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月影诗社执行首版
精华62
注册时间2019-9-4
威望2422
金钱33741
贡献28023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月影诗社执行首版
 
威望- 2422 点
贡献- 28023 次
金钱- 33741 枚
  
|
发表于 2020-5-7 22: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若初 于 2020-5-7 22:34 编辑
严格来说,节哀一词本来是用于劝慰逝者亲属的,尤其是孝子,《礼记·檀弓下》曰: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文字解释得很清楚了。
但是实际上,我认为劝人节哀是一种善意的安慰,未必逝者非要局限于亲属,逝去的同事、朋友、师长也有感情很深的,只要是真哀,就可劝其节哀。比如:某人因恩师或者恋人去世而陷入悲伤之中,那我也会劝其节哀,从没听说这犯什么忌讳;罗帅去世,太祖武帝悼之,恐怕也有人会劝其节哀,从没听说过武帝认为这样犯忌讳。当然,假设现代某人写了一篇《吊诸葛亮》,这样的情况是没必要劝其节哀的。
语言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很多词汇的适用范围会扩大、缩小、改变等等,这是种习惯的沿袭,或者说是一种传承也无不可。节哀从最初的父母去世,扩大到亲属范围,如今实际上的适用范围更大。可能各地风俗不同,讲究也不一样,人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个肯定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若过于讲究,有时候也会让别人的善意变得尴尬,本来一句真诚的节哀,换来一顿理论,由于善意反而引发了无谓之争,这到底算谁不懂人情世故呢?
我认为,还是彼此都豁达开明一些比较好!只要能感受到对方的真哀,劝其节哀有何不可?陶潜诗曰:何必骨肉亲,此言极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