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圃 于 2020-4-18 09:47 编辑
我对微刊审核尺度的把握 . 文/老圃 . 微刊虽小,亦是喉舌,反映出办刊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办刊水准和创作者的诗词功底。倘无底线,就会产生木桶效应,因为采用的每一篇稿子都代表了全体诗友的创作水准。我是个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人,总希望审核时能对得起刊物也不遗患作者。因此,为避免误会,为投稿者提供一点创作参考,将我对审核尺度的把握公开。 一、有如下问题视为大毛病,一般不采用。 ㈠思想内容存疑 1.思想内容要健康,要求符合国家政策法规,无影射、谩骂、不文明的内容,适宜公开发表。讽喻作品不能以偏概全、情绪偏激,违反要求的不予通过。优先采用歌颂真善美、提倡积极向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 2.政论时评稿件要言之有物,避免空洞,如对美国在抗疫问题上甩锅中国的评论斥责,要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而不只是怒骂和口号。 ㈡主题不明确不集中 1.跑题、偏题。又是又不是,有混淆概念、偷换概念,混淆论题,偷换论题等违反同一律现象。 2.思想混乱,前面说对后面说不对,以及同时肯定或否定两个相反论点,违反矛盾律、排中律现象。 3.无主题,无歌咏的中心。内容繁杂无中心实际也是跑题,有的诗到结束也读不出要表现什么,一般不予采用。 ㈢结篇无序结构混论 1.要有起承转合,有衔接过渡,有前后照应。诗歌要讲究章法,虽然是个表现形式具有思维的跳跃性,但不能混乱。 2.诗词内容层次要清楚,诗句要避免内容上的互相包容。对没有谋篇布局,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句说东下句说西,层次混乱、条理不清的作品一般不予采用。 ㈣格律有误 1.投稿作品应遵从所选诗体规则,符合古风、乐府、近体诗、词、散曲、现代诗等体式规定的写作要求。不是近体诗不要标注五绝、七律等字样,杂言诗、自度曲、打油诗不要标注某某格律某某词牌。民族舞、国标舞有不同评判标准,标了芭蕾舞就得要求立脚尖,不要造成审核时的误会。标了律、绝就会用近体诗标准审核,如果不愿受此约束,可以标五古、七古。 2.标注律、绝和词牌的作品出现出律、落韵、违反对仗(允许使用入群格、偷春格等变格)、律绝出现合掌或不符合词牌(如《沁园春》中对领字、《喝火令》中对三枪、对应等)要求的情况一般不予采用。 3.使用变格、特拗句投稿作品请标明。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审核老师通过软件检测是通不过的,不标明特拗句,而大家都是兼职奉献,每一句都去斟酌在时间上是做不到的。 ㈤使用意向、用典不准确 1.运用意象准确,不造成误会。诗歌语言可以不合语法,但不能不合情理,观察描摹事物不能违反认知规律,包括联想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运用意象不准,影响主题表达的作品一般建议修改。 2.用典要准确,对典故内涵理解不对,错用典故,容易造成影射、误会,或明显违背诗歌主题。不举诗词的例子,人家说续貂助兴,您来个欢迎续貂,意思就反了。 3. 用典要贴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通过用典增加文字的含金量,不贴切的用典就造成冗赘。对于错用乱用典故的作品一般不予采用。 ㈥缺乏诗意没有意境 诗词要表达思想感情,或对真善美的赞誉,或对假丑恶的鞭笞,所谓诗言志,但是诗毕竟不同于平时讲话,它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和修辞,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的心境,也即是所谓意境。所以不说高兴的要死,而要说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当然是以景出情为优,或者是情景交融,也可以是完全写景。一幅后现代主义的图案,非要说画的是什么,不好回答,可能各有见解。其实它表达的就是美,看着爽心悦目,意境自出。一首写相思的诗词,就不写景,只是写情,就不用一江春愁向东流的意象,就说悲悲切切凄凄惨惨戚戚,也情怀自出。无论用什么手法,总之要有点诗意。不赞成完全平铺直叙、口号连篇,毫无诗意,像顺口溜一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一般不予采用。 二、以下问题视为小毛病,达到三个一般不予采用 1.炼句炼字粗糙。炼字是出诗意、出意境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诗歌语言精炼的必然要求,所以语言要精练,尤其律绝,词和散曲相对宽泛一些。诗歌语言可以平实,但不是平庸,不是大白话。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北京土话来说:哎呦危,真他妈高嘿!这蜀道也太难上了,比登天都难呐。如果诗都用口语,那写诗干嘛?这样口语过多的律绝作品一般建议修改。 2.诗句中较多为凑韵而过于牵强的词语,读着拗口,理解费力。重字过多,尤其重词组也是不妥的,会给人啰嗦杂乱,创作要求不高的印象。诗句中应避免出现只有个人明白,而需要加一大段注释的词语。 3.关于四声八病 四声不用说,四声是声律论提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四声,就没有凸显诗词音乐性的格律诗。关于八病的争议好像很多,什么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看起来的确很繁琐,这里不做赘述。其实这八病评到现在,多已归结为挤韵、撞韵、连韵几种现象。从现当代诗词大家的论述来看,这些还是算毛病的,也不做赘述。如果一首诗中这几种情状出现较多,一般是建议修改不予采用。 4.关于四平头 有人以四平头是清人提出来的就不赞同,《词林正韵》是清人编的,不用?《红楼梦》是清人写的,不看?评判的标准应是有没有道理。四平头以同样结构的词或词组作为两个对子或更多句子的起头,而且后面的句式也往往相同,造成句式呆板。熊东遨先生在诗词医案里是将它列为毛病的。所以一般四平头的诗是要指出来做提醒的,如果并有其它小毛病是不予通过的。 5.句式同构,参考四平头. 三、关于不一般 说了不少一般不予采用,那么怎样是不一般呢?为什么有的通过有的不通过呢? 1.大家都知道,五言格律诗音韵格律成于南朝沈约周顒,七言格律诗成于初唐杜审言,即使在这以后近体诗还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初唐诗人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盛唐边塞诗派盛唐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风格慷慨悲壮;山水田园诗善用五律,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山水心情,风格清淡恬静;皆是学诗效法之途。但是,不能完全以唐朝诗作为审核评判近体诗标准,也不能以近体诗标准苛责唐人诗。您说唐人就这么写,你怎么说我不对?李商隐有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挤韵不挤韵,挤韵。当然有不少专门论述说他用得巧,不影响音乐性反而增加了音乐性,这里也不做赘述。我只是觉得他接上的诗句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这样的句子,就是一个不一般。形式必须服从内容,音乐性必须让位于思想性,创作点评皆当如是。孔子是音乐大家,但是他老人家评诗是以思想性作为第一位的,对《诗》的一言以蔽之是:思无邪。李商隐不少诗挤韵,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不用给他找借口,说这样是故意造成特定效果,还是因为人家写的好,所以瑕不掩瑜,好似西施颦一下。所以意境好,诗味浓郁,有惊人奇句的诗就不做一般论。 2.诗言志,所以作品大抵是带着一些情怀、情结的。情怀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高尚的心境、大度的胸怀、逸雅的情趣。古代的文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例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虽有为个人计,亦应肯定其济世心。情结则是不稳定的,但也会长期或终生纠葛于心,平时它或许深度潜伏,一遇事情便会触发,产生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例如英雄情结、初恋情结、平民情结、最著名的当属俄狄浦斯情结。创作避免不了情结的影响,甚至因情结而生发出优秀的作品,但是却要警惕它的副作用。写得貌似以拯救天下为己任,或是一番的散淡旷达,有时却能让人从字里行间看出心中的“小”来。诗是写给自己的,还是写给别人看的?我说还是写给别人看的。不然就像林逋一样写完就把诗稿烧了,何必发表出来呢。有时得从读者的角度来审视,想想他们会怎么看我呢?这也是一个不一般,家国胸怀,大爱真情,往往因其正能量感人,有些小毛病就算了。而纠葛个人情绪忿忿不平的作品,诗意不强的作品,再加上小毛病,为作者计,还是建议修改。 四、提请投稿注意事项 1. 格式 格律诗词有多种变格,还有回文、顶针等修辞贯穿全篇的文字游戏,以及辘轳体、卷帘体、诗钟等等,步韵依韵唱和也有讲究。例如唱和李商隐的巴山夜雨,要体现以景出情,体现虚实结合,要用“何当”设问,要有词组重复,不标步韵可以,标了就得按要求审核。 词格有各种体,用了柳永体的字数、苏轼体的平仄、晏殊体的韵脚,查出来就是出格落韵,所以不能通用。用出群入群格,这个雁不能飞得太远,必须是相邻的韵部,否则也是落韵。一般是不予采用的。 2.音韵 1现在一般刊物或诗词大赛与刊物征文,都要求格律诗用《平水韵》、《中华新韵》,词用《词林正韵》,若用新韵,要标注。散曲一般要求用《中原新韵》。其实有很多用韵方面的专著或论文,例如唐人不可能用金人编的《平水韵》,就像关汉卿、马致远不可能用成书于1324年的《中原新韵》而是用《广韵》和《切韵》一样。现在也有用平水韵还是新韵,或用平水韵还是《佩文韵府》的争论,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为了诗词的传承发展,提倡用新韵,但是除了《平水韵》、《词林正韵》,用别的韵书要注明。不注明,按平水韵查出来就得按出律对待。 2.用哪个韵书都可以,但是不能混用,例如不能《平水韵》杂着《中华新韵》来用。这种情况是有的。查出来某字平声出律,您说这个字在这个词中就是读平声啊,可是您忘了您用得是《平水韵》,在平水韵中这个字不读平声而是在新韵中读平声啊。这种情况也只能按出律对待了。 诗作就像人家孩子,说人家孩子不好看,不挨骂才怪。点评审核是个什么活?费时费心,优秀作品自然衷心点赞,一般作品欺骗招人爱,真话讨人嫌,即使是发消息、做留言以为提醒,也还是讨厌。何况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兴趣无争辨,一己之标准,难衡众家诗。何况自己水平有限,有时眼高手低。从公论,为刊物计,为作者计,不能塞责。从私论,篇篇过也非做事格调。有一些不得已而为之,也希望被理解。 有不对不宜之处,希望大家指正,以便提高。 . 2020年4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