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24 12:32 编辑
写作但求诗律细,精雕细刻为传承
近来对诗词格律讨论颇多,目的无非为恢复诗词本来面目。何谓格律诗的本来面目?当然应该以唐近体诗定型作品为准!唐近体诗是谁定型的?宋新唐书早已认定:沈佺期宋之问也!顷查沈宋怎样定型的近体诗?原来是在公元708~~712年唐中宗神龙~景龙年间皇宫里有个修文馆,是在上官婉儿建议下成立的文学研究机构,设立的大学士直学士学士共28人,他们不仅是政府首脑和要员,还是文学家和诗人,其中就有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正是他们在与唐中宗几年间的筵饮游玩之余的诗词唱和中将永明体改造为唐近体诗的。正是在他们的笔下七绝,七律,五绝,五律,五排,七排诞生了,并且通过他们的地位影响和科考推广到全国,从此中国诗文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灿如群星的唐代大诗人诞生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诗词是循迹科学,前人怎么走的后人就沿什么路走。特别是唐诗宋词是中国诗词文学的高峰。后来人首先要原原本本地学习才对。当然无论怎样学习,也难以企及唐宋的高峰。但作为传承,正本清源是首要的。
以五律为例,是唐近体诗中比例最大的诗体。从杜审言留下的29首五律中可以看出下列特点:
使用标准律句为主。
所谓标准律句,就是按照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概念和避八病之一“平头”的要求产生的平仄双双交替的四种句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在杜审言29首五律共有232句诗句中,使用上列句型共146句,占全部诗句的63%。可见这些诗人写作态度的严谨。其余86句情况如下:
首字小拗句74句。第三字拗1句。其中首字拗,次句首字救50句,可见小拗救占大多数(68%)。
又因首字拗造成孤平1例。
29首诗使用了特拗句(平平仄平仄)2例(7%),三仄尾句8句(8首/29=28%),可见三仄尾使用频率较高。特拗句也不算太少。但无三平尾句。
29首只有1首存在失对失粘现象,可见平仄粘对律已经占绝对优势(97)。
小结:小拗句和标准律句均为正格律句。律诗应多使用标准律句,可使用小拗句并且尽量下句救。偶尔可用特拗句和三仄尾句,孤平句尽量避免,三平尾句不允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