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6-27 09:16 编辑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雨梦按:换头术表述的是律句组合时,联内换头(对),联间平头。违此非正体,乃变体也。变体甚多: 一:失替句联。七言诗第一二音节失替之诗,称之为互律体(玄律体)。该句式有违律句基本法则:二四应不同。 二:当律联未换头,(即失对)称之为平头联,含有平头联之诗称为平头诗。 八句折腰体为顺风调之特例。绝句只有二联,若失粘即为折腰体。 五:律诗正体第二联(颔联)与第三联(颈联)应对仗。凡有变化者亦为变体。
标准五言律联,若前增一音节而失替,称之互律体。见《炙毂子诗格》 一卷,唐王睿撰。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南溪老翁垂钓归。”上四字全用平声。“秋山入檐翠滴滴”律全用平。“野艇倚槛云依依。”律全用侧。 雨梦按:《炙毂子诗格》所述之互律体为张志和【渔父】诗:
此诗首联,颔联均为句内一二音节失替。若将联内第一音节互换,则成为律联。 这种七言失替句,应化雨先生称为古律句,唐人诗中也有单句入诗之篇。如李白之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杜甫之“千朵万朵压枝低”皆为名句也。 此种古律句唐人诗不为罕见,近日观明人诗亦有成联入诗者。 古律句及互律体今人当知之有此失替句式和互律联,但仿写则不可,因知之者甚少,难得打口水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