所另外增加的字,它不占谱,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也不拘字数。 其次,有关散曲有无衬字和衬字多少的问题。填词一字不能增减,而制曲可以适当增加衬字,但没有衬字并不等于不是曲,相反,很多散曲小令名篇都是没有衬字的。 下面以《元曲鉴赏辞典》中所载数位名家散曲的有无衬字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元曲鉴赏辞典》中,载有关汉卿小令(包括带过曲,下同)17首,有衬字15首,占88%,无衬字2首,占12%;套曲4套,均多衬字。白朴小令18首,有衬字8首,占44%,无衬字10首,占56%;套数2套,其中一套有衬字一套无衬字,各占50%。马致远小令25首,有衬字17首,占68%,无衬字8首,占32%;套数3套,均有衬字,但衬字少。郑光祖小令1首,衬字较多。乔吉小令39首,有衬字14首,占36%,无衬字25首,占64%;套数2套,有衬字。张可久小令58首,有衬字14首,占24%,无衬字44首,占76%;套数1套,衬字亦少。以上6位名家在《元曲鉴赏辞典》中共载有小令158首,其中有衬字69首,占44%,没有衬字的89首,占56%;套数12套,其中有衬字11套,占92%,没有衬字的只有1套,占8%。 例如:关汉卿的小令【南吕.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此曲没有一个衬字,却把男女离别相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他的【南吕.四块玉】闲适四首小令中,少的1个衬字,多的只在4个衬字,但他的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就衬字特多,其中【黄钟尾】的首句按律是7字句,却写成了23字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名句,作者加了16个衬字。第二句按律也是7字句,作者竟加了23个衬字,写成30字的长句。 综上所述,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元人散曲小令大多无衬字或者少衬字;套数大多有衬字或者多衬字;剧曲衬字最多,但不在此文议论之列。 其三,衬字的位置。衬字一般加在句首,也可加在句中,一般不放在句末。 其四,衬字的词性。衬字既可以用虚字,也可以用实字。就意义而言,衬字往往是一些不十分紧要的字;就音韵而言,衬字不能用于重音,因此它不能用于句末,尤其不能用作韵脚。一般来说,用于句首的衬字既可以是虚字,也可以是实字。用于句中的衬字,多数为虚字,如“了”、“着”、“将”、“把”“也”“又”、“的”、“行”、“里”、“般”、“来”、“这”、“那”、“我”、“你”、“他”等等;当然也有少数用实字的。也可以说衬字多由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代词、数量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的。有时,衬字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在需要对仗的地方,衬字也必须对仗。 如乔吉【双调.水仙子】咏雪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探海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舍,盐堆儿里党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曲中一、二、六、七、八句的“冷”、“冻”、“面瓮儿里”、“盐堆儿里”、“粉缸儿里”都是加在句首的衬字,基本属于实词,也有虚字,或虚实组合的短句。第三四句的两个“了”都是加在句中的衬字。 再如白朴【双调.庆东原】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此曲中的三个“那里也”都是加在句子前面的衬字,都属虚词。 又如张可久【双调.折桂令】西陵送别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在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此曲中,由于“管送别依依岸柳”和“会忘机泛泛沙鸥”写成了对仗句,所以作者分别加在两个句子前面的衬字句“春去春来”和“潮生潮落”也必须对仗。 其五,衬字的作用。衬字的作用是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语言更加周密丰富或生动,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也就是说有时曲律限定的字表达的意思不到位,曲作家就加上几个字,使曲子的意思明确、完整充实。有时可以加强语气,或描摹情态,传神状物。有时可以使曲句更易上口或使作品更加生动饱满。有时,衬字还能造成另一种泼辣豪壮的格调和跳荡飞腾的气势。如关汉卿著名的【南吕·.一枝花】【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16个衬字一泻而出,它紧迫急促的节奏,尤其是飞流直下的几个动补词组,爆破力强,音韵响亮,叩之玉振金声!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坚韧顽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劲烈情怀。这种衬字,在古代曲坛堪称独步。 衬字是在不更动原谱的基础上增加的字数,这表明曲的句法相当自由和富于变化。衬字用得恰当,可使句法灵活多样,增强曲文的口语化和形象化特点。在衬字的使用上,除了有许多是作为某种意思的强调以及某种动作的描述外,有时还以衬字来刻画人的心理活动。 衬字、衬句的注入,既补充了曲意未尽的空缺,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曲语的张力与活力。为散曲之美平添了多姿的艺术风采。
来源: 元散曲衬字诹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