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0-5-10 13:03 编辑
读诗,须与时代、背景、作者综合起来休验
最近,大中华《国学》、《理论》两版正在讨论关于“普适”、“顺畅”之类的写法优劣,有些论点不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此推论,世无好诗矣! 先以本人诗与老樵诗说开去: 金筑子: 庚子防疫后首次月牙塘摄影
最是今年四月天,月牙塘静柳含烟。
微风轻抚横波面,暖日悄升高树间。
路上已无人拥堵,亭中早失噪歌烦。
姣容对眼好谁看,口罩全都遮玉颜。 如果不了解金筑子乃昆明人游昆明月牙塘,这诗就变成了今天全国皆适用的普景诗。前四句可以是“西湖水静柳含烟”的风景,叫李白苏轼也不可能写出风柳天日各处不一样来。后四句在今天的疫情下更是全国一样,不可能黄山人挤,黑水歌喧;北方全带口罩,南方却用围巾。 老樵: 游凉水井太平山
趣途百里渐陶然,身沐清风人欲仙。
览胜自探凉水井,寻幽更踏太平山。
崖边亭耸风光秀,林下店开蔬果鲜。
难得浮生今有暇,此中真趣与谁言? 老樵诗被批评为全诗没有所游凉水井太平山风物特点,老樵的反驳却是不成立的:李白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也没有具体的景物特点。以此推论,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也可以是张红的诗,因为张红也可以睡在床上无眠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再推论下去,杜甫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末句也可以改成花重洛阳城,杜甫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也可以说是清人某个老者在游白帝城。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一首诗,除了意境的时代特点、风物的地理特点之外,更多的是诗人独有的天资和独到的悟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具的语言技巧。这两者赿显出诗人的独自个性来,他的诗就是上品,是别人爱读的,“床前明月光”、“ 好雨知时节”,李白杜甫最先写出来,它就是好诗;你再来说:“这种句子我也写得出来”,或论证“改个地名放在别处也可以”,虽然此论可能成立,但最终毕竟只是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