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若初 于 2020-8-16 11:52 编辑
闲读诗集,无意中发现江西派诗人徐俯有首七绝《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风格清新明快,措辞通俗易懂。 飞燕未回,桃花夹岸,雨中桥无人,小舟出柳阴。取景错落有致,自然流畅。起句发问,思不得之燕,写境为虚;承句写实,虽无燕却有花,聊堪藉慰;转句虚实俱备,有雨有桥,独独无人,更兼双燕不回而无伴侣,可谓孤寂;结句峰回路转,舟人突现,活气顿生,整幅画面平添灵动,余味悠长。移步换景,层层推进,虚实转换如兵家奇正相生,布局谋篇貌似平淡轻易,实有斟酌锤炼,简约而不简单,足为佳作。 乍看之下本篇似无费解之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问题所在就是第二句中的“蘸”字。书中注解大意如此:湖水高涨,桃枝伸入湖中,蘸到水面,水涨是因为下雨,第三句明确提到了春雨。 书中的这种解释实在不能令我满意。桃枝不似柳条,上翘而不下垂,即使向斜处伸展,触到水面似乎也比较困难,感觉于物理不合。 转念一想,我得到另一种解释:桃花是蘸了下句中春雨之水。虽然合理,但自己仍然感到不满意。蘸字在此显然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很醒目。若仅理解为桃花着雨,并非不美,但缺乏新意。江西派炼字精严,恐不会落此俗套。况且,为何要先说出花蘸水,却又在后文补充下雨呢? 再进一步思考,我又产生了第三种解释:桃花所蘸之水并非雨水,仍然是湖水。试想一下,桃枝斜伸于湖面上方而倒映,花影印在水面上一片彩晕,如此“蘸”水而开,岸上花与水中花虽然一实一虚,意境上却已浑然一体,无理而妙。如此解释,更具朦胧美感,空间跨度也增大了;而且本句之湖水与下文之春雨水,各有所指,绝不混同,物象更加丰富,又显出笔墨之经济。 为求慎重,有必要验证一下是否还有类似的蘸字用例。一番查找之后,果有所得,且试举几例名家手笔如下: 江西派宗主黄庭坚《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有句“远山横黛蘸秋波”;辛弃疾有首《菩萨蛮》的开篇起句便是“画楼影蘸清溪水”;陆游《遣兴》也有句“门前山色蘸湖光”;朱熹《九曲棹歌》也有句“幔亭峰影蘸晴川”。此数句中之蘸字,皆写倒影。 我认为蘸字本无甚雅意,而经诗家点化便有不同。徐俯本篇中的“蘸水开”三字宛曲空灵,更胜一筹,新巧贴切,可谓脱俗,这正是锻字炼意的高明之处。 诗无达诂,姑且不论作者原意是否如此,但是对于读者来说,细腻丰富的想象是绝不可少的。应该有意识地去发掘、培养它,使之成为习惯,并最终升华为有素养的鉴赏力。如此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诗的意境,体会出诗的情趣。 最后,我想通过上述内容,强调一点在写诗方面的体会:对于作者而言,锻字炼意之功断不可少,丰富细腻的想象力也同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