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6-16
威望1016
金钱3495
贡献2251
金牌会员
 
威望- 1016 点
贡献- 2251 次
金钱- 3495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0-4-19 08:43: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和“平平仄平仄”三种,其中“平平仄平仄”总排在最后一位。第三, “仄平平仄仄”和“平仄仄平平”相加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大于“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前者总的数量为四千三百八十四,比例为24.68%,后者总的数量为三千三百三十一,比例为18.76%。
就单个诗人而言,数量居前八种和前十三种的平仄句式的比例分别是,杜审言为95.54%和100% ,沈栓期为91.25%和97.50% ,宋之问为92,65%和99.08%,孟浩然为83.71%和95.59%,王维为85.64%和97. 52%,杜甫为89. 76%和98. 38% ,钱起为85. 16%和98. 17%,刘长卿为91.88%和99.87% ,白居易为91.24%和99. 31%,刘禹锡为77.80%和97.20%,许浑为80. 15%和99.78%,李商隐为93.62%和99.39%。其中,前八种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杜审言的95.54% ,最低的是刘禹锡的77.80%;前十三种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杜审言的100%,最低的是孟浩然的95. 59%,倒数第二低的是刘禹锡的97. 12%。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诗人声律水平的高低,如上所述,杜审言二十八首五律皆合律,而刘禹锡不合律五律的比例应该是全部诗人中最高的,而且,其中的不合律显得十分驳杂,不像孟浩然那样有规律可循,如孟不合律的五律,首句多用"@ 平仄平”等。
在考察的二十五种句式中,除去数量靠前的十三种,剩下的十二种仅占总句数的1.39%,即使以这十二种数量最多的一种“仄平仄平仄” (四十八句),与另外十三种中最少的一种“平仄仄平仄”(二百四十二句)相比,差距也颇为明显。就此而言,前人有的将这十二种中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等归为非律句,并非毫无道理,至少在使用的数量和比例上,两者差距悬殊,而且他们也确实是因为这一点,甚至由于所见有限,把这些句式本来就不显眼的存在也抹杀了,如赵执信就是以为类似“别离已昨日”这样的例子“中唐后无”,才称它们为“落调”或“古诗句”的。问题是,单凭数量和比例的悬殊,而去判断一种句式的归属,是否科学?总的来说,比例相差悬殊,有时并不能成为律句与非律句之分,这点要辩证地看。比如句数最多的“平平仄仄平”是“仄平平仄平”句数的13.88倍,并不妨碍我们将后者视为律句。同样的道理,句数为二百六十二句的“仄平平仄平”是句数为四十八句的“仄平仄平仄”的5.46倍,也应当不妨碍我们将后者视为律句。
排名靠后的这十二种平仄句式,在各位诗人的平韵五律中所占的比例不一,最高的是孟浩然的4.41%,最低的杜审言为零,其余分别是,沈栓期2.50%,宋之问0.92%,王维2.48%,杜甫1.62%,钱起1.83% ,刘长卿0.69%,白居易0.69%,刘禹锡2.80% ,许浑0.22%,李商隐0.61%。整个唐代对于这十二种句式的使用,基本上可以钱起为界,钱起以前的(包括钱起),尤其是盛唐人,使用得较为频繁一些,他们的比例大多都在1.50%以上,钱起以后,刘禹锡外,则较罕使用,比例都在0.7%以下。
不过,总体而言,这些句式的运用,又并非某个时期所独有,只是多用与少用的的区别。
三
几个有争议的声律问题再探讨
结合上面的统计结果,以下拟就几个历来有争议的声律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1,四种类型的代表式。如前所示,近体律句可大体分为四种类型,即使像“平平仄平仄”和“仄仄仄仄仄”这样的,也可分别归入b和a类。四种类型,前人多以“灰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灰”、“D仄仄平平”为代表。如前引真空和尚所标举的五律格式就是以这四种代表式组织成篇的。再如王力先生在他的几种著作中也都以此四种为代表式,如《诗词格律》云: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①实际上, a,A两种类型分别以“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为准,虽无不当,但是b、B
0王力《诗词格律》,第23页。
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