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4|回复: 27

近体律句考(张培阳)

[复制链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20-4-19 08:19: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体律句考
一以唐五律为中心
张培阳
内容提要 从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到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历代有关近体律句数量、内容的记载多有不同。通过对唐代十二位主要诗人二千二百二十首平韵五言律诗的声律统计,可知,唐人所使用的律句大致有二十一种。其中,以“一不论”中的七种外加“平平仄平仄”一种的使用最为频繁,其次是“三不论”中的五种,两类的比例分别为88.05%和10.56%,余下的八种,如“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等,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同样是构成近体律句中的一部分。
关键词 近体五言律诗律句 平仄

有关近体在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勾连-一对粘,向来并无歧异,但是对于律句数量和内容的探讨,却颇为纷纭。历代有关律句的记载,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为十八种,真空和尚《新编篇韵贯珠集》为十六种,王土祯《律诗定体》为十二种,赵执信《声调谱》为十五种,翟馨《声调谱拾邀》为二十三种,王力《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等为十七种,哪一家的情况更接近事实呢?具体点的问题,如对于“孤平” (仄平仄仄平),较早的《文镜秘府论》和《新编篇韵贯珠集》都不避讳,到了王士祯始列为声病,后来的赵执信和王力先生均持此说,但翟翠在“五言律诗”下又重新将它列出;此外,对于“三平” (@仄平平平), 《文镜秘府论》和《贯珠集》皆视为律句,王士祯《律诗定体》未曾提到,赵执信《声调谱》 “五言律诗”下亦未谈及,不过从他们对“五言古诗”的批点,可知, “三平”只是古风的特点,王力先生基本上也沿袭了这种观点,但翟翠在“五言律诗”里却又选了不少带有“三平”特征的诗,较为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
历代有关律句范围的记载和研讨
近人在介绍诗律理论时,一般多追溯至明代真空和尚《新编篇韵贯珠集》里面的记载,其中五律列有平仄格式“平起”和“仄起”两种,前者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①
格式的后面附有如下一段话: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其中,较为关键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句,这是就七言说的,五言则为“一三不

注释①2真空撰《新编篇韵贯珠集》卷八,大明正德乙亥本。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20: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二四分明"0,依此口诀并上引五律格式,可推导出四类十六种律句的平仄格式;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2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乎仄仄平平
仄以仄平仄 平平平仄 平平以仄 以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其实,对于近体使用的平仄句式,远在唐代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天卷》中的《诗章中用声法式》里已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探讨。文中以平声“居其要”的法则,列出五言用声法式和例句如下(平仄句式为笔者所添):
五言一平声:九州不足步(仄平仄仄仄)。目击道存者(灰仄仄平仄)。
二平声:玄经满狭室(平平仄仄仄)。绿水涌春波(仄仄仄平平)。雨数斜膨断(仄仄平平风)。蒙县阙庄子(早仄仄平仄)。永衛问津所(仄平仄平仄)。咏歌殊未已(仄平平仄仄)。百行威所读③(仄仄平仄平)。
三平声:搜书对明煌(平平仄平仄)。兰生半上阶(平平仄仄平)。无论更漏缓(平平平仄仄)。天命多赢仄(平仄平平仄)。终然九丹成(平仄仄平平)。水潢众浍来(仄平仄仄平)④。游雷扬远声(仄平平仄平)。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平仄平平平)。非关心尚贤(平平平仄平)。
通过对以上十八个例句平仄格式的整合,除了“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平”三种外,余下的十五种也可归为四类;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平平  平平 平仄仄平平及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
与《贯珠集》相比, 《文镜秘府论》对于律句的记载多了“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吹匹平仄平"三种,而少了“K匹平平平”一种。
清代自王土祯《律诗定体》后,出现了以古人诗例来印证平仄格式的风气。王氏《律诗定体》简明地表达了他对于五、七律平仄格式的认识,兹以其中所录五律第一首“粉署依丹禁”的平仄标注为例,结合诗中的夹注、诗后的说明6,析出王氏的律句范围如下 :
首先是诗正文中加圈的七种,分别为“灰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0本文对于近体律句的探讨,皆以五言为例,七言是五言的扩展,可以相应加“平头”或“仄头”,如五言为“仄平平仄”,七言就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对于平仄类型的标识,本文的作法与王力先生不尽相同。
③因诗例中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十六种中唯一的一种“仄仄平平平”,何伟棠先生据此改句中的“所”为“斯”,虽不无道理,但终属推测,而且《诗章》中列“仄仄平仄平”为用声法式亦非不可能,因为与此相对的,其中就列了两种,即“仄平仄平仄” (永断问津所)和“平平仄平仄” (披书对明烛),故不从。
④此句实仅两个平声,当移入“二平声"。参见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
105页。
3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8页。按这两句的平仄,何伟棠先生《永明体到近体》第105页分别误为“平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仄”,当为不经意所致。
@王土祯《律诗定体》, 《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3页。
四本文所谈各家律句,包括他们所说的“拗”、“拗救”或“特殊形式”等近体所允许使用的平仄句式。这些指称,实质仍为律句,详参拙文《中国声律批评史上的两种“拗”及其误区》 (未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34: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和“仄仄仄平平”。
其次是夹注中提到的五种,即第二句“粉署依丹禁,城虚爽气多”下“如单句依字拗用仄,则双句爽字必物用平”所说的“仄仄灰平仄”、“平仄仄平区"0和“平平平仄平”三种,第三句“好风天上至”下“如上字拗用平,则第三字必用仄救之”所说的“仄平匹平仄”和“平平仄平"2。
王土祯之后,赵执信、翟翠对于律句的数量、内容,又各有所批评和增补。赵执信《声调谱》在“五言律诗”诗例、夹注和诗后面的说明中,所提及的律句,除了上面王氏所说十二种的十一种,即除去十二种中的“仄平仄平仄”),又多出四种④,它们分别是“仄平平仄平” (茧蚕初引丝)⑤、“匹仄灰仄 ".(蒋苒迹始去)、“平仄仄仄灭"0 (高阁客竞去)、“平平仄仄仄” (赵氏以为“律诗常用")。
赵氏明确认为是非律句的,除了“仄仄仄仄仄”和“平仄仄仄仄”两种,下句第主字不以平声救之的,还有“仄平仄仄仄” (赵氏以为“落调”)图、“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庆” (两种赵氏认作“古诗句”)和“仄平匹平仄"@四种。
如上所述,赵执信主张的律句共有十五种,除“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种外,其余十二种归为四类如下: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
灰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仄
以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
强晕《声调谱拾遗》是对赵执信《声调谱》的正补,就律句而言,除了赵执信谈及的十五种之外,翟氏还补充了以下八种0: “仄仄平仄仄” (窈窕清禁因)、“仄平仄平仄” (故人得佳句)1、“D
0王氏认为,这两种格式成为律句的前提是,下句第三字须以“平"救之
2王氏没有明确反对“仄平仄平仄”不可用,而且依其后面所云“若单句第一字,可勿论”,似宜将其纳入王氏的律句范围之内
③相重的十一种,前七种,读者可从赵氏前、后谱所举八首“五言律诗”的诗句中得到印证,兹不赞述。后四种, “仄灰仄平仄”和“平仄仄平仄”两种,赵氏以为“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这一点他与王土被的理解是一样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如他在所引杜诗“野店正分泊,茧蚕初引丝”的下面曾注云, “第三字(指
·初',笔者按)救上句。亦可不救”,可知其对于这一句式的处理是有矛盾的。此外,引诗“行人碧溪渡”可为“平平仄平仄”之证, “悠悠心所期”可为“平平平仄平”之证。
④赵执信《声调谱》, 《清诗话》本,第327-328页。
3括号内为批评者主张某种句式为律句或非律句的例证或说明,下同。
。赵氏以为,此种格式成为律句的前提是, “必以此(下句)第三字平声教之,否则落调矣”。
①此一格式,赵氏亦以为须以下句第三字“平"救之。
图但是赵氏在《声调后谱》 “五言律诗”杜甫《送远》 “别离已昨日” (仄平仄仄仄)一句下又注云“拗句,中唐后无”,可见他自己也认识到,将这种格式完全视为不合律,未必很合理。至于其云“中唐后无”,实不足信。详见下文。
④此种格式,赵氏曾于杜甫“云白山青万余里”一句下注云“第五字仄,上二字必平,若第三字仄,则落调矣五言亦然”,可知其认为“仄平仄平仄”为非律(见赵执信《声调谱》,第343页)。不过,如同对于“仄仄仄平仄一种,下句须救与否,存在抵牾一样,赵氏前后对于这个句式是否为非律句也不一致,如其在于鹊《秦越人洞中咏》“洞门黑无底”就注为“拗句同律”,而不是“落调”或“非律”云云(见赵执信《声调谱》,第323页)。
⑩0梁《声调谱拾遗》, 《清诗话》本,第361-365页。
①翟氏并于此句下云: "赵谱云:第三字仄,第四字平,则第一字必平。观此似不必拘。”
.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35: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平灰仄仄” (世人共卤莽)0、“贝仄平平平” (歇马高林间)、“平仄平平平"a、“仄平仄仄平” (夜深露气清、寸心贵不忘)、“仄仄平仄平” (八月湖水平、楚水清若空)和“平仄平仄平"③
此外,和王士祯、赵执信不同,翟氏认为上句平仄为“四仄仄平仄”、“四仄仄灰仄”和“仄平仄仄”的诗句,下句有时是可以不救的,如其云: “杜律凡五字全仄及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等句,皆用拗救。赵谱所论,直与符合。然唐人亦有不用拗救者。赵云: '不救便落调。,恐未必然。
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对于格律的总结和研究,时人誉为“集大成"之作。该书《序》中说:“除了一般常识之外,还有比较高深的知识;这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不是作者自己研究的成果。"@虽属白谦,但就律句范围方面的研究而言,却也是事实。综合王先生《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几书,他主张的律句主要有以下十七种:首先是“一三不论”中,除去“D平仄仄平”、“仄平仄灰厌”、“灭仄平平平”和“平仄平平平”四种,余下的十二种;其次是“四仄@仄”中的四种,这四种下句须为"四平平仄平”;最后是“平平仄平仄”一种。总的来说,王先生有关律句的理论,更接近于赵执信,如视“孤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匹平仄”为非律句,.主张“三平”为古风的特点,认为上句为“贝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下句须救以平声等。所不同者,主要有两点:一是,赵执信仅提到“@K母仄仄”中的两种,王先生则有四种,如上述。二是,赵执信对上句为“四仄仄平仄”,下句救否存在矛盾,王力先生则认为可救可不救@
综上所述,各书关于律句范围的记载和研究虽多有不同,但也有趋同之处,如王士祯之后,基本上都认为“孤平” (仄平仄仄平)是诗中的大忌, “平平仄平仄”是诗中常用的律句;又如赵执信之后,各家基本上都认为上句为“@仄仄平灭”,相应的下句也可不救,虽然赵氏本人时有矛盾之意。近年来,由于王力先生几部著作的普及,其中的一些问题,如对上举三种平仄格式的看法,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存在疑点或争议的地方也不少,如: 1,对于近体律句范围的描述,口诀“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2,前人多认为四种基本律句类型的代表式为“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是否无可质疑?或者说,前人对于律句的运用是否以这四种为最? 3."@平K平仄”和“④平K仄厌”两种,第一字是否必为平声? 4. “三平调”是否真如清人所言,是古风的特征而不属于律句?还是它本身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5.四仄@仄仄,相应的下句第三字是否必为平声,即为“平平仄平”呢? 6.此外,类似“八月湖水平” (四仄平仄平)这样特殊的平仄句式,应当如何看待?
二以唐五律为统计对象的律句考察
为了较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拟于这部分,选取唐代十二位主要诗人的二千二百二十首平
①翟氏并于此句下云: “赵谱谓中唐后无此调,亦非。”
②此种平仄格式,在翟氏所列“五言律诗”里没有相应例证,也无相关说明。但从翟氏是书对赵执信《声调谱》的针锋相对来看,他的律句标准是较为宽泛的,之所以没有相应的例证或说明,只是一时找不到或者不经意所致,因此,宜将其纳入翟氏的律句范围之内。
③翟氏对此无诗例及相关说明,但依其整个理论来看,当纳入。
④王力《汉语诗律学》序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③参见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七、人、九节。值得注意的是,在该书里,王先生虽然把“四仄仄平仄"同“三平”一样列为“古体诗的标准平仄”,但他实际上是更注意后者的,而且从他后出的相关著作来看,已经不把前者视作古风的特点。再者, “仄平仄仄灭”一种,王先生在《汉语诗律学》里并未将其列入非律句,也是到了后来始有改变,如《诗词格律十讲》云: “五言平起出句第三字如果用仄声,则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潮平两岸阔")。" (见王力《诗词格律十讲》,第25页)
⑥王力《诗词格律十讲》所附《诗律余论》,南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9页。
. 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37: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韵五言律诗为考察对象,对唐人所用的律句范围,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统计和分析。选择平韵五律的原因有二:首先,近体当中,五律成熟、定型得最早;其次,近体诗以押平声韵居多,五律亦然,而且仄韵五律的格律情况较为复杂,宜另外讨论。统计时,所选的平韵五律都是合律的,一般情况为王言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中两联对仗,平仄谐和(包括律句和对粘,预设的律句标准详下),如杜甫《李监宅》等;有时中两联仅一对的(通常在颈联),如王维《辆川闲居赠装秀才迪》,甚至全不对的,如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但整首诗在律句和粘对方面均谐和的,也在考察之列。
1·统计文本。涉及的十二位诗人,分别是初唐的杜审言、沈栓期、宋之问,盛唐的孟浩然、1维、杜甫,大历的钱起、刘长卿,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晚唐的许浑和李商隐。其中对于各位诗人的选择并非全无考虑。如初唐的三位诗人都属于律诗定型时期的诗人。盛唐三位诗人中,孟可算是地方诗人,王为京城诗人,杜甫则介于两者之间。再如,杜甫和李商隐向来以用律灌严著称,这也是送择他们的原因之一。
为了便于读者覆校,不避烦琐,兹将作为统计文本的各位诗人的平韵五律诗说明如下。各家文本统一取自《全唐诗》 (中华书局1999出版的15册本),其中有重收或误收者,则参考今人相关成果主要是陶敏《沈栓期宋之问集校注》和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适当予以去舍,详细如下。
所统计的杜审言的平韵五律为《全唐诗》卷六二所收,共二十八首。沈住期的为卷九五的六十四首,除去三首他人所作的《巫山高二首》 (其二)、《巫山高》、《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两首不合律的《览镜》、《题椰子树》 (前者首联失对,最后两联失粘。后者一、二联失粘,二、二、三联失粘),再加
上卷九五的《有所思》,共六十首。宋之间的为《全唐诗》卷五二的七十九首和卷五三的《新年作》、《剪彩》、《七夕)、《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四首,除去他作《寿阳王花烛图》、《牛女》、《花落》、《内题赋得巫山雨》、《王昭君》、《铜雀台》、《巫山高》、《望月有怀》、《驾出长安》、《新年作》 +首,再除去不合律的《答李司户夔》、《过函谷关》、《送杜审言》、《送武进郑明府》四首(第一首首联失对。第二首首句为五仄,第二句为三平,即使这两句算合律,整联也失对了,第四句孤平,最后两联失粘。第三首尾联失对。第四首第三联失对),再除去缺首联的《初发荆府赠长史》一首,共六十八首。
孟浩然的为卷一六0的一百三十四首,除去四首他作《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渡扬子江》、《题梧州陈司马山斋》、《岁除夜有怀》,一首古体《春意》,八首不合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送卢少府使入秦》、《春中喜王九相寻》、《岁暮归南山》、《晚泊浔阳望庐山》、《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题张野人园庐》 (前五首皆因句中有特殊的平仄句式“四仄平仄平”而被计为不合律,分别是“八月湖水平”、“起视江月斜”、“相去千里余”、“二月湖水清”、“北阈休上书”,其中有四首分布在首联。后三首,第一首“泊舟浔阳郭”非律句。第二首“到家日已瞧”孤平。第三首前两句“与君园庐并”、“微尚颇亦同”非律句),再加上被收入古体卷的《万山潭作》一首,共一百二十二首。王维的平韵五律文本为卷一二六的一百零五首,除去三首他作《留别钱起》、《留别丘为》、《送孙秀才》,除去三首不合律的《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终南别业》、《使至塞上》 (前两首各有一非律句,为“还闻田司马”和“晚家南山睡”,后一首前两取失粘) ,再加上被收为古体的《送张五归山》和《济上四贤咏·崔录事》二首,共一百零一首。杜甫的为近体卷二二四到卷二三四中的六百二十六首,除去他作一首《九日登梓州城》,不合律者六自《忆弟二首》 (其二)、《得含弟消息》、《寄赠王十将军承俊》、《村夜》、《玩月呈汉中王》、《人日两篇》 (其一) (第一首首联失对。第二首二、三联失粘。第三首第二句“臂悬两角弓”孤平,颌联,对。第四首首联失对。第五首首句“夜深露气清”孤平。第六首首联失对),共六百一十九首。
钱起的为卷二三七的一百四十首,除去七首他作《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题苏公林亭》、《送元中永江准转运》、《晚春永宁墅小园独坐上王相公》、《见上林春雁翔青云寄杨起居李员外》,四首疑为他人所作的《送赞法师往上都》、《送衡
.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38: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归客》、《酬卢十一过宿》、《咏门上画松上元王杜三相公》,六首不合律《县城秋夕》、《题陈季壁》、《穷秋对雨》、《静夜酬通上人问疾》、《省中春暮酬嵩阳焦道士见招》、《早发东阳》 (第一首第一、三联失对。第二首第二句“饮水仍布衾”为“@仄平仄平”式。第三首首句为“仄仄平仄”式,即使算律句,首联也失对。第四首最后一句“舍毫问药王”孤平。第五首前两联失粘。第六首第五句“将随浮云去”非律句),共一百二十三首。刘长卿的为卷一四七、一四八的二百一十七首,除去十二首仄前,二首他作《重过宣峰寺山房寄灵一上人》、《寄灵一上人》,四首疑为他人所作的《云门寺访灵一上人》、《送韩司直》、《赠普门上人》、《送顾长》,二首不合律《送友人西上》、《湘中纪行十首·云母溪》 (第一首第四句“五陵远客归”孤平。第二首第五句“白发衔皎镜”为“仄仄平仄仄”式,第六句“清光媚雍沦”非律句),三首半古半律的,暂亦不计人,为《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
白居易为近体卷中所收三百八十四首,除去古体一首《答骑马入空台》,仄韵二首《秋思》、《奉和思黯相公雨后林园四韵见示》,不合律三首《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凉夜有怀》、《张常侍相访》 (第一首领联失对。第二首第四句“露箪秋意生”为“四仄平仄平”式。第三首第三句为“仄仄平仄仄”式,而下句第三字不救者,最后一联失对)。刘禹锡的为卷三五七、三五八的一百七十六首,除去五首仄韵, 十九首不合律《春有情篇》、《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绛州》、《秋江晚泊》、《湖州崔郎中曹长寄三癖诗自言癖在诗与琴酒其词逸而高吟咏不足昔柳吴兴享皋陇首之句王融书之白团扇故为四韵以谢之》、《哭王仆射相公》、《酬乐天小台晚坐见忆》、《七タ二首》 (其一)、《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居二首》 (其一)、《送赵中丞自司金郎转官参山南令狐仆射幕府》、《赠别约师》、《春日退朝》、《登陕州北楼却忆京师亲友》、《鹤叹二首》 (其一)、《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咏庭梅寄人》、《题淳于凳,》、《故相国燕国公于司空挽歌一首》、《请告东归发漏桥却寄诸僚友》 (前六首有失对,第七到第十四首有非律句,第十五、十六首的“繁实常苦酸”、“放意能合权”为“四仄平仄平”式,最后三首兼有非律句、失对等),再加上《岁夜咏怀》、《秋日书怀寄河南王尹》、《海阳十咏·梦丝瀑》、《海阳十咏·双溪》四首,共一百五十六首。
许浑的为卷五二八至五三二的二百三十二首,除去他作四首《赠僧》、《游茅山》、《不寝》、《江上燕别》,其中最后一首为仄的,共二百二十八首。李商隐的为卷五三九、五四0、五四一中的平前五律一百四十八首,除去五首不合律《菊》、《齐梁晴云》、《效徐陵体赠更衣》、《又效江南曲》、《赠子直花下》 (第一首首联为“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即使算合律,与下联也失粘。第二首首、尾联均失对,二、三联失粘。第三首颌、颈联失对。第四首第六句“临酒欲拌娇”非律句,尾联失对。第五首第二联失对)。
2,统计的律句范围。结合前人的相关成果,以及自己这几年的研习经验,首先是以下十七种1)①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 (3)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 (4)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5)仄仄平仄仄; (6)平仄平仄仄; (7)仄仄仄仄仄; (8)平仄仄灰R@。
其次,还有以下八种: (5)仄仄平仄仄; (6)平仄平仄仄.; (7)仄仄仄仄仄"; (8)平仄仄KE; (5)仄平仄平仄; (6)仄平K大; (5)K平平平; (6)平仄平平平。
以上预设的各种律句,能否“合法”,还须最后的统计数据予以印证和支撑。至于统计中涉及到的孤平和较为特殊的“四仄平仄平”等,在上面各家统计文本的叙述中已有所说明,此外,本文的下部分还将具体谈及。
①序号的用处见下文。
②后四种格式,相应的下句第三字须为平声,也就是前人所说的拗后之“教",即下句须为“团平平仄平".
③“*”号表示,这四种格式,下句第三字为非平声,即下句为“平平仄平"。
.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4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3,诗字的声调辨别。有些字的声调判断,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这里只想借陆志韦先生《试论杜甫律诗的格律》一文里的三处声调辨别D,谈谈它的复杂性。首先,陆先生认为杜诗“浦帆晨初发”的“帆”为动词,读去声,这一点当是受了《广韵》的影响,该书训去声的“帆”为“船使风"2即为动词用法。杜诗此句中的“帆”确应读作去声,类似的例子,还有阴铿《渡青草湖》 “平湖锦帆张" (阴铿此诗每一句都是律句),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岭北回征帆”、《送谢录事之越》“征帆亦相随”的“帆”,也应读作去声,但是,显而易见,这四个例子里的“帆”并非如陆先生主张的是动词,而是名词。由此可知,在唐人的实际创作中, “帆”当名词时,偶尔也有用作“仄”声的《广前》对于此字的训读并非完全可信。
其次,陆先生定杜诗“已老尚书郎”的“尚”为平声,并没错,但是他在小注里说“.尚书'的
·尚",杜诗有时也作去声”,却似有不妥。经查,杜诗用“尚书”一词时,可见出平仄者仅二例,即《散愁二首》 (其二)的“尚书训士齐”和《玉腕搁》的“尚书玉腕骆",两诗都是合格的五律, “尚”皆作平声,而非“去声"。
再者,陆先生定“守岁阿戏家”的“阿”为仄声,也是对的,但是他在此句的小注里所说的判断依据““阿,字古韵书只有平声韵,这里订为人声。据现代吴语”,却不够准确。“阿”字并非任何时候都读作入声,大致来说,用于称谓或人名之前时,如“阿连”、“阿母”等,读作仄声,而“山阿”“阿阁” (四面都有檐雷的楼阁)、“阿房宫”等则读作平声。
有关诗字的声调判断及依据,部分请参考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的《声调的辨别》。
4,对于平仄两读字看、听、望、忘、过等的处理方法。诸如“同看舞凤凰”、“遥望白云端”的“看”和“望”自然应该分别判定为“平”声和“仄”声,但是类似“望水知柔性”和“过此忽悠悠”这种,无论“望”、“过”读为“平”或“仄”都可以成为律句的诗句应该如何判断呢?对此笔者制定了一个优先原则,次序就是上面第二点分好的各类律句,首先判为第(1)组的律句,其次是第(2)组的,其次是第(3)组的,以此类推。依此原则,上引 “望水知柔性”的“望”则断为仄声,全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 “过此忽悠悠”的“过”也断为仄声,全句的平仄为“仄仄仄平平"。此外,如“临风听暮蝉”的“听”断为仄声,全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 “忘身辞凤朗”的“忘”断为平声,全句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
唐十二位诗人平韵五律平仄句式句数分布表

比例
平句1杜审言沈住期宋之间孟浩然王维1杜甫1钱起刘长翔白居易刘禹锡 许浑1李商隐1总计110仄仄平平仄 1 41 | 66 | 75 | 118 | 111 | 62 132 | 239 | 444| 125 | 175 | 177 | 2365 | 13.32平平仄仄平 | 54 | 106 | 121 | 187 | 160 | 1071 194 | 326 | 637 | 190 | 301 | 265 | 3612 | 20.34平平平111 | 37 | 34| 52| 54| 341| 61 | 10 | 214 | 85 | 127| 95| 1215| 6.84仄仄仄平平 1 25 | 40 | 67 | 80 | 104 | 693 | 95 | 177 | 398 | 143 | 147 | 147 | 216 | 11.91平仄平平仄11 | 38 | 35 | 60 | 46 | 40 60 | 130 | 184| 81 | 85 | 68 | 1203 | 6.77平平仄平仄1 2 | 11 | 26 | 43 | 43| 181 | 45 | 63 | 139 | 65 | 81 | 43 | 742| 4.18仄平平仄仄1 34 | 52 | 58 | 113| 69 | 528 | 100 | 169 | 339 | 104 | 175 | 121 | 1862| 10.48平仄仄平平| 36 | 88 | 88 | 164 | 105 | 564 | 151 | 218 | 404 | 178 | 371 | 155 | 2522| 14.20仄仄仄平仄1971 2339| 37| 45| 12 268 1.51
平仄平3| 19 | 13 | 71| 23| 6| 39| 37 | 45 | 12| 268 136
①陆志韦《试论杜甫律诗的格律》, 《文学评论》 1962年第4期,②《宋本广韵》,中国书店1982年影印张氏泽存堂本,第426页。
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4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句式
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D
仄仄灰仄D
平仄庆D
仄仄平仄仄
平以平仄D
灰灰Л.
平人灰仄仄
仄仄平仄仄
平匹平仄灰
仄平仄仄仄
仄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平仄平平平
总计
续表
杜审宫沈住期末之问孟浩然王维1杜甫1钱起|刘长卿白居易刘禹锡许浑1李商隆 计1比例1%)
47 | 32| 149
0| 90 88| 93| 18| 655 3.69
4
29
31 41| 106 12| 262 1.48
41
12
10 14 | 16| 29 | 142 | 32| 50 | 56| 47| 27  17| 449 2.5392113 211 0.123
513
:
3 25 0.14
313
11
11
42| 0.24
3 2 2
146
19 0.11
11 0.01
1 0.01
5 0.03
11 0.011 351 0.20
8
2481 0.27
7
31| 0.17
6
18 0.10
224 | 480 | 544 | 976 | 808 | 4952 | 984 | 1552 | 3024 | 1248 | 1824 | 1144 | 17760 100
通过上面的统计可知,在所考察的二十五种平仄句式中,数量居前八位的分别是: "平平仄仄平”三千六百一十二句,比例为20.34% : “平仄仄平平”二千五百二十二句,比例为14. 20% ; “仄仄平平仄”二千三百六十五句,比例为13.32%; “仄仄仄平平”二千一百一十六句,比例为11.91%; “仄平平仄仄”一千八百六十二句,比例为10.48% ; “平平平仄仄”一千二百一十五句,比例为6.84%; "平仄平平仄"
句数一千二百零三句,比例为6.77%; “平平仄平仄”七百四十二句,比例4.18%。这八种共占全部220x8= 17760)的88.0%。第九到第十三位的分别是: “平平平仄平”六百五十五句,比例为3.69%; “平平仄仄仄”四百四十九句,比例为2.53%; "K仄仄平仄”二百六十八句,比例为1.51%; “仄平平仄平”二百六十二句,比例为1.48%; “平仄平仄”二百四十二句,比例为1.36%。五种平仄句式共占全部句数的10.56%,加上前面的八种, 十三种共占全部句数的98.61%。
由此可见, 十三种中,除了“平平仄平仄”外,前人所说“一三不论”中,用的最频繁的是“一"不论中的七种句式(即上述排名最靠前的七种),其次是“三”不论中的五种句式(即上述排名第九到第十三位者),这一点与以严格著称的王士祯《律诗定体》对于五、七律的平仄标注还是较为相符的。
“平平仄平仄”一种的数量和比例,虽稍逊于它前面的七种,不像前人所说的“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0,但也基本上可以说是“常见”。此外, “平平仄仄平"一种之所以能独占ध头,主要在于其他类型的句式在“一”不论或者排名靠前的八种平仄句式中,一般都一分为二,如"四仄平平仄”一分为“仄仄平平仄”和“平仄平平仄”两种,甚至一分为三,如b类型一分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平仄”三种,惟有它是单独使用的,所以数量和比例都见涨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十三种平灭句式的总排序,与各个诗人的单独排序相比,虽略有差异,但总的趋势还是比较一致的。就前八种而言,第一,十二人中,除了杜甫和刘禹锡,排名前三位的都是“平平仄平”、“灰灰平平厌”和“平仄仄平平"三种,其中“平平仄仄平”总是稳居第一。第二,排名后三位的都
①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页。
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43: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和“平平仄平仄”三种,其中“平平仄平仄”总排在最后一位。第三, “仄平平仄仄”和“平仄仄平平”相加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大于“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前者总的数量为四千三百八十四,比例为24.68%,后者总的数量为三千三百三十一,比例为18.76%。
就单个诗人而言,数量居前八种和前十三种的平仄句式的比例分别是,杜审言为95.54%和100% ,沈栓期为91.25%和97.50% ,宋之问为92,65%和99.08%,孟浩然为83.71%和95.59%,王维为85.64%和97. 52%,杜甫为89. 76%和98. 38% ,钱起为85. 16%和98. 17%,刘长卿为91.88%和99.87% ,白居易为91.24%和99. 31%,刘禹锡为77.80%和97.20%,许浑为80. 15%和99.78%,李商隐为93.62%和99.39%。其中,前八种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杜审言的95.54% ,最低的是刘禹锡的77.80%;前十三种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杜审言的100%,最低的是孟浩然的95. 59%,倒数第二低的是刘禹锡的97. 12%。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诗人声律水平的高低,如上所述,杜审言二十八首五律皆合律,而刘禹锡不合律五律的比例应该是全部诗人中最高的,而且,其中的不合律显得十分驳杂,不像孟浩然那样有规律可循,如孟不合律的五律,首句多用"@ 平仄平”等。
在考察的二十五种句式中,除去数量靠前的十三种,剩下的十二种仅占总句数的1.39%,即使以这十二种数量最多的一种“仄平仄平仄” (四十八句),与另外十三种中最少的一种“平仄仄平仄”(二百四十二句)相比,差距也颇为明显。就此而言,前人有的将这十二种中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等归为非律句,并非毫无道理,至少在使用的数量和比例上,两者差距悬殊,而且他们也确实是因为这一点,甚至由于所见有限,把这些句式本来就不显眼的存在也抹杀了,如赵执信就是以为类似“别离已昨日”这样的例子“中唐后无”,才称它们为“落调”或“古诗句”的。问题是,单凭数量和比例的悬殊,而去判断一种句式的归属,是否科学?总的来说,比例相差悬殊,有时并不能成为律句与非律句之分,这点要辩证地看。比如句数最多的“平平仄仄平”是“仄平平仄平”句数的13.88倍,并不妨碍我们将后者视为律句。同样的道理,句数为二百六十二句的“仄平平仄平”是句数为四十八句的“仄平仄平仄”的5.46倍,也应当不妨碍我们将后者视为律句。
排名靠后的这十二种平仄句式,在各位诗人的平韵五律中所占的比例不一,最高的是孟浩然的4.41%,最低的杜审言为零,其余分别是,沈栓期2.50%,宋之问0.92%,王维2.48%,杜甫1.62%,钱起1.83% ,刘长卿0.69%,白居易0.69%,刘禹锡2.80% ,许浑0.22%,李商隐0.61%。整个唐代对于这十二种句式的使用,基本上可以钱起为界,钱起以前的(包括钱起),尤其是盛唐人,使用得较为频繁一些,他们的比例大多都在1.50%以上,钱起以后,刘禹锡外,则较罕使用,比例都在0.7%以下。
不过,总体而言,这些句式的运用,又并非某个时期所独有,只是多用与少用的的区别。

几个有争议的声律问题再探讨
结合上面的统计结果,以下拟就几个历来有争议的声律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1,四种类型的代表式。如前所示,近体律句可大体分为四种类型,即使像“平平仄平仄”和“仄仄仄仄仄”这样的,也可分别归入b和a类。四种类型,前人多以“灰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灰”、“D仄仄平平”为代表。如前引真空和尚所标举的五律格式就是以这四种代表式组织成篇的。再如王力先生在他的几种著作中也都以此四种为代表式,如《诗词格律》云: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①实际上, a,A两种类型分别以“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为准,虽无不当,但是b、B
0王力《诗词格律》,第23页。
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45: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种却宜以“仄平平仄灰”和“平仄仄平平”为代表式,而非“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
。据
统计,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两种句式相加的数量仅为三千三百三十一,比例为18.76%,而“仄平平仄厌”和“平仄仄平平”则高达四千三百八十四,比例为24.68%。况且,依之前的统计原则,在遇到平仄两读的情况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是优先于“仄平平K仄”、“平K仄平平”被统计的,也就是说,后两种句式的总数和比例,实际上要比现在的统计结果还要高一点。如果单比较“平平平仄仄”和“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和“平仄仄平平”的话,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数据请参考上表。
事实上,前人所举所记的b, B类型的代表式并非一味以“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两种充当。如清人费经虞《雅伦》卷-0 “五言近体格法”所举的b,B类型的代表式就为“K平平仄灭”和“平仄仄平平”D。又如,陆先生《试论杜甫律诗的格律》一文谈及这两种类型时,曾于小注说道: “有人背口诀,本作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作者年轻时就这样。"@再者,如启功先生所举四种代表式中, b、B类型亦分别以“仄平平仄仄”和“平仄灰平平”为准,虽然启先生所凭并非归纳各种文本而来,而是出于“长竿”理论3,但于实际情形却相差不远,可谓不谋而合。
2, “仄平仄仄仄”和“仄平仄平仄”是否为落调。据前所述, “仄平仄仄仄"一种, 《文镜秘府论》和《贯珠集》都认作律句,王土祯《律诗定体》未置可否,明确认其为非律句始于赵执信,其后翟翠虽不尽以赵氏为然,王力先生的观点倒是与赵氏同调的。“K平仄平仄”一种, 《文镜秘府论》1作律句, 《贯珠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中,不包括这种平仄句式。《律诗定体》没有淡及,但依其理论,似当认作律句。《声调谱》明确认作“非律”,但在具体批点时,观点并未如一如注于鹊“洞门黑无底”为“拗句同律”。耀氏在这一点上仍不以赵氏为然。王力先生将它认作非律句,当源于赵执信。
综上所述, “仄平仄仄仄”和“仄平仄平仄”两种被认作非律句,基本上始于赵执信,此后又被王力先生继承下来。那么,这两种平仄句式到底是律句还是非律句呢?依统计,两种句式在二千二百二十首诗中共出现八十三例,同数量靠前的八种句式相比,比例虽不高,但也足见唐人,尤其是初盛唐人,并不认作是非律句的。
3,三平调。常说的“三平”包括“平仄平平平”和“仄仄平平平”两种。由前述可知, 《文镜秘府论》和《贯珠集》把“三平”皆归为律句。王土祯《律诗定体》没有提及“三平"。赵执信《声调谱》 “五言律诗”下亦未谈及,不过从他们对“五言古诗”的批点,如赵氏于李贺《七月》 “衰蕙愁空园”下注云“三平。第三字不平,亦律句矣”面,可知,三平对他们而言只是古风的特点,而属于非“律句”。后来的王力先生,也正是在这点上承袭了清人的观点。和他俩不同的是,翟犟在“五言律诗”里选了不少带有三平调特征的诗,并在这些句子如“歇马高林间”、“漠漠秋云低”的下面注云“三平”或“三平字句"。
那么“三平”究竟是律句还是非律句呢?依统计,初盛唐存在三平调的情况较为普遍,共有三十九例(包括钱起),中唐以后主要存在于刘禹锡诗中,中唐以后四人共九例(实则许、李两人都无“三平" ),他一人就占了八例。由此可见, “三平”似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即由少用而趋罕用或不用。
总的来说,如果一首诗的粘对并其他诗句都为律句的话,不妨将其中的“三平”视为律句,整首诗视为合律的近体。当然,如果能特别注明这首诗存在“三平”或许会更稳当一点。
①费经虞《雅伦》卷一0,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②2陆志韦《试论杜甫律诗的格律), 《文学评论》1962年第4期。
3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页。
@见赵执信《声调谱》,第326页。
- 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47: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便于观摩比较,兹列杜甫“三平”九例如下: 《暂如临邑至端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歇马高林间”、“却望怀青关", 《一百五日夜对月》 “有泪如金波”、“想像擊寺蛾”, 《秦州杂诗二十首》 (萧萧古塞冷) “漠漠秋云低”, 《自间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其一) “复作游西川", 《暮春题澳西新赁草屋五首》 (其五) “已老尚书郎", 《和江陵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诸公及含弟宴书斋》 “天上麒麟儿".《去獨)“转作潇湘游"。
4,上句为“四Ke仄仄”,下句第三字是否须用平声,即下句是否须为“图平平仄平”。据前所述,“四仄④人仄”一种, 《文镜秘府论》、《贯珠集》、《律诗定体》告未提及,赵执信仅谈到其中的“仄灰仄仄仄”和“平仄仄仄厌”两种,并认为下句应为“图平平仄平”,才不至落调。王力先生也基本上持此种观点。翟翠则认为此种平仄格式“亦有不用拗救者。赵云,不救便落调",恐未必然”,并举韩愈“秋半百物变,溪鱼去不来”等为例。
依统计,除杜审言外,用到“四仄e仄仄”的诗人共有十一位,一百一十五例,其中下句用“平平仄平"的共有一百零七例,不用“图平平医平",而用“平平仄仄平”的仪八例,其中沈栓期二例,孟浩然二例,王维、钱起各一例,白居易二例0。相对三平调、“K平仄仄仄”和“K平仄平仄”几种平仄句式来说,这一类型的例子偏少。可见,某种程度上,唐人在使用这种格式的时候,还是主张有相应变化的(前人所谓“教"),即下句须为“图平平仄平”。但是,如果近体的其他句子都为律句,并且粘对皆合,而仅存在这种情况时,也不妨暂将其视为合律的近体,不过应予适当注明。
兹将不救的八例罗列如下:沈栓期《送陆侍御余庆北使》 “受委当不辱,随时敢赠言”、“安得回白日,留欢尽绿槽”、孟浩然《京还赠张维》 “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寻天台山》 “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王维《杂诗》 “小小能织绮,时时出浣纱”、钱起《送郭秀才制举下第南游》 “失志思浪迹,知君晦近名”、白居易《对酒》 “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和韩侍郎苦雨》 “润气凝柱础,繁声注瓦沟"。
5.孤平。据前所述, 《文镜秘府论》、《贯珠集》皆不避孤平。这是后者“一三五不论”口诀,为人所诟病的主要原因。明确将孤平列为大忌的是王土祯,其云: “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 后来的赵执信和王力也都执此种观点。翻翠则颇有异议,不但在“五言律诗”里选人存在“孤平”的杜甫《玩月呈汉中王》、李白《南阳送客》、戴报伦《送友人东归》三诗为例,三诗中的“孤平”分别为杜诗“夜深露气清”,李诗“寸心费不忘”,戴诗“出关送故人”,还说: “赵谱云: .下句第二字平,第一字及第三字用仄为落调。”现此似不可信。"国
纵观,上述各家二千多首平前五律文本中,存在孤平的仅六首,分别是宋之间《过函谷关》 “t雄势未分”、孟浩然《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到家日已嘱”、杜甫《寄赠王十将军承俊》 “臂悬两角弓”、《玩月呈汉中王》 “夜深露气清”、钱起《静夜酬通上人问疾》 “含毫问药王”、刘长卿《送友人两上》 “五陵远客归”。而且,像宋之间《过函谷关》、杜甫《寄赠王十将军承俊),还存有失对等其他一些声病,古诗的体格较为明显。这与上面表中仅存在“仄平仄平仄”等声病而被计为合律的五是不一样的。
大体来说,王土祯、赵执信、王力等人将“孤平”视为严重的声病,是可信的。翟氏将其引人“律诗”的缺点,在于不分少数与例外。
6,一种比较特殊的平匹格式“@仄平仄平"。对于这种句式,上述诸家中, 《文镜秘府论》之后,
@白居易《宿竹周)》“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 “胜"字此处读“平"声。
@王土械《律诗定体),第113页③《声调 拾透),第363页.
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49: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仪翟晕在《声调谱拾速》 “五言律诗”下的最后一首举了孟浩然《临洞庭潮赠张丞相》的“八月湖水平”为例,此外,夹注中还提到李白的“楚水清著空”、包何的“愿以金秤锤”。翟氏此种标举,正当与否,姑可不论,但这种句式确乎比较特殊,说其“特殊”主要缘于以下几点:第一,孟浩然八首不合律的五律,有五首都是因其中有一处句式为“@仄平仄平”,其中四首这一句式都在首联。这当不是巧合。第二, “④平仄平仄”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律句,这个观点通过上面的统计,应该已不成问题,而“四K平仄平”一种恰是本应同“团平仄平仄"配套使用的句式。第三,在许多贝韵律诗中,往往可以见到“四仄平仄平”被当作“图仄仄平平”使用,如刘长卿《寄李侍御》 “旧国人未归”、《晚泊湘江怀故人》 “惆帐增莓情”、“万里无故人”分别与“芳洲草还碧”、“潇湘复秋色”、“江鹏不相识”等的照应,基本上可以认定, “@仄平仄平"在仄韵近体中是一种比较常规的律句,这一点与平韵近体不同。综合以上三点,笔者推测, “四K平仄平”这种句式,至少有一度也是诗人近体创作中的律句之一。至于后来因何废而不用,就不得而知了。
统计的诗人中,类似的例子,除了孟浩然上述五例之外,还有钱起的《题陈季壁》 “饮水仍布我”、白居易《凉夜有杯) “露童秋意生”、刘禹锡(咏庭梅寄人》 “繁实常苦酸"、《题淳于凳莓》“放意能合权”。由于这种句式的例证偏少,不建议将其视为律句,但如遇到上述九首诗这样的情况,应当尽量给予注明,以示特殊。
四小结
综上所述,近体律句应该有二十一种,首先是最常见的七种,为“一”不论中的“仄仄平平仄"、“平平医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医仄平平”、“平仄平平灰”、“平平平仄灰”和“仄仄仄平平"。
再者是较常见的五种,为“三"不论中的“K灰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匹平平火平”、“平平仄仄仄",“三"不论中的另外三种,即“仄平仄仄仄”、“K仄平平平”和“平仄平平平",数量和比例与前五种虽有一定差距,但相对而言,它们在数量、诗人使用的广泛性、以及诗体的工整性上,又比孤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等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此,宜将它们视为律句。其次是“平平仄平仄”和“四平仄平仄”二种,前者在二十一种律句中,数量居第八位,视为神句当毫无疑问,后者与前者,虽同样存在数量和比例的悬殊,但也不妨碍将其视为律句。原因如上一点。最后,是由“④仄国人仄”分化出来的四种,即“以仄平仄灰”、“平仄平仄仄”、“仄K仄仄仄和“平仄仄仄仄”,前提条件是,它们的下句须为“平平平仄平”或“仄平平仄平”
此外, “仄平仄仄平"、“四仄平仄平”和下句不是“④平平仄平"的“四仄图K仄",尤其是“K平贝仄平",我们更倾向于认作非律句。如有近体存在后两种情况,在其他方面(句、对、粘等)完全合律的情况下,不妨暂将其视为合律的,但须注明这种近乎例外的情况。当然上面所说的“三平"等,为了照顾前人旧说,在合格的近体中也不妨予以注明。
历代有关律句范围的记载, 《文镜秘府论》中的十八种,除了未删除“孤平"和少了“四仄e灭”当中的四种,存在一定的不足外,总的来看,还是比较符合唐人创作实际的。《新编篇韵贯珠集)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对于律句情况的描述,除了未去“孤平",少了"四仄eK仄和“图平仄平仄”几种外,基本上也是可信的。王土被《律诗定体》所取律句仅十二种,标准过于严苛,而羅晕《声调谱拾遗》连“孤平"、“@仄平仄平”等也录人在内,却又失之宽泛,不能正确处理少数与例外的关系,赵执信《声调谱》和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虽然较为折衷,但也时有偏颜之处,如因所见有限,而将“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等视为非律句等。
[作者简介]张培阳,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发表过论文《岑参诗雷同举属》等。
(责任编辑张剑)
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8: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9: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9: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5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9: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5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9: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5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9: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5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9: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5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9: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9: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5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9: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5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9: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5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09: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6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19 10: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研究的并不到位,所以其结论就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07:2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律句考
以唐五律为中心
张培阳
内容提要
从遍照金剛《文镜秘府论》到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历代有关近体律句数量
内容的记载多有不同。通过对唐代十二位主要诗人二千二百二十首平的五言律诗的声律统计
可知,唐人所使用的律句大致有二十一种。其中,以“一不论”中的七种外加“平平仄平
仄”一种的使用最为频繁,其次是“三不论”中的五种,两类的比例分别为88.05%和
10.56%,余下的八种,如“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等,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同样
是构成近体律句中的一部分。
关键词近体五言律诗律句平仄
有关近体在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勾连——对粘,向来并无歧异,但是对于律句数量和内容的探
讨,却颇为纷纭。历代有关律句的记载,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为十八种,真空和尚《新编篇贯
珠集》为十六种,王士祯《律诗定体》为十二种,赵执信《声调谱》为十五种,翟翠《声调谱拾遗》
为二十三种,王力《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等为十七种,哪一家的情况更接近事实呢?具体点的
问题,如对于“孤平”(仄平仄仄平),较早的《文镜秘府论》和《新编篇韵贯珠集》都不避讳,到
了王士祯始列为声病,后来的赵执信和王力先生均持此说,但翟翠在“五言律诗”下又重新将它列
出;此外,对于“三平”(@仄平平平),《文镜秘府论》和《贯珠集》皆视为律句,王士祯《律诗定
体》未曾提到,赵执信《声调谱》“五言律诗”下亦未谈及,不过从他们对“五言古诗”的批点,可
知,“三平”只是古风的特点,王力先生基本上也沿袭了这种观点,但翟翚在“五言律诗”里却又选
了不少带有“三平”特征的诗,较为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
历代有关律句范围的记载和研讨
近人在介绍诗律理论时,一般多追溯至明代真空和尚《新编篇韵贯珠集》里面的记载,其中五律
列有平仄格式“平起”和“仄起”两种,前者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乎。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①
格式的后面附有如下一段话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齡,东西南字是平
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②
其中,较为关键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句,这是就七言说的,五言则为“一三不
①②真空撰《新编篇韵贯珠集》卷八,大明正德乙亥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07:35: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遗产·二一三年第三期
论,二四分明"①。依此口诀并上引五律格式,可推导出四类十六种律句的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B:仄仄仄平平②
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
平仄仄平仄
仄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
其实,对于近体使用的平仄句式,远在唐代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天卷》中的《诗章中用声法
式》里已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探讨。文中以平声“居其要”的法则,列出五言用声法式和例句如下
(平仄句式为笔者所添
五言一平声:九州不足步(仄平仄仄仄)。目击道存老(仄仄仄平仄)。
二平声;玄经满狭室(平平仄仄仄)。绿水涌春波(仄仄仄平平)。爾数斜螣断(仄风平平
仄)。蒙县阙庄子(平仄仄平仄)。永帐问津所(仄平仄平仄)。咏歌殊未已(仄平平仄仄)。百
行威所该④(仄仄平仄平)。
平声:披书对明烛(平平仄平仄)。兰生半上阶(平平仄仄平)。无论更鞴缓(平平平仄
仄)。天命多羸仄(平仄早平仄)。终阙九丹成(平仄仄平平)。水潢众浍来(仄平仄仄平)④。蒋
雷扬远声(仄平平仄平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平仄平平平)。非关心尚贤(平平平仄平)。⑤
通过对以上十八个例句平仄格式的整合,除了“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平”
三种外,余下的十五种也可归为四类
a: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平b:平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早仄仄平平
仄仄仄早仄
平平平从平
平平仄仄次
早仄仄早仄
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
早仄平平平
与《贯珠集》相比,《文镜秘府论》对于律句的记载多了“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仄
仄平仄平”三种,而少了“仄仄平平平”一种
清代自王士祯《律诗定体》后,出现了以古人诗例来印证平仄格式的风气。王氏《律诗定体》简
明地表达了他对于五、七律平仄格式的认识,兹以其中所录五律第一首“粉署依丹禁”的平仄标注为
例,结合诗中的夹注、诗后的说明⑥,析出王氏的律句范围如下
首先是诗正文中加圈的七种,分别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①本文对于近体律句的探讨,皆以五言为例,七言是五言的扩展,可以相应加“平头”或“仄头”,如五言为
仄仄平平仄”,七言就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对于平仄类型的标识,本文的作法与王力先生不尽相同
③因诗例中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十六种中唯一的一种“仄仄平平平”,何伟棠先生据此改句中的“所”
为“斯”,虽不无道理,但终属推测,而且《诗章》中列“仄仄平仄平”为用声法式亦非不可能,因为与此相对的,
其中就列了两种,即“仄平仄平仄”(永惭问津所)和“平平仄平仄”(披书对明烛),故不从
④此句实仅两个平声,当移入“二平声”。参见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
⑤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8页。按这两句的平仄,何伟棠先生《水明体到
近体》第105页分别误为“平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仄”,当为不经意所致
⑥王士桢《律诗定体》,《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3页
⑦本文所谈各家律句,包括他们所说的“拗”、“扮敫”或“特殊形式”等近体所允许使用的平仄句式。这些指
称,实质仍为律句,详参拙文《中国声律批评史上的两种“拗”及其误区》(未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22: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