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0-5-11 11:08 编辑
好诗的标准是多样性的
好诗的标准是多样性的,但必须是人多共识的。 好诗第一位的是句子流畅,意境优美,表达准确。在此基础上,就是诗人对事物的悟性了,对同一事物,张三可成好诗,李四也许就不为心所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不必去问是哪条河,哪个淑女,哪个君子,这个诗人见鸟见河引发悟性,去比淑女,去喻君子,第一个成诗,并引起更多的人共鸣,这就是好诗。几千年来,它列为诗经的第一首,历代人为之佩服。鲁迅说,假使今人用白话新诗描写:漂亮的美女呀,帅歌好想你呢,就无人认为是好诗了。(当然如有老樵者,认为是名句而勒石传世那又当别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景此情,只要做过旅人者多有,但只有李白有此悟性,第一个成诗,唐代那么多诗人却没有,这就是好诗。李白自然是在某地某时所感,但读者却是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月夜发生同感,这是诗的共振力量。 然而诗又不必都发生共振力量,它也可以只是专一的,读者只付之以同情而产生魅力: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只是贺之章个人外地做官年老回乡之感,读者读来之所以亲切,是因为这是一种人皆有的同情心意境描写,因此它也可以成为好诗。也就是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于人发生的是同感,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于人发生的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