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5|回复: 21

“律诗定体”的不存在与“拗救理论”的荒谬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20: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0-4-24 07:56 编辑

“律诗定体”的不存在与“拗救理论”的荒谬

       近体诗优选于永明体形式,标准格律当然是理想的二四异声,中两联对仗,然而唐人为了表意的需要,有时也选择永明体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唐人并没有什么定体,拗体,拗救之类的严格规定,唐人对于律诗要求只是基本上的:八句,中两联对仗,满足粘对规律即可。后人硬要找出唐人有一种标准的“定体”,不合者又必找出一种替唐人圆其说的的理由解释,如二五异声,四声碎用之类。
      沈约的八病说在当时本就是一种在四声基楚上的过渡苛求理论,在当时沈约自己就很难办到且更没有去对现,在当代就无括人信服而失传了,只是后人才根据自己的理解胡乱解释,日本人空海更从唐人处抄录了二十八病之多,可见沈的的八病说就没有什么份量。
      清人妄图从唐人那里找到一种所谓的律诗定体,更得出唐诗中有违这定休句子就一定有一种救的方法使其合理的“拗救”理论。今人就更是想从六朝人、唐人的只言片语中找出一种合理的依据。
      梁代人刘滔早就指出:‘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虽然刘滔说的二四不同声是指四声不同而不是平仄不同,但这却为平仄不同声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按永明体诗句实际上也是只为二四平仄异声,并非四声异声。)说明永明体诗早就注意五言二四异声重于二五异声了。从永明体诗句的实际来看,永明体时代是以二四平仄异声为律的,并非是什么二五异声的碎声使用。
      至于律诗中有时出现“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句子,也不是使用“二五弃声”理论,更不是因救意而让位于声律,而是唐人在永明体中找到了六朝人用过的句子,并不去问是否合律,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定体,诗人们只认为用得有出处而已。
      因为二四声在律诗八句中,每句都是必须遵守的(平平仄平仄等特殊句子除外),而所谓的“二五异声碎用”在八句中只有一句(最多二句)出现的几率,其产生声律的重要些性则是不明显的因而是不重要的。就如“平平仄平仄,五连仄,四连仄,仄仄平仄仄”句式偶然在律诗中出一次不合粘对律并不重要一样。
-------------------
注一:刘滔生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沈约(441年-513年),刘滔于永明体时代就否定了沈约的蜂腰论。刘滔显然是根据当时永明体诗句使用四声而说的。可见沈的八病说并非是永明体的四声现实,其失传概因无人信服也!
注二:附沈约诗《游沈道士馆》
秦皇御宇宙(二四平仄),汉帝恢武功(二四去上)。
欢娱人事尽(二四平仄),情性犹未充(二四去去)。
锐意三山上(二四平仄),托慕九霄中(二四平仄)。
既表祈年观(二四平仄),复立望仙宫(二四平仄)。
宁为心好道(二四平仄)?直由意无穷(二四平平)!
曰余知止足(二四平仄),是愿不须丰(二四平仄)。
遇可淹留处(二四平仄),便欲息微躬(二四平仄)。
山嶂远重叠(二四平仄),竹树近蒙笼(二四平仄)。
开衿濯寒水(平平仄平仄),解带临清风(二四平仄)。
所累非外物(二四同去.),为念在玄空(二四平仄)。
朋来握石髓(二四平仄),宾至驾轻鸿(二四平仄)。
都令人径绝(二四平仄),唯使云路通(二四上去)。
一举凌倒景(二四同上),无事适华嵩(二四平仄)。
寄言赏心客(平平仄平仄),岁暮尔来同(二四平仄)。
    全诗二十八句,二四平仄占二十一句,平平仄平仄占二句,二四同平一句,二四同上一句,二四同去一句,二四碎声上去一句。可见约自己的诗就是以二四平仄异声为主的,这自然就为唐平仄律提供了实践依据。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07: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0-4-23 07:34 编辑

杜文唐诗的拗律:

王昌龄《诗格》最早明确记载了“诗律”——初唐元兢“调声三术”中的“换头术”。如果将元兢所说“换头”术与“护腰”术结合起来,再考虑到梁代大同年间刘滔所云五言诗“二四同声”其弊“甚于蜂腰”的调声观念,可以大致推导出一套五言近体诗律的“平仄谱”。据研究,序于日本天庆二年(939)的平安朝汉诗学著作《作文大体》也已记载了五七言近体诗的平仄谱,此谱应源自中国的诗格类著作,说明最晚到唐末五代已出现与后世近体诗律较为接近的平仄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07: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海二十八病:

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08: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0-4-23 08:52 编辑

刘滔生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沈约(441年-513年),刘滔于永明体时代就否定了沈约的蜂腰论。刘滔显然是根据当时永明体诗句使用四声而说的。可见沈的八病说并非是永明体的四声现实,其失传概因无人信服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4: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0-4-23 14:37 编辑

唐诗的拗律

作者:杜晓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古典诗律学意义上的所谓“拗”的概念,是南宋方回首先提出的。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拗字类”卷首认为,“江湖派”所称的“丁卯句法”即是“拗”,“拗”实际上始于老杜,而且杜甫的五七言律诗中均有“拗”,“拗”就是在律诗中“换易一两字平仄”。后来,清人赵执信、翟翚、董文涣,今人王力、邝健行等,还归纳了杜甫诗中“拗句”“拗体”“拗格”的诸多类型,并发展出“拗”而“救”之的一些方法。我认为,如果是从学习杜诗或模仿唐诗作法的角度,“拗”“拗体”“拗救”等概念的提出,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如果从唐诗发展史或者近体律诗体式形成演变过程来考察的话,“拗”这一说法则可能会对研究者产生误导,使人以为杜甫等诗人在创作近体律诗时就已有明确的“破律”意识,已有固定的“拗”式甚至“救”法。实际上,“拗”这种诗法观念,是以“后”视“前”,并不一定符合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创作本意。因为篇幅有限,我主要从近体诗体式形成史的角度,对“拗”“拗体”“拗救”等概念的诗律学内涵试作粗略之辨析,以还原其历史面貌。



赵孟行书《杜甫秋兴八首长卷》(局部)资料图片

在讨论唐诗“拗体”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看到,在杜甫生活和进行创作的开天时期,近体诗律业已形成。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四中即云:“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先,王、孟、高、岑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改变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也。”就现存文献考察,旧题王昌龄《诗格》最早明确记载了“诗律”——初唐元兢“调声三术”中的“换头术”。如果将元兢所说“换头”术与“护腰”术结合起来,再考虑到梁代大同年间刘滔所云五言诗“二四同声”其弊“甚于蜂腰”的调声观念,可以大致推导出一套五言近体诗律的“平仄谱”。据研究,序于日本天庆二年(939)的平安朝汉诗学著作《作文大体》也已记载了五七言近体诗的平仄谱,此谱应源自中国的诗格类著作,说明最晚到唐末五代已出现与后世近体诗律较为接近的平仄谱。但是,我们又要看到,终唐一代,无论是就唐人现存五言律诗分析,还是从《作文大体》所载五七言近体平仄谱看,唐人所遵用的近体诗律都还相对宽泛。后人所谓的某些“拗句”和“拗救”,在唐代其实并未“破律”。如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所列举的唐诗中比较常见的“拗句”:“仄仄仄平仄”,七言中为“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言中为“仄仄平平平仄平”。以及亦不鲜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中为“仄仄平平仄仄仄”(俗称“三仄尾”);“仄仄平平平”,七言中为“平平仄仄平平平”(俗称“三平调”)。甚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等句式。这些“拗句”其实都不违背“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曾谓:“如果‘拗’的意义是‘违反常格’,则是否该称为‘拗’尚有问题;因为这种形式常见到那样的程度,连应试的排律也允许用它(例如元稹《河鲤登龙门》:‘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同升’),实在不很应该认为变例。”而在唐代律诗中,上述诸多所谓的“拗句”之所以很常见,根本原因即在于这些句式并不违反当时的近体诗律,所以才“连应试的排律也允许用它”。如此看来,这些句式在当时的诗律史背景下,并非“拗句”,而可以视为唐人律句常格。

当然,盛唐又是“古律攸分”的时期,开天诗人在理论观念和实际创作两方面都已有了较为明确的古律辨体意识。如殷璠在《河岳英灵集论》中将“新声”与“古体”对举,“新声”即指成于沈、宋之手的近体律诗,而“古体”则指不拘于近体诗律的五七言古诗。稍后释皎然《诗议》更明确提出“古律之别”,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则以“格”“律”分指古体、律诗。同时,自盛唐起,诗人们在实际创作中,也对古、律体不同的体式特征、艺术功能甚至情感基调有比较自觉的体认。所以,在后人总结出的唐律“拗句”和“拗救”中,有一部分应该是诗人们有意“运古入律”。当然,唐人在律诗中所“运”之“古”亦不可笼统言之,一概而论,又可分为“永明律”之“古”、“大同律”之“古”,甚至汉魏晋宋五言古诗之“古”。如最典型的“拗句”——“平平仄平仄”(七律中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虽然不符合五言诗“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但是完全符合永明体避忌“蜂腰”病的二五异声的句律。再如,在另一常见拗句“仄仄仄平仄”中,虽然不合“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但是只要二五字异上去入三声,还是符合“二五字异四声”的永明句律的。在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所例举的“A非1”式拗句(仄仄平仄仄)中,如杜甫《送李卿晔》“暮景巴蜀僻”(去上平入入),虽不符合“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却既符合“二五字异四声同时二四字也异四声”的大同句律。而启功先生所举“A非6”式句“平仄仄仄仄”,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首句“人事有代谢”,则既不合“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也不合“二五异四声”的永明句律,显然属于永明体成立之前的汉魏晋宋五言古诗的句式了。这样看来,清人董文涣在《声调四谱图说》中将律诗分为正律、古律和拗律的说法,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他看出了律中之“古”与“拗”的区别:所谓“古律”,可视为律诗中含有效仿永明声律理论产生之前的五言古诗的自然句式;“拗律”则指唐人在律诗中效仿齐梁以来依遵永明声律说写出的句、联。所以,盛唐及之后律诗中出现的这些句式,除了有部分情况确是因为无法调和声义矛盾,只能声律让步于诗意和感情的表达,并非有意“出律”,还有相当一部分应是唐人有意在用相对于近体诗律稍古的“永明律”“大同律”甚至汉魏晋宋古诗之“古”格,来“济”或“破”近体诗律,是一种“以古入律”、刻意破弃近体诗律的艺术行为。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唐人的“以古入律”,往往不单是一种调声行为,还经常与他们所“运”之“古”,即与诗人对唐前某些时代的诗体风格甚至某些具体作家作品的写法、感情基调的接受是相统一的。如孟浩然的五律《过故人庄》写隐居田园之乐,不仅在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点明作者有意在生活上要追踵陶渊明,而且格律上亦有晋宋之际陶体的影子,如此诗首句“故人具鸡黍”(仄平仄平平),既不合近体句律,也不合永明句律,颈联出句“开筵面场圃”(平平仄平仄)也不合近体句律,两句均句格高古,带有晋宋古风,诗意格律相协调。再如杜甫《月夜》以闺怨写己思家,诗中凄怨哀婉的情绪氛围,以及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绮丽写法,都有明显的齐梁体的影子,而且诗中的颔联出句“遥怜小儿女”(平平仄平仄),不合近体句律,却合永明句律,也是诗律与诗境相得益彰。唐人类似的诗例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综上,如果从诗律史意义层面进行理解的话,后人所说的“拗”“拗救”可分为三种情况:一部分本来就是唐代近体诗律的常格,并未“破律”,所以不能算是“拗”;还有一部分是唐人在创作近体律诗过程中无法调和声义矛盾,声律让步于诗意表达的一种艺术上的妥协,亦非特意的“拗”或“拗救”;更多的则是他们在诗律、诗法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行为,但又是以“效古”“复古”“以古入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因为这些句式、联式和章法,其实都是唐代近体诗律成立之前各时期古体诗中旧有的,而且唐人在近体诗中运用它们的时候,同时也或隐或显地受到这些古体诗题材特点、艺术风格甚至情感基调的影响。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5日13版)-------------------------
如此诗首句“故人具鸡黍”(仄平仄平平),既不合近体句律,也不合永明句律,颈联出句“开筵面场圃”(平平仄平仄)也不合近体句律,两句均句格高古,带有晋宋古风,诗意格律相协调。(此公把平仄标错了)
-------------
“故人具鸡黍”----仄平仄平仄,属平平仄平仄句式,就如孤平句仄平仄仄平一样,也是律句。

点评

唐人的“以古入律”,往往不单是一种调声行为,后人把他神化了,有许多人供为神,神秘化,甚可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3 21:02
古典诗律学意义上的所谓“拗”的概念,是南宋方回首先提出的。-------知道了始创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3 20: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5: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都用于律诗。也有少数句子是: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唐人律诗用得少,为什么,没有唐人理论根据。怎么前句是大拗,后句是小拗?平平仄平仄,二五异声反而成了大拗;平平仄仄平,二五同平不是病,又成了小拗?原理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3 15: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23 16:01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4-23 15:44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都用于律诗。也有少数句子是: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唐人律诗用得少,为什么, ...

元兢蜂腰法理论:
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

元兢蜂腰法律句:
平平平平平
平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①
平平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①
平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
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仄
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平平
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仄平
仄仄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①
仄仄仄平仄
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仄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6: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既不相信清人的拗救理论,也不相信王力的下句第三字一平声可万能救拗论,更不相信三羊的二五异声律句论。我认为律句是:主要讲二四平仄律,也允许个别如平平仄平仄非二四平仄句。避孤平句的方法用拗救这个说法虽然唐人无理论阐述,但实践如此,我则是承认的。

点评

非常赞同“也不相信王力的下句第三字一平声可万能救拗论”“更不相信三羊的二五异声律句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3 20: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3 18: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4-23 16:26
我是既不相信清人的拗救理论,也不相信王力的下句第三字一平声可万能救拗论,更不相信三羊的二五异声律句论 ...

你怎么解释唐朝科举试律诗里孤平句呢?
仄平仄仄平

点评

我说了,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也是唐律句,只是诗人们用得少而已。为什么用得少,原因不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3 20: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20: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23 18:46
你怎么解释唐朝科举试律诗里孤平句呢?
仄平仄仄平

我说了,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也是唐律句,只是诗人们用得少而已。为什么用得少,原因不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3 20: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23 20:27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4-23 20:10
我说了,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也是唐律句,只是诗人们用得少而已。为什么用得少,原因不明。 ...

因为他符合元兢的【二五·四声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4-23 20: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先生讲出了一个客观事实。唐朝的格律诗只有几根筋骨。其他的都是后人不断补充的。不存在什么拗体拗救三平收三仄收孤平等,但趋向性是有的,因此有什么三平收较少的情况。后人的研究可以供写作者写作时参考,但不是唐人就是如此做的。
补充一点,平仄是律句的基本,那几条基本中应加进以律句为基础。“为基础”就是多数符合,偶尔不合也不要紧,这样你的论述就完整了。
“八句,以律句为基础,中两联对仗,满足粘对规律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4-23 20: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4-23 16:26
我是既不相信清人的拗救理论,也不相信王力的下句第三字一平声可万能救拗论,更不相信三羊的二五异声律句论 ...

非常赞同“也不相信王力的下句第三字一平声可万能救拗论”“更不相信三羊的二五异声律句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4-23 20: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4-23 14:34
唐诗的拗律

作者:杜晓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古典诗律学意义上的所谓“拗”的概念,是南宋方回首先提出的。-------知道了始创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4-23 21: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4-23 14:34
唐诗的拗律

作者:杜晓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唐人的“以古入律”,往往不单是一种调声行为,后人把他神化了,有许多人供为神,神秘化,甚可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3 21: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莹莹 发表于 2020-4-23 20:58
非常赞同“也不相信王力的下句第三字一平声可万能救拗论”“更不相信三羊的二五异声律句论” ...

这不是一个赞同不赞同、相信不相信的简单问题!
    初唐·沈宋五言律诗147首声律考证,沈60首,宋87首。
初唐·沈宋五言律诗147首声律考证,以首为计:
符合【25四声律】的百分比:(147- 2)÷147=145÷147=99%
暗合【24平仄律】的百分比:(147-51)÷147= 96÷147=65%

点评

三举一首二五律具体解说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4 07: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07: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23 21:11
这不是一个赞同不赞同、相信不相信的简单问题!
    初唐·沈宋五言律诗147首声律考证,沈60首,宋87首。 ...

三羊举一首二五律具体解说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4 11: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24 11:02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4-24 07:34
三羊举一首二五律具体解说一下!
沈宋诗总计147首,只有两首犯蜂腰!
卷52_40【送姚侍御出使江东】宋之问
帝忧河朔郡,南发海陵仓。坐叹青春别,逶迤碧水长。(犯25四声律)1
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
仄仄平仄去,?仄仄平平。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通。
仄平平仄去,通仄仄平平。去去平平去,平平平仄平。
卷96_58【喜赦】沈佺期
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
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犯25四声律)2
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上,平仄仄平平。
仄去平平去,平通仄仄通。平通仄仄入,平仄仄平平。

点评

你举的两首诗全都是二四平仄律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4 1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11: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0-4-24 11:41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4-24 11:00
沈宋诗总计147首,只有两首犯蜂腰!
卷52_40【送姚侍御出使江东】宋之问
帝忧河朔郡,南发海陵仓。坐叹青春 ...

你举的两首诗全都是二四平仄律呀!你为什么一定要扯到二五异声律(?)且又犯一两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4 11: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4-24 11:38
你举的两首诗全都是二四平仄律呀!

唐朝不是平仄律,而是四声律!
三羊举例,举多了,你先啰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4 11: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4-24 11:38
你举的两首诗全都是二四平仄律呀!你为什么一定要扯到二五异声律(?)且又犯一两句呢? ...

依据平仄律,147首沈宋诗,就要剔除51首!
卷52_40【送姚侍御出使江东】宋之问
帝忧河朔郡,南发海陵仓。坐叹青春别,逶迤碧水长。(犯25四声律)1
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
仄仄平仄去,?仄仄平平。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通。
仄平平仄去,通仄仄平平。去去平平去,平平平仄平。
卷96_58【喜赦】沈佺期
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犯25四声律)2
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
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上,平仄仄平平。
仄去平平去,平通仄仄通。平通仄仄入,平仄仄平平。
======================================
初到陆浑山庄(唐·宋之问)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
仄平仄平入,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去,仄仄平平平。
平去平仄上,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入,平仄平仄平。【犯24平仄律】1
【授衣感穷节,仄平仄平仄】1
【归齐逸人趣,平平仄平仄】2
【寒露衰北阜,平去平仄上】3
【夕阳破东山。仄平仄平平】4
【浩歌步榛樾,仄平仄平仄】5
【栖鸟随我还。平仄平仄平】6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平去平仄上,仄平仄平平】1

卷51_32【有所思】宋之问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美人旷遥伫,万里浮云思。
园桃绽红艳,效叶柔绿滋。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帷。
平上仄平入,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上,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去,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上,平仄平平平。【犯24平仄律】2
【园桃绽红艳,平平仄平仄】7
【效叶柔绿滋。仄仄平仄平】8

卷52_3【夏日仙萼亭应制】宋之问
高岭逼星河,乘舆此日过。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
睿藻光岩穴,宸襟洽薜萝。悠然小天下,归路满笙歌。
平仄仄平平,通平仄仄通。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上,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3
【悠然小天下,平平仄平仄】9

卷52_8【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宋之问
广乐张前殿,重裘感圣心。砌蓂霜月尽,庭树雪云深。
旧渥骖宸御,慈恩忝翰林。微臣一何幸,再得听瑶琴。
仄入平平去,通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上,平仄仄平平。
仄入?平去,平平仄通平。平平仄平上,仄仄通平平。【犯24平仄律】4
【微臣一何幸,平平仄平仄】10

卷52_13【松山岭应制】宋之问
翼翼高旌转,锵锵凤辇飞。尘销清跸路,云湿从臣衣。
白羽摇丹壑,天营逼翠微。芳声耀今古,四海警宸威。
仄入平平上,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去,平仄通平通。
仄上平平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上,仄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5
【芳声耀今古,平平仄平仄】11

卷52_14【缑山庙】宋之问
王子宾仙去,飘飖笙鹤飞。徒闻沧海变,不见白云归。
天路何其远,人间此会稀。空歌日云幕,霜月渐微微。
平上平平去,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去,通仄仄平平。
平去平平上,平通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通平平。【犯24平仄律】6
【空歌日云幕,平平仄平仄】12

卷52_15【奉和梁王宴龙泓应教得微字】宋之问
水府沦幽壑,星轺下紫微。鸟惊司仆驭,花落侍臣衣。
芳树摇春晚,晴云绕座飞。淮王正留客,不醉莫言归。
仄上平平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通。
平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入,通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7
【淮王正留客,平平仄平仄】13

卷52_19【冬夜寓直麟阁】宋之问
直事披三省,重关闭七门。广庭怜雪净,深屋喜炉温。
月幌花虚馥,风窗竹暗喧。东山白云意,兹夕寄琴尊。
仄去平平上,通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去,?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去,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8
【东山白云意,平平仄平仄】14

卷52_20【登禅定寺阁】宋之问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仄仄仄平平,平平通仄平。平平仄平去,平仄仄平平。
平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去,仄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9
【开襟坐霄汉,平平仄平仄】15

卷52_23【春日山家】宋之问
今日游何处,春泉洗药归。悠然紫芝曲,昼掩白云扉。
鱼乐偏寻藻,人闲屡采薇。丘中无俗事,身世两相违。
平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入,仄仄仄平平。
平入平平上,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10
【悠然紫芝曲,平平仄平仄】16

卷52_24【春日宴宋主簿山亭得寒字】宋之问
公子正邀欢,林亭春未兰。攀岩践苔易,迷路出花难。
窗覆垂杨暖,阶侵瀑水寒。帝城归路直,留兴接鹓鸾。
平仄通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入,平仄仄平通。
平入平平上,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入,平通仄平平。【犯24平仄律】11
【攀岩践苔易,平平仄平仄】17

卷52_26【秋晚游普耀寺】宋之问
薄暮曲江头,仁祠暂可留。山形无隐霁,野色遍呈秋。
荷覆香泉密,藤缘宝树幽。平生厌尘事,过此忽悠悠。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去,仄仄仄平平。
通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去,通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12
【平生厌尘事,平平仄平仄】18

卷52_27【答李司户夔】宋之问
远方来下客,輶轩摄使臣。弄琴宜在夜,倾酒贵逢春。
驷马留孤馆,双鱼赠故人。明朝散云雨,遥仰德为邻。
仄平平仄入,?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上,平仄仄通平。【犯24平仄律】13
【明朝散云雨,平平仄平仄】19

卷52_29【使往天平军马约】宋之问
入卫期之子,吁嗟不少留。情人去何处,淇水日悠悠。
恒碣青云断,衡漳白露秋。知君心许国,不是爱封侯。
仄去平平上,平平通仄平。平平仄平去,平仄仄平平。
平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入,通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14
【情人去何处,平平仄平仄】20

卷52_31【送朔方何侍郎】宋之问
闻道云中使,乘骢往复还。河兵守阳月,塞虏失阴山。
拜职尝随骠,铭功不让班。旋闻受降日,歌舞入萧关。
通去平通上,通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入,仄仄仄平平。
仄入平平去,平平通仄平。平平仄平入,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15
【河兵守阳月,平平仄平仄】21
【旋闻受降日,平平仄平仄】22

卷52_36【送李侍御】宋之问
行李恋庭闱,乘轺振彩衣。南登指吴服,北走出秦畿。
去国夏云断,还乡秋雁飞。旋闻郡计入,更有使臣归。
通仄仄平平,通平仄仄通。?平仄平入,仄仄仄平平。
仄入仄平去,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入,通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16
【南登指吴服,平平仄平仄】23

送杜审言(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仄去平仄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去,平仄仄?平。
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去,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17
【卧病人事绝,仄去平仄入】24
【河桥不相送,平平仄平仄】25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仄去平仄入,平平仄仄平】2

卷52_41【留别之望舍弟】宋之问
同气有三人,分飞在此晨。西驰巴岭徼,东去洛阳滨。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谁怜散花萼,独赴日南春。
平仄仄平平,通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通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入,仄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18
【谁怜散花萼,平平仄平仄】26

卷52_45【过蛮洞】宋之问
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仄上平通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平去平平入,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去,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19
【谁怜在荒外,平平仄平仄】27

卷52_47【渡吴江别王长史】宋之问
倚棹望兹川,销魂独黯然。乡连江北树,云断日南天。
剑别龙初没,书成雁不传。离舟意无限,催渡复催年。
仄仄通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去,平仄仄?平。
仄入平平去,平平仄通通。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20
【离舟意无限,平平仄平仄】28

卷52_48【泛镜湖南溪】宋之问
乘兴入幽栖,舟行日向低。岩花候冬发,谷鸟作春啼。
沓嶂开天小,丛篁夹路迷。犹闻可怜处,更在若邪溪。
通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入,仄仄仄平平。
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去,通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21
【岩花候冬发,平平仄平仄】29
【犹闻可怜处,平平仄平仄】30

卷52_51【宿清远峡山寺】宋之问
香岫悬金刹,飞泉届石门。空山唯习静,中夜寂无喧。
说法初闻鸟,看心欲定猿。寥寥隔尘市,何异武陵源。
平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通平平仄去,通仄仄平平。
仄入平通上,通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上,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22
【寥寥隔尘市,平平仄平仄】31

卷52_52【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平入平平去,通通仄仄平。仄通平仄上,平仄仄平平。
平去平平入,平平仄通平。平平通平去,通仄?平平。【犯24平仄律】23
【明朝望乡处,平平仄平仄】32

卷52_54【端州别袁侍郎】宋之问
合浦途未极,端溪行暂临。泪来空泣脸,愁至不知心。
客醉山月静,猿啼江树深。明朝共分手,之子爱千金。
仄上平仄入,平平平仄平。仄平通仄上,平仄通平平。
仄去平仄上,平平平仄平。平平仄通上,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24
【合浦途未极,仄上平仄入】33
【客醉山月静,仄去平仄上】34
【明朝共分手,平平仄平仄】35
【合浦途未极,端溪行暂临。仄上平仄入,平平平仄平】3
【客醉山月静,猿啼江树深。仄去平仄上,平平平仄平】4

卷52_55【过史正议宅】宋之问
旧交此零落,雨泣访遗尘。剑几传好事,池台伤故人。
国香兰已歇,里树橘犹新。不见吴中隐,空馀江海滨。
仄平仄平入,仄仄仄通平。仄上平仄去,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入,仄仄?平平。通去平平上,通?平仄平。【犯24平仄律】25
【剑几传好事,仄上平仄去】36
【剑几传好事,池台伤故人。仄上平仄去,平平平仄平】5

卷52_57【鲁忠王挽词三首】宋之问
树羽迎朝日,撞钟望早霞。故人悲宿草,中使惨晨笳。
气有冲天剑,星无犯斗槎。唯馀孔公宅,长接鲁王家。
仄上通平人,通平通仄平。仄平平仄上,通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入,通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26
【唯馀孔公宅,平平仄平仄】37

卷52_68【内题赋得巫山雨】宋之问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恋逐荆王。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通上,仄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入,平平仄仄通。仄平平仄上,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27
【裴回作行雨,平平仄平仄】38

卷52_69(王昭君)宋之问
非君惜鸾殿,非妾妒娥眉。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
嫁来胡地日,不并汉宫时。辛苦无聊赖,何堪上马辞。
平平仄平去,平仄仄平平。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入,通通仄平平。平上平平去,平?仄仄平。【犯24平仄律】28
【非君惜鸾殿,平平仄平仄】39

铜雀妓(唐·沈佺期)
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台。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
绮罗君不见,歌舞妾空来。恩共漳河水,东流无重回。
仄平平仄去,平仄通平平。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通去,平仄仄通平。平去平平上,平平平平平。【犯24平仄律】29
【东流无重回。平平平平平】40

卷95_4【临高台】沈佺期
高台临广陌,车马纷相续。回首思旧乡,云山乱心曲。
远望河流缓,周看原野绿。向夕林鸟还,忧来飞景促。
平平平仄入,平上平通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仄去平平上,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犯24平仄律】30
【回首思旧乡。平仄平仄平】41
【云山乱心曲。平平仄平仄】42

卷95_9【别侍御严凝】沈佺期
七泽云梦林,三湘洞庭水。自古传剽俗,有时逋恶子。
令君出使车,行迈方靡靡。静言芟枳棘,慎勿伤兰芷。
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上平平入,仄平平仄仄。
通平仄仄平,通去平仄上。仄平平仄入,仄仄平平仄。【犯24平仄律】31
【七泽云梦林,仄仄平仄平】43
【三湘洞庭水,平平仄平仄】44
【行迈方靡靡,平去平仄上】45

卷95_16【入卫作】沈佺期
淇上风日好,纷纷沿岸多。绿芳幸未歇,泛滥此明波。
采蘩忆幽吹,理棹想荆歌。郁然怀君子,浩旷将如何。
平去平仄上,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入,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去,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上,仄仄平平平。【犯24平仄律】32
【淇上风日好,平去平仄上】46
【采蘩忆幽吹,仄平仄平仄】47
【郁然怀君子,仄平平平仄】48

卷96_11【幸白鹿观应制】沈佺期
紫凤真人府,斑龙太上家。天流芝盖下,山转桂旗斜。
圣藻垂寒露,仙杯落晚霞。唯应问王母,桃作几时花。
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上,平仄通平平。【犯24平仄律】33
【唯应问王母。平平仄平仄】49

卷96_20【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沈佺期
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金人来梦里,白马出城中。
涌塔初从地,焚香欲遍空。天歌应春籥,非是为春风。
仄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上,仄仄仄平通。
仄入平通去,平平仄仄通。平平通平入,平仄通平平。【犯24平仄律】34
【天歌应春籥,平平仄平仄】50

卷96_28【上之回】沈佺期
制书下关右,天子问回中。坛墠经过远,威仪侍从雄。
黄麾摇昼日,青幰曳松风。回望甘泉道,龙山隐汉宫。
仄平仄平去,平仄仄平通。平去平仄上,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入,平?仄平平。平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犯24平仄律】35
【制书下关右,仄平仄平仄】51

卷96_35【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沈佺期
闻道清明近,春闱向夕阑。行游昼不厌,风物夜宜看。
斗柄更初转,梅香暗里残。无劳秉华烛,晴月在南端。
通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通平仄仄入,平仄仄平平。
仄上通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入,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36
【无劳秉华烛,平平仄平仄】52

卷96_38【李舍人山园送庞邵】沈佺期
符传有光辉,喧喧出帝畿。东邻借山水,南陌驻骖騑。
握手凉风至,当歌秋日微。高幨去勿缓,人吏待霜威。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上,?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去,通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上,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37
【东邻借山水,平平仄平仄】53

送陆侍御馀庆北使(唐·沈佺期)
古人贵将命,之子出輶轩。受委当不辱,随时敢赠言。
朔途际辽海,春思绕轘辕。安得回白日,留欢尽绿樽。
仄平仄仄去,平仄仄平平。仄上平仄入,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上,平仄仄平平。平入平仄去,平平仄仄平。【犯24平仄律】38
【朔途际辽海,仄平仄平仄】54
【受委当不辱,仄上平仄入】55
【安得回白日,平入平仄去】56
【受委当不辱,随时敢赠言。仄上平仄入,平平仄仄平】6
【安得回白日,留欢尽绿樽。平入平仄去,平平仄仄平】7

卷96_41【饯高唐州询】沈佺期
弱冠相知早,中年不见多。生涯在王事,客鬓各蹉跎。
良守初分岳,嘉声即润河。还从汉阙下,倾耳听中和。
仄去通平上,通平通仄平。平平仄平去,仄仄仄平平。
平上平通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上,平仄通通通。【犯24平仄律】39
【生涯在王事,平平仄平仄】57

卷96_43【乐城白鹤寺】沈佺期
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潮声迎法鼓,雨气湿天香。
树接前山暗,溪承瀑水凉。无言谪居远,清净得空王。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上,仄仄仄平平。
仄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上,平仄仄通平。【犯24平仄律】40
【无言谪居远,平平仄平仄】58

卷96_52【少游荆湘因有是题】沈佺期
岘北焚蛟浦,巴东射雉田。岁时宜楚俗,耆旧在襄川。
忆昨经过处,离今二十年。因君访生死,相识几人全。
仄入平平上,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入,平仄仄平平。
仄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上,通仄通平平。【犯24平仄律】41
【因君访生死,平平仄平仄】59

卷96_54【览镜】沈佺期
霏霏日摇蕙,骚骚风洒莲。时芳固相夺,俗态岂恒坚。
恍忽夜川里,蹉跎朝镜前。红颜与壮志,太息此流年。
平平仄平去,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入,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上,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去,仄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42
【骚骚风洒莲。仄仄平仄平】60
【霏霏日摇蕙,平平仄平仄】61
【时芳固相夺,平平仄平仄】62

卷96_55【题椰子树】沈佺期
日南椰子树,香袅出风尘。丛生调木首,圆实槟榔身。
玉房九霄露,碧叶四时春。不及涂林果,移根随汉臣。
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平平通仄上,平仄平?平。
仄平仄平去,仄仄仄平平。通入平平上,平平平仄平。【犯24平仄律】43
【玉房九霄露,仄平仄平去】63

卷96_57【则天门赦改年】沈佺期
圣人宥天下,幽钥动圜狴。六甲迎黄气,三元降紫泥。
笼僮上西鼓,振迅广阳鸡。歌舞将金帛,汪洋被远黎。
仄平仄平上,平仄仄平?。仄入通平去,仄平通仄通。
通平仄平上,仄仄仄平平。平上通平入,平平仄仄平。【犯24平仄律】44
【圣人宥天下,仄平仄平仄】64
【笼僮上西鼓,平平仄平仄】65

卷96_60【天官崔侍郎夫人卢氏挽歌】沈佺期
偕老言何谬,香魂事永违。潘鱼从此隔,陈凤宛然飞。
埋镜泉中暗,藏镫地下微。犹凭少君术,仿佛睹容辉。
平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通仄入,平仄仄平平。
平去平通上,通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入,仄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45
【犹凭少君术,平平仄平仄】66

杂诗三首其三(唐·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通上平平去,平平通仄平。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通平仄,仄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46
【谁能将旗鼓,平平平平仄】67

度大庾岭其二(唐·宋之问)
城边问官使,早晚发西京。来日河桥柳,春条几寸生。
昆池水合渌,御苑草应青。缓缓从头说,教人眼暂明。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入平平上,平平通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通平。仄上通平入,通平仄仄平。【犯24平仄律】47
【城边问官使,平平仄平仄】68

敬和吏部韦郎中庭前朱槿之作(唐·宋之问)
日给当轮满,星郎伏奏旋。犹纡起草思,更有落花篇。
气与香衣杂,光侵画壁然。徒闻赋君子,无以和神仙。
仄入平平上,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通仄仄平平。
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通平平。【犯24平仄律】48
【徒闻赋君子,平平仄平仄】69

登北固山(唐·宋之问)
京镇周天险,东南作北关。埭横江曲路,戍入海中山。
望越心初切,思秦鬓已斑。空怜上林雁,朝夕待春还。
平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通平。
通入平平去,通平仄仄平。通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犯24平仄律】49
【空怜上林雁,平平仄平仄】70

钱江晓寄十三弟(唐·宋之问)
晓泊钱塘渚,开帘远望通。海云张野暗,山火彻江红。
客泪常思北,边愁欲尽东。从来梦兄弟,未似昨宵中。
仄入平平上,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通。【犯24平仄律】50
【从来梦兄弟,平平仄平仄】71

题九州院双鹤(唐·宋之问)
君门九重闭,中有天泉池。可怜双白鹤,飞下碧松枝。
吹楼多清管,鸣舞共差池。常欲万里去,怀恩终在斯。
平平仄平仄,通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犯24平仄律】51
【君门九重闭,平平仄平仄】72
【吹楼多清管,平平平平仄】7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4 12: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4-23 07:32
杜文唐诗的拗律:

王昌龄《诗格》最早明确记载了“诗律”——初唐元兢“调声三术”中的“换头术”。如果将 ...

杜晓勤的说法,完全就是错误的!
三羊斗胆说大话,不要说一个杜晓勤,就是一万个杜晓勤,也鼓捣不是交替律平仄谱来!
三羊大话的道理就在于,近体诗的声律,不是平仄律,而是四声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22: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