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0-4-24 11:34 编辑
律句形成的原理
律句,是对非律句而言的。这里说的律,当然是指声律。声律,当然是诗的声律。可称为诗者,于发声的句子须是押韵者也。押韵,一般只求一个句子的尾声相协即可。这个句子就叫诗句。当这诗句发展到某个时代的时侯,人们就进一步要求在句子中也有声调的铿锵变化,这有规律的铿锵变化,就叫律句。也就是说,所谓诗,它从诗经时代的只讲句子押韵,发展到永明体时代则除了句子押韵之外,还讲句子铿锵规律。押韵是声韵要求,铿锵是声调要求。汉语声调是由平上去入四声组成的,这铿锵要求当然是由四声来完成的。诗人通过将四声用于铿锵,先是以碎用的方法实现的,如平对上去入,上对平去入,去对平上入,入对平上去,每两声相对必成铿锵。永明体时代的诗人可能先是以四声碎用的形式于诗句的。然而当他们在无意中组成诗句之后,发现以平为一方,以上去入为一方组成的铿句子最多。这就是以平声为平,以上去入声为仄的概念产生了。又于五言句中,认识到二四平仄铿锵感比一三五平仄,或二五平仄都好,于是五言二四平仄铿锵的律句就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永明体诗为例证明二四平仄句在一首诗中总占大多数:
江淹:游黄蘗山 长望竟何极(二四平仄),闽云连越边(二四平仄)。 南州饶奇怪(平平仄平仄),赤县多灵仙(二四平仄)。 金峰各亏日(平平仄平仄),铜石共临天(二四平仄)。 阳岫照鸾采(二四平仄),阴溪喷龙泉(二四平平)。 残杌千代木(二四去去),廧崒万古烟(二四平仄)。 禽鸣丹壁上(二四平仄),猿啸青崖间(二四平仄)。 秦皇慕隐沦(二四平仄),汉武愿长年(二四平仄)。 皆负雄豪威(二四平仄),弃剑为名山(二四平仄)。
江淹:《还故园》 汉臣泣长沙(二平四平),楚客悲辰阳(二四平仄)。 古今虽不举(二四平仄),兹理亦宜伤(二四平仄)。 山中信寂寥(二四平仄),孤景吟空堂(二四平仄)。 北地三变露(二去四去),南檐再逢霜(二平四平)。 窃值寰海辟(二入四上),仄见圭纬昌(二去四上)。 浮云抱山川(二平四平),游子御故乡(二上四去)。 遽发桃花渚(二四平仄),适宿春风场(二四平仄)。 红草涵电色(二上四去),绿树铄烟光(二四平仄)。 高歌傃关国(平平仄平仄),微叹依笙簧(二四平仄)。 请学碧灵草(二四平仄),终岁自芬芳(二四平仄)。
沈约:《游沈道士馆》 秦皇御宇宙(二四平仄),汉帝恢武功(二四去上)。 欢娱人事尽(二四平仄),情性犹未充(二四去去)。 锐意三山上(二四平仄),托慕九霄中(二四平仄)。 既表祈年观(二四平仄),复立望仙宫(二四平仄)。 宁为心好道(二四平仄)?直由意无穷(二四平平)! 曰余知止足(二四平仄),是愿不须丰(二四平仄)。 遇可淹留处(二四平仄),便欲息微躬(二四平仄)。 山嶂远重叠(二四平仄),竹树近蒙笼(二四平仄)。 开衿濯寒水(平平仄平仄),解带临清风(二四平仄)。 所累非外物(二四同去.),为念在玄空(二四平仄)。 朋来握石髓(二四平仄),宾至驾轻鸿(二四平仄)。 都令人径绝(二四平仄),唯使云路通(二四上去)。 一举凌倒景(二四同上),无事适华嵩(二四平仄)。 寄言赏心客(平平仄平仄),岁暮尔来同(二四平仄)。 全诗二十八句,二四平仄占二十一句,平平仄平仄占二句,二四同平一句,二四同上一句,二四同去一句,二四碎声上去一句。
沈约:《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 眷言访舟客(平平仄平仄),兹川信可珍(二四平仄)。 洞澈随清浅(二四平仄),皎镜无冬春(二四平仄)。 千仞写乔树(二四平仄),百丈见游鳞(二四平仄)。 沧浪有时浊(二四平仄),清济涸无津(二四平仄)。 岂若乘斯去(二四平仄),俯映石磷磷(二四平仄)。 纷吾隔嚣滓(二四平仄),宁假濯衣巾(二四平仄)? 愿以潺湲水(二四平仄),沾君缨上尘(二四平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