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質彬彬 于 2020-4-20 01:26 编辑
【绝句六大章法】(轉載二)
三、两分式:即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它有三种形式:
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整首诗用“人面”、“桃花”作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迴环往復、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著极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2、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空间位置变换,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覆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於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裡,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络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3、以时间顺序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的两分。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復对照,又体现时间的迴环跳跃。蕴无限深情於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餘地。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四句诗明白如话,却通过时空的不断变换,既包含空间的往復对照,又体现时间的迴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裡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著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裡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羈情,不写而自深矣。”这著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迴环对比。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迴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四、混合式
混合式是并列与递进二式的一种组合。
1、并列带承转递进。即先并列,后递进。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徵人尽望乡。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远近两个景色,烽火臺、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徵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后两句递转写情,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徵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於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製徵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2、起承带并列递进。即先起承,后转而并列。
如秦观《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霽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前两句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徵,把镜头的焦点对準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后两句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
*未完待續,轉自【詩評萬象】,特向原作者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