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伐木丁丁一剑横,十三云雾久知名。
高松底下凝神处,听得潇湘夜雨声。
百度:“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前些年,有人提倡所谓“巧思”,并且认为它不仅是通感,而且是通感的提高。我记得的两句是“摘下月亮做奖章”“一只思想跳枝来”,一时蔚为风气。前几天见到一首诗,首句大意是调整心情入水流,觉得很新颖,但是后面连续出现了例如:且将思绪纶丝挂,赢得欢欣上钓钩等等(都是大意,并非原句),就觉得轻俗肤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