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01
注册时间2019-5-17
威望2886
金钱9815
贡献4897
金牌会员
 
威望- 2886 点
贡献- 4897 次
金钱- 9815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0-5-26 17: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之达 于 2020-5-27 08:31 编辑
老金这题目很大,一言难尽,说几句。
就范围,老金所谓“写解放后三十年的长篇”,应该既有三十年其间作家所写,也包括改革开放后有作家对解放后那三十年的所写。但从文学史来说,还是应该按照文学断代来说,这更合理。
这其实涉及了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成就。在文学界,大多学者至今坚持现代文学30年的成就在当代文学60年的成就之上,而在当代文学60年中后30年的成就又在前30年的成就之上的认定,这几乎近于共识。这当然包括有小说、诗歌、散文、小品还有戏剧。
如果只比较长篇小说,当代前三十年与现代文学三十年比较,当代前三十年应该依然仍落孙山。
现代长篇,茅盾、叶圣陶、林语堂、张恨水、张爱玲、巴金、老舍、钱钟书、丁玲等,都是方家巨匠,都有宏文伟构。他们的作品深刻磅礴的反映了旧中国的生活,不但给无数国人提供了认识那个社会的图卷,也给中国文学的艺术长廊添加了精制的陈列。
建国前三十年内容长篇,“青山保林、三红一创”,是先前主流;再有《艳阳天》、《李自成》、《许茂和他的女儿》是上世纪70年代的佼佼;后有《东方》、《黄河东流去》、《冬天里的春天》、《钟鼓楼》、《平凡世界》等属于80年代的扛鼎。这期间作品,就数量应该超过此前时期,它们反映的是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天换地、如火如荼的新生活。这些长篇,70年代以前的,我都读过,80年代的我读有三分之一,90年代后的长篇基本没读,侧重的是散文和旧体诗词的阅读。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文学继承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彰显了社会主义文学的一个时代特点,有鲜明的政治性,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的一个显著特征。
我对建国前三十年长篇记忆还是比较深的。这与年龄有关,也与阅历有关。我读文学,是从17年文学(建国前17年)开始的。它给了我文学阅读,也给了我人生熏陶。它的受众是空前的,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以至八零后的不少阅读者,都是在这些阅读中成长起来的。
建国前三十年长篇输于现代文学三十年,主要在时代因素,即政治氛围、语言环境、文学主张所限。那时政治第一,文学完全从属。生活显左,尤其六七十年代,文学表现多有禁区,所以无论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作品的艺术审美在作品的文学性上,那时都多有桎枯,出大师出永恒性巨著,很难。
没有展开,有时间再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