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2|回复: 1

思无邪漫谈:就建国后前三十年长篇小说回复老金

[复制链接]

1161

主题

4160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87
贡献
4897
金钱
9817
发表于 2020-5-27 09: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之达 于 2021-4-12 22:35 编辑

       思无邪漫谈之一百二十二:就建国后前三十年长篇小说回复老金

      
       老金在我的一个咏作家的五律帖子里贴言:“凡描写解放后三十年的长篇小说,为什么很快在世人心中淡忘?”
       这题目很大,需要说几句,故发单贴。
       就范围,老金所谓“写解放后三十年的长篇”,应该既有三十年其间作家所写,也包括改革开放后有作家对解放后那三十年的所写。但从文学史来说,还是应该按照文学断代来说,这更合理。
       这其实涉及了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成就。在文学界,大多学者至今坚持现代文学30年的成就在当代文学60年的成就之上,而当代文学60年里的后30年的成就又在前30年的成就之上的认定,这几乎近于共识。这当然包括有小说、诗歌、散文、小品还有戏剧。

       如果只比较长篇小说,当代前三十年与现代文学三十年比较,当代前三十年应该依然名落孙山。
       现代长篇,茅盾、叶圣陶、林语堂、张恨水、张爱玲、巴金、老舍、钱钟书、丁玲等,都是方家巨匠,都有宏文伟构。他们的作品深刻磅礴的反映了旧中国的生活,不但给无数国人提供了认识那个社会的图卷,也给中国文学的艺术长廊添加了精制的陈列。
       建国后前三十年长篇小说,“青山保林、三花一铁、三红一创”,是先前主流为世人所爱;再有《艳阳天》、《李自成》、《许茂和他的女儿》是上世纪70年代的佼佼;后有《东方》、《黄河东流去》、《冬天里的春天》、《钟鼓楼》、《平凡世界》等属于80年代的扛鼎。这期间作品,就数量应该超过此前时期,它们反映的是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天换地、如火如荼的新生活。这些长篇,70年代以前的,我都读过,80年代的我读有三分之一,90年代后的长篇基本没读,侧重的是散文和旧体诗词的阅读。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文学继承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彰显了社会主义文学的一个时代特点,有鲜明的政治性,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的一个显著特征。

       我对建国后前三十年长篇记忆还是比较深的也有感情。这与年龄有关,也与阅历有关。我读文学,是从17年文学(建国后前17年)开始的。它给了我文学阅读指引,也给了我人生熏陶。它们塑造了大量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反映了几千年来都没有充分反映到的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这是其显著所在。因而它的受众是空前的,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以至八零后的不少阅读者,都是在这些阅读中成长起来的。
       建国后前三十年长篇输于现代文学三十年,主要在时代因素,即政治氛围、语言环境、文学主张所限。那时政治第一,文学完全从属,思维显左。尤其六七十年代,题材单一,文学表现多有禁区,唯有“三突出”。所以无论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作品的艺术审美在作品的文学性上,那时出大师、出永恒性巨著,很难。
       没有展开,有时间再谈。

1161

主题

4160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87
贡献
4897
金钱
981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1: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之达 于 2020-5-27 11:30 编辑

       有所改动:      
       老金在我的一个咏作家的五律帖子里贴言:“凡描写解放后三十年的长篇小说,为什么很快在世人心中淡亡?”
       这题目很大,需要说几句,故发单贴。
        就范围,老金所谓“写解放后三十年的长篇”,应该既有三十年其间作家所写,也包括改革开放后有作家对解放后那三十年的所写。但从文学史来说,还是应该按照文学断代来说,这更合理。
        这其实涉及了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成就。在文学界,大多学者至今坚持现代文学30年的成就在当代文学60年的成就之上,而在当代文学60年中后30年的成就又在前30年的成就之上的认定,这几乎近于共识。这当然包括有小说、诗歌、散文、小品还有戏剧。

       如果只比较长篇小说,当代前三十年与现代文学三十年比较,当代前三十年应该依然名落孙山。
       现代长篇,茅盾、叶圣陶、林语堂、张恨水、张爱玲、巴金、老舍、钱钟书、丁玲等,都是方家巨匠,都有宏文伟构。他们的作品深刻磅礴的反映了旧中国的生活,不但给无数国人提供了认识那个社会的图卷,也给中国文学的艺术长廊添加了精制的陈列。
       建国后前三十年长篇小说,“青山保林、三花一铁、三红一创”,是先前主流为世人所爱;再有《艳阳天》、《李自成》、《许茂和他的女儿》是上世纪70年代的佼佼;后有《东方》、《黄河东流去》、《冬天里的春天》、《钟鼓楼》、《平凡世界》等属于80年代的扛鼎。这期间作品,就数量应该超过此前时期,它们反映的是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天换地、如火如荼的新生活。这些长篇,70年代以前的,我都读过,80年代的我读有三分之一,90年代后的长篇基本没读,侧重的是散文和旧体诗词的阅读。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文学继承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彰显了社会主义文学的一个时代特点,有鲜明的政治性,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的一个显著特征。

       我对建国后前三十年长篇记忆还是比较深的也有感情。这与年龄有关,也与阅历有关。我读文学,是从17年文学(建国后前17年)开始的。它给了我文学阅读指引,也给了我人生熏陶。它们塑造了大量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反映了几千年来都没有充分反映到的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这是其显著所在。因而它的受众是空前的,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以至八零后的不少阅读者,都是在这些阅读中成长起来的。
       建国后前三十年长篇输于现代文学三十年,主要在时代因素,即政治氛围、语言环境、文学主张所限。那时政治第一,文学完全从属,思维显左。尤其六七十年代,题材单一,文学表现多有禁区,唯有“三突出”。所以无论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作品的艺术审美在作品的文学性上,那时出大师、出永恒性巨著,很难。
       没有展开,有时间再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15: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