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月影诗社执行首版
精华62
注册时间2019-9-4
威望2422
金钱33741
贡献28023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月影诗社执行首版
 
威望- 2422 点
贡献- 28023 次
金钱- 33741 枚
  
|
发表于 2020-6-23 13: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若初 于 2020-6-23 14:11 编辑
楼上的各种意见都很精彩,不无道理!
我也想凑个热闹,换一个角度,说几句个人见解——
屈原是属于士大夫这个阶层的人,这类人在中国历史上(直到民国之前)是治理国家的主要群体。一个具备真正士大夫精神的人,无论是贵族出身的,还是从基层升上去的,都应该有个人的政治理想和现实诉求,并自发自觉地为之努力奋斗,这也是所谓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当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的时候,修齐治平的愿望无法实现,士大夫们必然会感到遗憾和苦闷。忠君爱国的思想原则,必然不会接受眼睁睁看着自己国家灭亡的现实,所以每次改朝换代之际,都会出现很多怀有深仇大恨的旧臣、遗民、殉国者、复辟者、公开造反者、地下反抗者。当天下出现大一统趋势、兼并战争即将结束的前夕,除了士大夫之外,其他阶层往往能接受(甚至是盼望和欢迎)马上就要到来的和平;只有执政的士大夫阶层不会轻易妥协,总有坚持与国家共存亡的人,而实际上这些人中不乏真能说到做到的烈士。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局限性的体现,对此不能用现代眼光去过分苛责古人。
我相信屈原肯定也是一个想要修齐治平的君子。他想让楚国强大,希望楚国能完成大一统的历史使命,从此结束战乱,天下太平。屈原绝不会接受他眼中的暴秦不断兼并他国,因为秦的大一统就意味着楚的灭亡(同时也夺去了楚的大一统机会)。可悲的是,楚的处境正在一步步走向灭亡,昏君和奸臣高居庙堂之上,得过且过。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亡国的趋势已经无法挽回了。怀才自负的屈原,其政治抱负与人生理想就此破灭,在悲愤、绝望(或许还有逃避现实的心理)之下,感到失去了自我生存价值,于是选择了提前殉国。这种行为用现代眼光来看,也许太极端、很不合理、没有实质价值,但实际中国历史上,这种事还是不少的,毕竟古人的信仰和原则与现代人大不一样。
屈原用一死解脱了内心的痛苦,没有违背忠君爱国的原则,也彰显了个人的气节,这带有很强烈的悲剧英雄色彩,赢得后世朝野交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我们今天去研读历史、臧否古人也没有问题,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见解也很正常。后人能把历史作为镜鉴,主动去参考、分析、反思,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至于结论是否一致,大可不必强求,多一些不同的声音才是学术真谛的体现。在我看来,那种官方意识形态主宰之下产生的、标准答案般的、所谓唯一正确的历史结论,是一文不值的,还不如去听听歪批三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