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8-7-2
威望1043
金钱6040
贡献4617
金牌会员
 
威望- 1043 点
贡献- 4617 次
金钱- 6040 枚
|
发表于 2020-4-20 2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0-4-20 21:57 编辑
「问题的陈构与解答
以前我们说过问题的性质和种类,以及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现在起我们要逐步考察解决问题的程序。我们要发问:当我们拿到一个问题,或感受到一种疑难时,我们应该採用怎样的步骤,去设法解决问题,消除疑难。
我们很容易想像到,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追问的是该问题的确切的意义:它所表达的是怎样的疑难?解决了这个意义问题之后,我们才可望进一步设法解决该疑难本身。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人发问:「地震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时,这个问题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意义清楚,不必多加追究。事实上,发问的人到底心中所怀有的疑难何在,所期望或预料的答案为何,这些都不是该问题的字面意义可以一眼看穿的。比方,对于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回答说:「地震就是地表震动」,也可以回答说:「它是地壳发生急剧变化所引起的结果」,或者回答说:「地震就是当年令我们家的楼房倒塌的那种自然现象」。这些不一而足的答案当中,有的是指认地震这一事态的,有的却用来报告它的成因。因此它们所要回答的,原是不同种类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心中有疑难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设法把那疑难转化为陈构严格的问题。然后才可望针对陈构出来的问题设法加以解答。往往当心中浮现疑难的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所感到的困惑到底是什麽,它的确切性质为何。因此我们也无从著手去寻求解答。必须经过一番反省和清理之后,我们才明白所要发问的问题,其种类与其性质。
清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心中的疑难﹝通常是用语文的方式﹞,严格的陈构出来。
严格地陈构问题包括两种相辅相成的活动。一是问题语意的釐清,一是问题种类的区别。这两种活动往往可以不分先后一起进行。弄清了问题的语意往往直接有助于问题的分类;问题的分类成功,也经常确定了它的意义。比如,再以上述的地震问题为例。当我们察觉到它并不是一个很精的问题时,我们也许要问:‘地震’一词指的是什麽?地面遭受炸弹轰炸所产生的震动,也算地震吗?‘是怎麽一回事?’是用来发问什麽呢?这样有关语文的追究,慢慢地会把原来的问题的意义与性质明白展现出来。比方,我们终于认定所指的地震是地面自然震动﹝以别于人为地震﹞,而且我们所要发问的是,该一现象的成因。于是我们的问题可以陈构为:「﹝自然﹞地震的成因为何?」这是一个比原来的问题远较精确清楚的问题,我们也因而比较容易设法去寻求解答。
一般说来,问题的不精确有两大因素,就是问题的陈构中所使用的字眼﹝尤其是关键字词﹞含有歧义或混含的缘故。
歧义﹝ambiguity﹞是指一个词语具有多种解释,或是多层意义。比如‘地震’所指的也许是自然产生的地表震动,或是人为引起的。又如所谓‘鱼’或许只是生物上狭义用法,而不包含鲸鱼在内;也可以是常识的用法。那自然包括鲸鱼在内。许多用来发问问题的疑问语词,常常含有歧义,比如‘如何’、‘怎样’、‘何以’、‘为何’、‘何故’等等就是。我们必须特别小心,注意那些疑问词所用来发问的,到底是那一类的问题。
混含﹝vagueness﹞则与歧义不同。它指的不是一个词语具有多种意义,而是该词语的应用范围到底多大,并不清楚。比方,到底多亲密才算是朋友,一般并没有很清楚的界限。也就是说,‘朋友’一词是混含的﹝但该词在此却无歧义﹞。其他诸如‘冷’、‘热’、‘高’、‘矮’、‘大’、‘小’等等这些表示性质的「相对词语」,经常都是混含的。当我们使用到混含的字词时,往往必须提出一个判准,使原来是混含的字词,变成具有精确的意义,以方便问题的讨论。例如当我们发问「香港的夏天热不热?」这是一个很不精确的问题。我们事先要规定超过摄氏几度才算热,甚至还得考虑湿度问题。定立了这些气象上的标准之后,上列的问题才望有个客观明确的答案。
由上面所说的,我们可以看出严格地陈构问题的目的,在于令问题的语意清楚,并且令问题的种类分明。这是设法解答问题之前最重要的准备步骤。许多问题经过这一步骤的处理之后,变得容易把握和解答;另外有些原来无解的问题,经此处理也就原形毕露,不必再浪费我们的心思了。
当然,釐清问题和严格精确地陈构问题,这只是解决问题的前奏或准备工作。要如何分门别类地解决问题,以及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所应注意的事项和应有的理论准备,这是思想方法所要研究的主题,也是我们以后要逐步加以讨论的问题。」
节自〈何秀煌 著《思想方法导论》第二部份11.〉
-----------------------------------------------------------------------
路过学习之抄书顶帖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