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5-22 00:11 编辑
描写物象,从而反映意象,还不能“露痕”。
不知道诗门所说的“露痕”究竟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不“露痕”?不露痕是指的不让直白议论吗?佛法中讲起心动念都会“露痕”,怎么可能不会“露痕“呢?所以诗门所说的不”露痕“是指不加议论,要含蓄,不能直白。但不知道这个界限在哪里?有没有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或是凭诗人的感觉来判断。要知道传统诗歌是赋比兴,谁说不让直白与议论了?你写诗就是在”作意“,就是在起心动念,怎么可能没有思想活动?
写诗不让脱离物象。脱离物象的诗就不叫诗了?外界刺激,人与其它生物一样会有一个本能的反应。但是人比其它生物”高级“的地方就在于人会思维,有心里活动。写诗不让写心里活动?只让写人本能的反应?把”高级“的心里活动抹杀掉?那不是”自毁长城“吗?
还有“诗写个性”。万花筒,多增加一种花色而已。以期更加绚烂,增强攀缘性。
还有“诗写真情”。“情”是不是一种人类理性的、正确的认知?冲动成分的占比有多大?是不是恒常的?为什么有离婚的现象出现?如果它不是恒常的,又如何敢称之为真?
也就是相对地这样说说,不能细究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