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3

[转帖]饮酒诗:从陶渊明、苏轼到元好问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5505
金钱
1004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4-21 11: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饮酒诗:从陶渊明、苏轼到元好问


1116 次点击
1 个回复





lpzzr 于 2020/4/20 11:58:18 发布

[size=1.35em]来源:澎湃新闻网

    元好问的集陶诗《杂著五首》表明,元好问不仅与大多数宋以后的诗人一样熟悉陶诗,而且对陶诗中的饮酒诗特别感兴趣。因此,当元好问自己写作饮酒诗时,不可能不心存陶渊明的饮酒诗,从而受到某种形式和程度的影响。事实上,元好问不仅关注陶渊明的饮酒诗,而且注意到苏轼对陶诗包括其饮酒诗的次韵,并指出苏轼的和诗与陶渊明原作之间的差异。这样,在饮酒诗的写作上,元好问势必要面对如何学习和摆脱陶与苏的问题。

    饮酒诗有别于特定场合下写作的应景诗,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哲学感悟的表达,相对而言,是比较私人化的话语。当然,饮酒诗在完成以后也是可以与朋友分享的。作为一般情境下的表达,饮酒诗与“咏怀”、“感遇”、“杂诗”属于一种类型的诗歌。《文选》卷三十收入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的“结庐在人境”、“秋菊有佳色”二首,题作《杂诗二首》。 这也旁证了饮酒诗与杂诗的联系。

    正如咏怀诗与阮籍相联系一样,饮酒诗是与陶渊明联系在一起的。但与阮籍咏怀诗较早受到关注不一样,陶渊明的饮酒诗一直到北宋才受到明显的关注。唐代以前,似乎没有出现单独讨论陶渊明饮酒诗的言论,也很少见到有人把饮酒的行为与陶渊明联系起来,这时期代表饮酒文化的是阮籍、刘伶等竹林名士。伴随着陶渊明在宋代的地位日益崇高,陶的饮酒诗才受到特别的注意。苏轼是最早次韵陶诗的诗人,他的和陶诗中最早写作的是扬州任上的和陶饮酒诗二十首。苏轼门人中的张耒、秦观也有和陶饮酒诗。南宋诗人中李纲、王阮也有这类作品传世。南宋诗人乐雷发虽然没有和陶饮酒诗存世,却在诗中说:“和遍陶翁饮酒诗,醉笼天地入鸱夷。”可见,和陶饮酒诗已经是一种风雅的行为,以至于成为一种可以入诗的题材。元好问的老师赵秉文也有《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元好问显然也是在北宋以来的和陶风气中写作饮酒诗的。他没有选择次韵的方式,如上文所说的,是因为他一向不太支持这种拘束想象力和自我表达的作诗方式。元好问的饮酒诗主要有《饮酒五首》、《后饮酒五首》两组五言古诗。我希望通过比较这两组诗与陶、苏饮酒诗的异同,理解元好问五言古诗的性格。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如其自序所说,是“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并非一个时间里的集中写作。因此,与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一样,这组诗包含了各种类型的题材和手法,如咏物、咏史、寓言、叙事和说理。二十首诗并没有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也不构成规则的排列,在章法上体现出随意松散的特征。这组诗中直接提及饮酒行为或相关语汇(如醉、饮、壶等等)的诗篇,共十首,也就是说二十首中有一半的诗篇离开饮酒的范畴,杂叙身边琐事,追忆过往生活,泛论人生感悟。清人邱嘉穗指出这种现象,但是他的说法有点牵强。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不仅在组诗的章法上不加安排,在每一首诗的结构、句法上也是无意求工。与陶渊明的其他诗篇一样,他的《饮酒二十首》中很难找出刻意煅炼的警句、精心布置的结构和出人意表的构思。陶诗以不假修饰、浑然天成的风格,标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苏轼《和陶饮酒诗二十首》作为唱和诗,在很多方面追随陶渊明的原作,相同的韵脚,多次饮酒之后的写作情境,交代写作情境并与友人分享诗篇的序言,这些都是最明显的表现,而最大的相同点是苏轼的和诗与陶诗一样广泛涉及各种题材。但苏轼的写作显然不如陶渊明那样放松,他自始至终扣紧“饮酒”的题目,在二十首诗中除去第十五首外的每一首诗都要以各种方式兜转到酒和饮酒上来。从表面上看,苏轼的和诗与陶渊明的原作一样,在想象力的延伸和诗材的选取上自由无羁,但事实上,苏轼是以刻意的谋篇布局来造成散漫的章法,以求接近于陶渊明的原作。比如苏轼和诗的第四首,采取寓言的方式,以虫、雀不满足现状而招致灾祸的故事,说明一种生存的哲学。而陶诗的第四首,描述失群的飞鸟栖止在孤独生长的松树上。同样都是动物故事,同样都在组诗的第四首,这明显地表现出苏轼和诗所作的有意的安排。再如苏诗的第八首借“霜松”托物言志,也是从陶诗第八首寓意青松的写法变化而来的。苏轼和诗在组诗的布局上显然受制于陶诗。这也是次韵诗不可逃脱的命运。

    与陶诗无意求工的句法相比,苏轼的和诗显示出遣词造句的巧妙和刻意,如苏诗第二十首“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二句。民国年间沈其光在批评苏轼和陶诗“处处运巧使才,机锋横出”后,说这两句诗“太火”,与澹定的陶诗迥异。元好问晚年也指出,“东坡和陶,气象只是坡诗,如云‘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渊明决不能办此。独恨‘空杯亦尝持’之句,与论无弦琴者自相矛盾。别一诗云:‘二子真我客,不醉亦陶然。’此为佳。”(《遗山先生文集》卷四十《跋东坡和渊明饮酒诗后》)元好问的态度是褒是贬,并不明确。这段话的字面意思是说,陶渊明写不出苏轼那样的诗句,这样说来,似乎陶渊明也有不如苏轼的地方。然而,陶渊明已经是公认的经典诗人,甚至是诗歌的标准,而苏轼只是后来者,元好问指出二人的差异,更像是在说,苏轼还没达到陶渊明的境界,所以学得不像。陶诗以浑然一体、不可句摘而备受称誉,元好问特意指出苏轼和陶诗的警句,貌似欣赏,却似乎暗含着有句无篇的批评。

    正如不少批评家所指出的,苏轼的和陶诗完全是他自家的面目,并且元好问也深知这一点。那么,苏轼之后,元好问的饮酒诗与陶诗、苏诗相比又如何呢?

    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床头有新酿,意惬成孤斟。举杯谢明月,蓬荜肯相临。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余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谁能酿沧海,尽醉区中民。

    利端始萌芽,忽复成祸根。名虚买实祸,将相安足论。驱驴上邯郸,逐兔出东门。离官寸寸乐,里社有拙言。

    万事有定分,圣智不能移。而于定分中,亦有不测机。人生桐叶露,见日忽已晞。唯当饮美酒,傥来非所期。

    此饮又复醉,此醉更酣适。徘徊云间月,相对澹以默。三更风露下,巾袖警微湿。浩歌天壤间,今夕知何夕。———《饮酒五首 襄城作》

    少日不能觞,少许便有余。比得酒中趣,日与杯杓俱。一日不自浇,肝肺如欲枯。当其得意时,万物寄一壶。作病知奈何,妾妇良区区。但愧生理废,饥寒到妻孥。吾贫盖有命,此酒不可无。

    金丹换凡骨,诞幻若无实。如何杯杓间,乃有此乐国。天生至神物,与世作酣适。岂曰无妙理,滉漾莫容诘。康衢吾自乐,何者为帝力。大笑白与刘,区区颂功德。

    容从崧少来,贻我招隐诗。为言学仙好,人间竟何为。一笑顾客言,神仙非所期。山中如有酒,吾与尔同归。

    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此语谁所云,吾友田紫芝。紫芝虽吾友,痛饮真吾师。一饮三百杯,谈笑成歌诗。九原不可作,想见当年时。

    饮人不饮酒,正自可饮泉。饮酒不饮人,屠沽从击鲜。酒如以人废,美禄何负焉。我爱靖节翁,于酒得其天。庞通何物人,亦复为陶然。兼忘物与我,更觉此翁贤。 ———《后饮酒五首 阳翟作》

    海陶玮(James R.Hightower)在一篇将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译成英文并加以注释的文章中,解释陶渊明饮酒诗的篇题含义应该是酒后所作的诗,而不是有关酒的诗或者颂酒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陶渊明这组诗有些着题,而有些不着题,也就是章法上的自由散漫。与陶诗相比,元好问的饮酒诗基本上应该理解为关于酒的诗。从《饮酒五首》、《后饮酒五首》各首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两组诗几乎始终围绕着饮酒和酒德的中心。《饮酒五首》其一,写诗人月下独酌;其二,写酒给予人淳真的品质;其三,写虚名招致实祸;其四,写饮酒可以应对不测的世事;其五,写诗人对月酣醉。《后饮酒五首》其一,写生活离不开酒;其二,写饮酒的生理感受;其三,写学仙不如饮酒;其四,写痛饮的友人;其五,写饮酒与交友的关系,兼及陶渊明。

    从章法上说,这两组写于不同地方的饮酒诗,也各自体现出完整的结构。《饮酒五首》的第一首和第五首都具有月下饮酒的情节,因此构成一个始于月下、终于月下的环形结构。其他三首因此就获得了一个共同的月下独酌的背景。第三首有点例外,没有直接谈论饮酒,但在结构上却是第四首的原因———因为虚名容易招致实祸,所以不如饮酒以应对无法预测的世事。《后饮酒五首》呈现非常单一的结构,组诗中的每一首都集中在饮酒的乐趣和妙理上。其中第五首还提到陶渊明,可以视为对陶渊明饮酒诗的一种回应。

    与陶诗和苏诗包含各种题材不一样,元好问这两组饮酒诗专注于讨论饮酒的妙理,在表现手法上也没有咏物、寓言等方式,几乎只是单一的夹叙夹议。对陶渊明而言,饮酒诗与咏怀诗、杂诗一样,都是生活哲学的零散记录;而对元好问而言,饮酒诗只能谈论饮酒生活和酒给人的感受。饮酒诗的传统在元好问这里发生了变化。

    元好问饮酒诗与陶诗在章法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说明元好问的思维方式呈现集中、精一和聚敛的特征,而非陶渊明的蔓衍旁及、随意挥洒。而在句法和用意上,元好问饮酒诗也体现出近于苏诗而远于陶诗的特点。

    上文说到,元好问指出苏轼的和陶诗具有苏轼自家气象,并认为其中的一些警句是陶渊明所无法写出的。这则材料透露出元好问自己的倾向,他更愿意在表达上追求深刻和曲折,而非陶诗的平淡率意。元好问的饮酒诗确实包含不少精警的表达,如《饮酒五首》其一:“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其二:“谁能酿沧海,尽醉区中民。”《后饮酒五首》其一:“一日不自浇,肝肺如欲枯。”其五:“饮人不饮酒,正自可饮泉。饮酒不饮人,屠沽从击鲜。”可见,元好问虽然屡次推崇陶诗天然平淡的诗风,但是他自己的创作却是明显的刻意求工的结果。

    元好问在另一个场合谈到古今诗人写作环境的变化。古代诗人不需要考虑怎么写的问题,只要如实地、自然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写诗是一种无关难易的行为;而后世诗人已经失去这种环境,他们需要考虑诗歌的各种类别和批评家设定的各种规范,需要有意识地远离某些不良风格、追求某些高贵的品质,需要训练有素地掌握各种句法诗律,需要留心前人的诗篇、避免陈词滥调,总之,需要费尽心力地写作,诗歌从此成为专门之学。元好问显然属于不幸的后世诗人,而陶渊明则是逍遥的古代诗人。元好问的刻意求工,并非误解古人的表现,而是作为后来者不得不接受的命运。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5505
金钱
10042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15: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新京报

    前不久,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英国热播,引起国内众多读者关注。这也是西方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纪录片中,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来到中国,足迹遍布与杜甫有关的大地山河,河南、长安

    (西安

    )

    、成都、三峡、湖南……依次在片中出现,并配以杜诗,让人仿若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极具传奇色彩的唐代。

    纪录片是诚恳的。可以看出,伍德崇仰杜甫,努力感知杜甫,并尽力进入以杜甫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此外还请来莎剧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朗诵了《壮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15首英文版杜诗。但正如有些读者感慨的,纪录片的内容似乎不够深入,因为真正理解另一种文化,从来都是不易的。试想我们面对莎士比亚时的感觉,便可想而知。

    上周的“周末读诗”已推出一篇杜甫与燕子的文章,本期“周末读诗”,我们继续跟随杜甫的脚步,回到历史,在古老的大地山河中游走。本期选的诗与纪录片中的多有不同,这些多与大地山河有关的诗,更能展现这位“中国最伟大诗人”的热忱,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珍怜。这些诗是他“诗史”的一部分,也是他为自己写下的个人史诗。

    撰文 | 三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先哲老子说得很对。

    而春天,春天也从未错过。

    国破山河在

    757年,春天再一次到来。对于诗人杜甫,对于长安,这个春天很不堪。沦陷经年,京城一片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四处烧杀抢掠。前一年,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听闻此讯,将家人安置在鄜州之后,只身匆忙奔赴皇帝行在。然而途中被安史叛军抓获,俘至长安。是年,56岁的王维亦为安禄山所得,被迫任伪职。

    与王维不同的是,杜甫当时名气不大,因此叛军对他不甚在意。我们熟知的《月夜》,即写于被俘后数月,诗题注曰:“陷贼和为官”。杜甫担任的只是微职,因此行动上比较自由。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皓月当空,杜甫思念家人,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他不写思念妻子,开口即说妻子此时如何望月。人被思念时,知或不知,已在思念者的怀里。接着写小儿女,孩子们年幼,尚不解人事,不懂世上正在发生的灾难,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此时的痛苦。因为不懂所以更让人“怜”。儿女或已烂漫入睡,妻子独自对月遥想。“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堪称杜诗中罕见的香艳句子,古来论者评曰“笃于伉俪”。最后时空切换到想象中的相见,彼时在月下对坐应如梦中。

    春日,杜甫到曲江一带走走,看到春意盎然,百感交集而成此诗: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在此既指国都,亦指国家。“国破山河在”,乍闻如雷霆,如闪电,骇人听闻,可谓“目击道存”。这也是天才诗人的原创性,闪电般照亮黑暗中的存在。这一句细思令人痛心,令人掩泪。山河在,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国破山河在,那么国在山河破又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的“草木深”,与“山河在”同样,道是无情却有情。春天没有忘记这里,然而因为没有人,或少有人行,草木竟长得这样深、这般寂静。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乃春天的表情和声音,本是悦人耳目之物,此时见闻却令人悲泣。这一联也是互文,因感时事、恨别离,而花溅泪、鸟惊心。花开鲜妍,鸟鸣婉转,因其无知之乐,而使人羡慕转而自怜。草木花鸟,春天是它们的。人呢?人正在被战争被命运吞噬。

    战火不熄,家人离散,老之将至,情何以堪?!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你的脚步是漫漫长夜

    759年十一月,天寒地冻,杜甫一家困于秦岭深处。窘迫乃他的人生常态,然而是年尤其命悬一线。自七月弃官,离开华州后,先流寓秦州

    (甘肃天水)

    ,后生计无着,继而转徙至同谷(甘肃成县)

    。他在诗里说“一岁四行役”,走过了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青阳峡、龙门镇、积草岭、泥功山等荒野。

    在同谷住了近一个月,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杜甫每天扛着一把锄头,饥寒交迫,游荡在山里,希望挖些土芋给家人充饥。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二》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

    如果挖到土芋

    (即黄独)

    ,他一定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惜运气不好,山雪覆盖着大地,连个土芋苗也见不着,往往空手而归。

    七歌中的这首唱给他的锄头

    (长镵)

    。尽管无功,然非锄头之过。诗人与锄头倒像患难与共。短衣数挽的诗人,握着白木柄的锄头,在落雪的山野相依为命。这正让人感觉到杜甫的纯真,勿论草木虫鱼鸟兽皆与共情,就是对一把锄头,诗人也满怀怜爱感激。

    空手归来,家里静得可怕,孩子们饿得缩在角落呻吟。无法想象一个父亲此时内心的痛苦……

    除了长歌当哭,还能如何?!

   

    《杜诗镜铨》,杜甫 著,杨伦 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版

    忽在天一方

    759年底,经过无数天的生死跋涉,杜甫一家终于抵达成都。当夕阳照着风尘仆仆的衣裳,他环顾山川之异,忽觉在天一方。未及高兴,复生哀伤。

    《成都府》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锦城静美得像一个梦。这里似乎是另一个时光:“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杜甫心想:眼前往来的这些人啊,你们不知道我这个异乡人遭遇了什么。大江东流,游子却逆向行走。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稍留?然而回不去,不得不留!人被命运所困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羡慕鸟的自由。尤其日暮时分,鸟雀回巢,而人在茫茫大地上却无家可归。

    悲怆的交响

    在成都草堂度过三四年,虽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的生活总算安定了些。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份微薄的幸福很快又被时代风云刮走。向来接济他的好朋友严武调离成都,他在蜀地又漂泊了一阵。764年,严武复回成都,并表杜甫在自己的幕府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宿府》即作于此时: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气质。杜甫的性情生来忧深思远,何况生逢乱世,以故下笔总是百感交集。

    杜甫在严武的幕府,感恩归感恩,但对于这份差事,他做得并不开心。“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秋夜寂寥,他的心情是落寞的。独宿偏僻的江城,在这幕府靠微职谋食,令他颇感失意。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木心先生曾评价这两句有贝多芬交响乐的艺术效果。的确可以听见杜甫悲怆的心情,人在时空中那种绝对的孤独。

    中原始终是他魂之所系。无奈风尘荏苒,关塞行难,伶俜已忍十年,难道一生便在此苟安吗?最后这句“强移栖息一枝安”,严武听到不知作何感想?

    杜甫的意思应有两层:一是人生在世,如庄子所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一枝安,只要一枝能够栖息就够了。第二层是“强移”,很勉强的意思。毕竟人活着不止为了生存,人还有事业有理想,即人还想赋予人生以意义。在幕府供职,只能算勉强维持生计,并非他的事业理想,如此差事,正是陶渊明所谓“口腹自役”。

    写下这首诗后不久,杜甫还专门写了首诗向严武请假暂归草堂。严武应允,二人之后仍时相唱和。次年正月,杜甫毅然辞去幕府,五月即率家人南下,从此流寓巴蜀。

   

    王希孟(宋)《千里江山图》(局部)

    登高放歌,远望当归

    766年,杜甫在夔州都督的帮助下,暂时定居下来。附宅有果园数十亩,蔬圃数亩,稻田若干顷。可谓颇具规模的一个农场,然而杜甫始终想回中原。他在这里住了一年多,复兴东下之意。次年重阳节,杜甫登高望远,写下千古名篇《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于此诗,向来名家圈点甚多。例如明代著名学者、诗人胡应麟评曰:“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清代诗学大家沈德潜在赞誉之余,却对尾联有所微辞:“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也就是说,最后两句没有新意,气势也弱,有勉强凑上去的感觉,不必因为杜甫是大诗人而强为其辩护。

    胡、沈两位大学者的评价都有道理。文学批评本无对错,最可贵的是真诚、才学和见识。小诗人亦偶有好诗,大诗人或不免拙句。

    我们读此诗能感觉到诗人笔力依然强健,然而人生似乎到了穷途末路。《望岳》中那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青年,已恍如隔世。此时登高,满眼萧飒气象:风急,天高,猿啼,沙白,鸟飞,乃至三四句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飒中又有大自然神秘永恒的力量。万物的漠然自足,对照之下,世人理想再远大,比之亦渺小而不足道。更何况这理想往往还难以实现,人生的困顿于是更为可哀。然而人既已生则不得不求其生,哪怕最终都将因老死而化为空无。这,或许就是悲剧的意义。

    杜甫写诗时,可能没有这些思想,然而他直觉到生命与自然,目击成诗。最好的诗来自直觉。老来渐于诗律细,即使作为形式的“律”,在杜甫炉火纯青的汉语中,也已内化为他的直觉。艺术的最高境界便是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

    最后两联感慨万里漂泊穷困潦倒,想借酒浇愁,却刚刚戒酒,真是一筹莫展,无奈至极!末两句在气势上的确没跟上,整首诗有塌下来的感觉。不论古典诗还是现代诗,最后一句都很重要。最后一句写得好,整首诗会飞起来,或者别开生面回味无尽。比如王昌龄的绝句《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最后一句把整首诗打开,不仅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是叙事的另一个开始。而作为诗,点到即止,其余不必说,读者自可去想象。杜甫上面那首《宿府》尾联收得就稳:“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耐人寻味。

    《登高》亦有交响乐的味道,物象的地籁与诗人心情的起伏交响成艺术的天籁,较之《宿府》更沉郁悲怆。如果从乐感来听,最后一联的“弱”倒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无奈而至无语,最后只剩下萧萧与滚滚,滚滚复萧萧。

    杜甫的汉语因他的生命感觉而生成。诗就是他的生命,毫不夸张地说,他靠写诗救自己的命。他的诗如同一道道闪电,将他作为一个人的形象画在大地上。他的诗像大地上的山河,我们读他的诗,如同行走在天地间,看见山河,看见众生,看见自我。他的诗高贵又谦卑,作为一个人,他只是站在生命的立场,唱着自己的歌。而这正是诗歌最清醒和高贵的责任,也正因此,诗才得以成为我们生命的安慰。

    作者丨三书

    编辑丨张进 杨司奇

    校对丨柳宝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5505
金钱
10042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09: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红楼梦》里唯一一首由两人合作的诗
638 次点击
1 个回复
墨染f11_11 于 2020/4/20 14:16:18 发布
    来源:搜狐号/江山趣闻

    红楼群芳,美丽多姿而且才华横溢,贾探春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是贾氏姊妹中的魁首。可是倡议起海棠诗社的贾探春也有才短的时候,一阕词填了半阙,竟然词短才乏,写不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又是一个草长莺飞的春天,虽然抄检大观园令群芳凋落,家族财政的危机已至入不敷出,但是姑娘们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影响,依然每日游春赏花,诗酒年华

   

    史湘云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编辑

    小巧别致,风流妩媚,将惜春叹春的感怀描摹倍至。姐妹们看了各个称奇道妙,也勾起了自己的填词雅兴,以往诗社经常作诗,联句,还没有填过词,于是大家决定填一回词,就以柳絮为题。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

   

    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一时黛玉、宝琴、宝钗都有了誊录抄写完毕。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样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香,已将烬了。探春的《南柯子》上半阙: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输,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乃提笔续道: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不算得。”于是大家玩笑过去了。但是,看起来这样的安排极合情理,而且每次作诗大家的状态绝不雷同,读者读来也更增添了趣味性。但是,我们知道,贾探春文采风流,热爱诗书,在姐妹们中间是最有才华的,否则也不会揭竿而起成立海棠诗社了,如何此时倒如此尴尬呢?

    而贾宝玉就更不正常了,写来写去总不满意,竟然交了白卷。大观园试才提对额,老学士闲征姽婳词,宝玉都是素有急智,出口成章,众清客赞不绝口,连贾政也暗自得意。虽然每次诗社宝玉落第,不过是为了衬托闺阁的文采,而且究其实宝玉的诗作也是相当可观的。那么这次宝玉是怎么了呢?

    不能不说,由贾宝玉和贾探春兄妹二人合作而成的柳絮词是作者的特殊安排,别出机杼而寓意深远。

    首先,从词牌来看,《南柯子》词牌来源于南柯一梦的典故。贾母率领大家在清虚观打醮,神前拈了戏,第三本就是《南柯梦》。贾母听了很不高兴,不过神佛如此,也无可奈何了。南柯一梦说富贵荣华最终如一场春梦,了去无痕。这样的故事自然照应了贾氏家族的衰亡,从钟鸣鼎食的豪门望族到树倒猢狲散,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南柯子的词牌本名为南歌子,而作者偏偏要用《南柯子》不能不说是为了对家族命运的照应。

   

    其次,从该词作者来说,贾宝玉和贾探春均为贾氏家族的正经传人。贾探春是女孩子中的“尖”,被认为最有见识,也最有才华的女孩。王熙凤赞叹贾探春,“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贾宝玉在贾府众多子孙中只有他长得像他爷爷,而且在第五回就预示了宁荣二公将其作为家族事业的继承人。因此宝玉和探春兄妹可以代表贾家的未来,由他们预知贾家的兴衰最为合情理。

    其三,从词作内容来看,上半阙“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揭示了贾探春远嫁番邦的结局,如同柳絮无根地漂泊,“空挂”“徒垂”与她的判曲“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奴去也,莫牵连”意蕴如出一辙。同时,柳絮飘飞到四面八方,也预示了群芳流散的命运。

    下半阙“去休惜”,“来自知”,有一种踪迹难寻,但随缘而化的坦然和超脱的心境其实也预示了贾宝玉将来悬崖撒手,抛弃了尘世中的一切羁绊,出家为僧的结局。"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感觉,今年的花红依旧只是已经不是去年的花开了。柳絮明年还会再度飘飞,然而当年做柳絮词的群芳却不知道飘飞何处了。于淡然坦然之中难以掩饰的伤感别离之情。宝玉作为家族命运的见证者,大厦倾颓,往日的亲人亡的亡,走的走,而宝玉则看到了这整个的过程,经历了最深的悲痛,最切的心痛,也有了最彻底的了悟。

    一首《南柯子》,于不经意之间承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预示了宝玉探春兄妹的命运,也预示了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红楼梦》诗词中的点睛之笔,值得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2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