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3
注册时间2017-1-29
威望819
金钱2794
贡献1762
金牌会员
 
威望- 819 点
贡献- 1762 次
金钱- 2794 枚
|
前 言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春秋时代将其整理成书,作为教材教授士子,也是士大夫思想修养、提高政治、文化水平的必读书。士大夫们对《诗经》都能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
自成书以来到现在,研究《诗经》的学者何止千百家,著作亦汗牛充栋。不应该出现错误解读《诗经》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本人不敏,亦拈出五十七篇的解读与翻译有错误,有些错误与原诗意蕴截然相反,构成不可原谅的错误。
一、对于男女青春悸动与“性”做“马赛克”处理
阅览现在的《诗经译注》,但凡涉及青春男女的恋爱,总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道德规范,来否定他(她)们的自然真情,或者以“夫妻”来代替恋爱双方。
对《考槃》,分明是女孩初阅人事的过程、感受,译文将“性渐进”全部隐没;
《女曰鸡鸣》,分明是女孩到男孩哪里过夜,而后结成百年之好的过程,译文硬说是夫妇之间的情谊。若是夫妇情谊,还碎碎叨叨的赠什么杂佩,要留之饮酒鼓琴,发誓与子偕老。要知道,这些都是定情男女的事务,不是夫妻间所作的事了。老夫老妻了,还如此絮絮叨叨,赠玉佩、共白头,就显得特别生分。
虽然说,这些错误大都源于《毛诗正义》。但《毛诗正义》也有直言不讳之处。例如对《溱洧》的解读,《正义》说:
……士既与女相见,女谓士曰:“观於宽閒之处乎?”意愿男俱行。士曰:“已观矣。”止其欲观之事,未从女言。女情急,又劝男云:“且复更往观乎?我闻洧水之外,信宽大而且乐,可相与观之。”士於是从之。维士与女,因即其相与戏谑,行夫妇之事。
孔颖达在《诗经》的其他篇章,都以礼教思维解读诗文。不知孔颖达出于什么考虑,却对《溱洧》的性狂热直言不讳,反倒是我们的治诗家不敢这样直白。
《诗》家们遵循《正义》的礼教思维,对青年男女的纯真恋爱和“性”,有意打“马赛克”,让人雾里看花,朦朦胧胧。这种方式的解读,涉及《考槃》、《溱洧》、《草虫》、《汝坟》、《萚兮》、《候人》、《女曰鸡鸣》等篇。
二、男人亲自嫁妻故事的无视
诗经》里的“之子于归”,都解读为“此女出嫁”。其实,还有“遣子出嫁”的义项,就全部被“此女出嫁”淹没了。《诗经》里仅《桃夭》一篇是嫁女的描绘,其余如《鹊巢》、《燕燕》、《东山》,都是丈夫亲自嫁妻的故事。
特别是《东山》,这个倒霉的征夫三年不归,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嫁妻。周公东征的结果,国家保全了,但是征夫的家破了。所以征夫感叹:“你倒是嫁好了,我将如何过啊?”而《正义》说:“初嫁时非常之好,而今三年不见,不知今日如何?” 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三年不见,还能如何?不就是老了些?还会变样?!
《毛诗正义》认为《东山》是“慰劳东征归来的战士的诗”。首章叙述战士身体完好,有战功;第二章是战士对妻子的思念;第三章是战士妻子的思念,“洒扫庭除,以待归人”;第四章写战士与妻子的“新合婚礼”……
既然是征夫念妻,说明他们早已成婚,哪里能再举行“新合婚礼?”犯礼仪常识性错误。
我们的治《诗》家,忠于《毛诗正义》之说,一点不怀疑其是否合理。《毛诗正义》错了,他们也跟着错了。
三、翻译史诗不问历史
黄帅版《诗经》说胡适曾说:“古代的书,只有一部《诗经》可算是中国最古的史料”,我补充说,《周易》也是“中国最古的史料”。
大雅的《大明》、《皇矣》、《公刘》、《绵》四篇就是直接、难得的史料。我们可以结合《竹书纪年》、《史记》、《周易》和三篇诗文提供的史料,拼出姬周的发家史。
公刘当部落长后,丰衣足食,各方面有了大的发展,于是报复爰(原)方。征服原方后,采取了与原方友好的政策。与原方友好相处后,又征服京(梁)方,也如对待原方那样,和睦相处。公刘又与泾河流域的其他部落盟誓友好,势力大增。于是觊觎豳地,三战而占领豳地,并在豳立国。
公刘死后,传嗣十代,国力弱了,被獯鬻戎狄赶出豳地。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移到岐山。这时殷商是武乙当王。他在西部寻求盟友,用以对付西部不服殷商的部落,将古公亶父看上。武乙三年,武乙帝将岐山周边土地正式划给岐周立国,岐周与殷商的合作正式开始。
古公亶父对曾经将周族赶出豳地的混夷,尽管仇大如天,仍然采取不以武力报复的政策,而致力于经济与政治建设,岐周势力增强后,混夷不支,自己跑了。
王季当岐下首领侯,保持与殷商和好的政策,与殷帝文丁成朋友、师长关系,并十次参与文丁主持的战事,立下大功。文丁帝视察岐山,见岐山松柏成行,生机勃勃,气象不凡,出于对岐周的恐惧,于文丁十一年将王季杀死。十三年,文丁帝亦死。
帝乙二年,周人不忿,帅兵攻打殷商。帝乙乘势扶持文王为岐周首领。事见《大明》篇。先是在合阳,而后在渭水打败岐周。文王到岐山为新西伯后,到渭水迎亲,娶“天妹”为妻,立为正配,与殷帝帝乙结成友好关系。
帝乙对文王约法三章:不准背叛援助;不准觊觎王权;不准帅兵越过黄河。
文王当政六十余年,遵守“三章约定”,没有帅兵直接攻打殷商,也如古公亶父一样,致力于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政纲体现在《周易.遘.九五》“以杞保瓜,含章,有陨自天”一段。对这一段话,翻译为:“壮大自己就是消灭敌人。天高,星星不是能用竹竿戳下来的。商壮,当如陨星一样自我陨落”。
帝乙布置文王攻打不服从殷商统治的阮国、蜜国等。文王遵旨,乘势将蜜国等子午山(梁山)西侧各国征服,收为岐周的版图,成为占关中一半地盘的大国。这是岐周国力壮大的开始。
文王对商纣王的政治立场,亦如对帝乙那样,忠于殷商、服从殷商。文王晚年,时为商纣王当王。纣王赋予文王以征伐权,商纣王指示文王攻打崇国,文王遵旨,将关中所有诸侯灭尽,收为姬周,成为占领关中所有土地的大国。
文王死后,武王在文王十一年,跨过黄河消灭了殷商。十三年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周公(武王之弟)摄政。殷商遗族武庚,拥戴管叔、蔡叔(武王之弟)叛乱,周公平叛六年成功。而后作一系列文告,宣布一系列“与天下和平共处”的政纲,《周颂》中的一半就是这些政纲的汇集。后来,周公还政于成王,于是天下平定。
我们在翻译《大明》、《皇矣》、《公刘》、《绵》时,应该从诗文中读出上述历史故事来。但很可惜,没有一家的译文可以看出姬周发家的过程。乃至于译文与原文本义相悖。对《大明》、《公刘》、《皇矣》、《绵》的翻译,错误尤为严重。
四、对周颂的一系列文告没有译出文告味
4.1愿“与天下和平共处”的文告
周颂的很多篇章,都属于文告之类,宗旨是宣告“与天下和平共处,不以武力争天下”。
《清庙》就是协和天下的文告,对象是天下诸侯(济济多士),将他们视为王家之辅佐(对越在天),长期前来朝王(骏奔走在庙),你们拥有你的国家(不显不承),不要自绝于皇家(无射于人斯)。
是政治交易,也是相互之间的政治承诺。而译文将其定位为皇家的颂功诗;将“济济多士”视为王朝的臣子。这就埋没了《周颂》的文告意蕴。
《时迈》、《有瞽》、《武》、《酌》、《桓》、《般》都属于“和平相处天下”的文告,都定位为“颂功诗”,就将诗文主旨模糊掉了。
4.2周王传位制度的建立
《维天之命》是周公还政于成王的记事诗,同时也是姬周王位传位制度的诰命。诗文记录了周公还政成王的理由,同时也是姬周王位传嗣法则的法权根据。否定了“以功勋、能力继位”原则,建立“‘大位由天(冥冥主宰和先王)定’的原则,子子孙孙万世不变”。
诸家译文没有这一政治意蕴。仅仅将其当成“颂功”诗。
4.3《小毖》——诛灭管蔡的文告
如果说《清庙》、《时迈》、《有瞽》、《武》、《酌》、《桓》是“与天下和平共处”的文告,那么《小毖》则是诛灭管、蔡的文告,以及对王叔、王兄、王子、王弟的诫勉文告。诛灭、管蔡,《尚书》有《大诰》,与《小毖》相类。《大诰》安天下,《小毖》安朝内;《大诰》静诸侯,《小毖》宁王族。
诸家译文的总体解读是正确的,但对具体的章句翻译,没有服从总体解读。
五、译文有悖常理
翻译诗,必须先读懂诗,诗文前后一贯贯通。若不能前后一贯贯通,即令章句的翻译没有弊病,也会翻译成逻辑不通的散乱章句,既读不出译文主旨,更不能遵守诗文原意。
本书有《鲤鱼爬山之笑》一篇,就是译文不顾整篇逻辑或有悖常理。
对“潜有多鱼”,翻译成“柴窝养有多种鱼”,我多少识几个字,就百思不解“鱼会跑到柴窝里去了?”姬周的鱼是会爬山的吧?
《毛诗正义》对于“潜”字的训释很仔细。是说“潜”就是“糁”,或“槮(shēn)”,就是鱼档,寒冷时,鱼钻进里面隐藏,以便捕捞的方式、或工具。
若我们的治“诗”家忠于《正义》之说,会对“潜”字作仔细训释。可惜,很多版本对“潜”字不予解释。有解释的,译文没有与注释协调。于是闹出 “柴窝里养有多种鱼”的笑话?
这只是举例。有悖常理的译文充斥《译注》,失去诗意,是今后翻译诗文须注意的。
六、翻译《诗经》诗文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
《诗经》诗文是以先秦文字作诗、并记录成文的。因文字含义、语法,距现在汉语甚远,要读出诗文的含义,对诗文文字的训释就显得特别重要。不能以现代汉语的语义解读《诗经》诗文。
1、《行露》篇的“讼”,被解释为诉讼之“讼”,就是以现代汉语的语义解读诗文。“讼”,在先秦,除了诉讼以外,还包含体力拼搏在内的一切抗争。《行露》篇,则是强势男与弱势男对女子的争夺。若以诉讼义解读《行露》,就很难读出争夺女子的文意来。
2、《大明》篇里的“堇鸟(难)”,当作鸟讲。联系《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鸟,是殷商的图腾。这样,“天难”就是天鸟,也就是殷商的吉祥鸟——玄鸟。天難忱斯,天鸟眷顾斯、天鸟眷顾殷商。
而传统治《诗》家,将其解读为难易之“难”,于是翻译出“天意不可信”——“天意难测莫轻言,君王着实不易当。天意曾授殷为王,却又叫他失四方”的译文来。
3、天、上帝,是殷帝的尊称,解读为冥冥主宰或道德正义的虚拟神,就将诗文中殷帝的政治、军事活动记录,解释偏了。
4、《公刘》篇里的“舟”,当为“朕”之省,“朕”,训为“胜利”之胜。而解读为水上交通工具的“舟”。将公刘推进边界的史实淹没了。解释为交通工具之“舟”,也与泾河上游的环江、马莲河水文相悖。溯渡,落差较大;横渡,江面很窄,枯水期水浅,似乎没有必要。
5、《公刘》篇里的“京”,当读梁,也就是春秋时代的梁国,是地望、是国土疆域,不是地形的“绝高地”,若以“绝高地”释“京”,就把公刘推进版图的历史事实隐没了。
6、《公刘》篇里的“单”,当为“战”。“其军三单”,其军三战。传统治《诗》家解读为“军”,“其军三单”解读为“公刘组建三军,不过于抽丁”。这样的解读,就将公刘对于豳地的三次战争事实隐没了。
7、《桑柔》篇里的“民靡有黎”、“靡有旅力”里的“有”,当为“姷”的同音假借字。《说文》曰:“姷,耦也”。“黎”乃叛军。“民靡有黎”,人民不是叛军的配偶;“靡有旅力”则是“不要与敌人一样使用武力”,这是诗人弭乱的主导思想。传统治《诗》家将“有”解读为有无之“有”,“靡有旅力”就只好翻译成“大家干活不出力”了。
8、周颂里的“多士”当指“众多诸侯”,而不是朝中之臣。传统治《诗》家解读为朝中之臣,这就将《清庙》篇的“王室与诸侯的政治盟约”意蕴翻译掉了。
……
等等。当然不止所举例子的字。对字的训释决定译文的正误,须小心在意方可。
七、诗文逻辑
诗文总是有内在逻辑的,诗人总是以诗的方式,述说一种文理、哲理。传统的治诗家,基本是一句对一句的翻译,这就难免词汇局促,词不达意。他们的译文,读起来逻辑混乱,不知在说什么。但并不是所有篇目的诗文都没有逻辑文意,仅仅是我所拈到的那些篇而已。
我在翻译时,基本采取意译。有时,原文的一句,用两句或更多句子翻译;有时增加了文字,但这不是妄加,而是根据诗文逻辑、前后照应关系,将诗文其他地方的文字,加到这里来了,使译文更忠于原诗文意,成逻辑文章。将所增之文字,用“[ ]”框起来,是提示读者注意分析之意。
八、说明
本书,只将译文有严重错误的篇作解读讨论。对那些译文仅仅是少文采的,就不予苛求了。例如对《大雅.绵》篇,我只翻译了最后两章。何况,要翻译《诗经》诗文,原本就是非常费力的事。例如《关睢》一篇,恐怕神仙翻译出来也不会比原文更美。
我并不主张翻译《诗经》诗文,只是对那些特别错误的译文予以注释翻译而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