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5-14 06:13 编辑
古诗是不讲究平仄声律的,特别是永明体以前的古诗。那么那时候的诗中有没有后来所谓的律句呢?有没有避孤平呢?考察了“古诗十九首”,发现自然状态下的律句是有的,避孤平的律句也是有的,而且在律句中避了孤平的稍多。但应强调的是这不是诗人故意选择的,原因可能在于平声字略多于仄声字吧?
在汉字声调“发现”之后再回头看自然状态下的诗句,律句是随机产生的。即每个字的平仄几率是几乎一样的,所以组成平仄两两交替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律句不多。 其次在少数律句中看平生落脚的句子孤平与否?近体诗产生之后是否是诗人故意避孤平?避孤平是否是无意中择优(声调好听)产生的?是否本来有择优的因素?
考察了“古诗十九首”,择取平声结尾的律句,可以看出:在沈约声律理论诞生之前,完全没有平仄选择的概念,即平声与仄声是不加选择的,随机的。而也许是平声字似乎多于仄声字的关系,使孤平句略少于避孤平句,声律产生于平仄双声交换为佳的观念,强化了避孤平的趋势。也使所谓“自救”句稍多于未“自救”避孤平句。其根本原因估计起于平声字略多于仄声字。
但永明体开始讲究声律之后,律句大量出现,孤平句极少,明显是诗人故意为之的结果了。 古诗十九首中的“避孤平律句”: 1,秋蝉鸣树间, 2,娥娥红粉妆 3,人生天地间, , 4,新声妙入神。 5,交疏结绮窗, , 6,盈盈一水间, 7,东城高且长,, 8,晨风怀苦心, 9,萧萧愁杀人。, 10,思还故里闾, 11,常怀千岁忧, 12,仙人王子乔, 13,良人惟古欢, , 14,愁多知夜长,
“孤平律句” 1,采之欲遗谁, 2,玉衡指孟冬 3,盛衰各有时, 4,不如早旋归。 5,但为后世嗤 “自救的孤平律句” 6,置书怀袖中,, 7,与君生别离。 8,兔丝生有时, , 9, 以胶投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