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绝谷野樵

立意与情趣,谁更重要?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580

帖子

591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24
贡献
1205
金钱
2284
发表于 2020-4-17 09: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写诗的人 不要 师 陆游,甚至 都不要 学 唐宋,因为 陆游 那些 学会了 就是 油腔滑调了,陆游 很多都是 偷懒耍滑的 学不得 的。 (及时 从 唐宋 哪里学,也学不到  唐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81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43
贡献
4617
金钱
6040
发表于 2020-4-18 11: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0-4-18 12:18 编辑

「2. 问题的有解与无解

有解的问题:怎样可以学好法文?
无解的问题:澳门的天空比香港蓝多少倍?
是否有发问就一定有解答呢?
从主观上讲,任何发问都代表着发问者内心有一些疑问,并且要求有所解答。但是在某种情形下,疑问是由于语言的混淆而引致的,所以并不能正面回答。能够正面回答的问题我们称为解答﹝﹞;而一些不能够正面回答的问题,我们就只能够解消。

那些问题不能正面解答的?
第一类不能够正面解答的问题可称为“冒犯系统的问题”。例如:
你的思想是否比他的轻?
轻重是量化的概念,不能在思想范围内使用,不过我们有时会说:“你的思想是否比他成熟?”这是语言习惯所接受的,又如:
一减三等于多少?
在正整数系统里面是是无解的,可是在负整数系统里是有解,所以冒犯某一个系统的,并不定同时冒犯另一个系统。

第二类无解的问题称为“范筹不相干”。例如:
澳门的天空比香港蓝多少倍?
你几岁时你的父亲才出生?
“蓝”是一些性质,不可以用量化来计算,所以不能在量上比较澳门的天空和香港的天空。通常我们容易将性质的形容词和量化的形容词混淆,就变成范筹的不相干。
“你几岁时你的父亲才出生?”
这个问题是否定了时间的单向连续性,所以也是无解的。

第三类无解的问题叫做“不当假定”。比如我们问:
圣诞老人住在北极那个地方?
香港九七后第五任英国人港督是谁?
为什么 2十2=5?
这些都属于不当假定的问题,而问题的结构有复合性,我们一但回答“是”或“不是”都会引起问题的纠缠。
“圣诞老人住在北极那个地方?”是假定了圣诞老人存在并且住在北极。“香港九七后第五任英国人港督是谁?”是假设了香港的制度不变仍沿用现时英国委任港督的制度,至于“为什么 2十2=5?”也是一个假设,它的语气好像2十2是=应该等于5的,然后问它所以然的理由。回应这些问题首先指出问题中的不当假设,从结构上解消问题而非正面解答。」

节自〈陶国璋 著《开发精确的思考》第四章.2〉
-----------------------------------------------------------------------


路过。学习。抄书顶帖并问好!


点评

「问题的陈构与解答 以前我们说过问题的性质和种类,以及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现在起我们要逐步考察解决问题的程序。我们要发问:当我们拿到一个问题,或感受到一种疑难时,我们应该採用怎样的步骤,去设法解决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0 21:45
老弟常来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9 06: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64

帖子

17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8
贡献
570
金钱
661
发表于 2020-4-19 06: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精灵 发表于 2020-4-18 11:46
「2. 问题的有解与无解

有解的问题:怎样可以学好法文?

老弟常来呀。。。。

点评

怪得人气好 鬼诗兄也在野樵老师宝地学习。。。。 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0 21:47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81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43
贡献
4617
金钱
6040
发表于 2020-4-20 2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0-4-20 21:57 编辑
梅花精灵 发表于 2020-4-18 11:46
「2. 问题的有解与无解

有解的问题:怎样可以学好法文?

「问题的陈构与解答

以前我们说过问题的性质和种类,以及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现在起我们要逐步考察解决问题的程序。我们要发问:当我们拿到一个问题,或感受到一种疑难时,我们应该採用怎样的步骤,去设法解决问题,消除疑难。
我们很容易想像到,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追问的是该问题的确切的意义:它所表达的是怎样的疑难?解决了这个意义问题之后,我们才可望进一步设法解决该疑难本身。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人发问:「地震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时,这个问题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意义清楚,不必多加追究。事实上,发问的人到底心中所怀有的疑难何在,所期望或预料的答案为何,这些都不是该问题的字面意义可以一眼看穿的。比方,对于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回答说:「地震就是地表震动」,也可以回答说:「它是地壳发生急剧变化所引起的结果」,或者回答说:「地震就是当年令我们家的楼房倒塌的那种自然现象」。这些不一而足的答案当中,有的是指认地震这一事态的,有的却用来报告它的成因。因此它们所要回答的,原是不同种类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心中有疑难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设法把那疑难转化为陈构严格的问题。然后才可望针对陈构出来的问题设法加以解答。往往当心中浮现疑难的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所感到的困惑到底是什麽,它的确切性质为何。因此我们也无从著手去寻求解答。必须经过一番反省和清理之后,我们才明白所要发问的问题,其种类与其性质。
清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心中的疑难﹝通常是用语文的方式﹞,严格的陈构出来。
严格地陈构问题包括两种相辅相成的活动。一是问题语意的釐清,一是问题种类的区别。这两种活动往往可以不分先后一起进行。弄清了问题的语意往往直接有助于问题的分类;问题的分类成功,也经常确定了它的意义。比如,再以上述的地震问题为例。当我们察觉到它并不是一个很精的问题时,我们也许要问:‘地震’一词指的是什麽?地面遭受炸弹轰炸所产生的震动,也算地震吗?‘是怎麽一回事?’是用来发问什麽呢?这样有关语文的追究,慢慢地会把原来的问题的意义与性质明白展现出来。比方,我们终于认定所指的地震是地面自然震动﹝以别于人为地震﹞,而且我们所要发问的是,该一现象的成因。于是我们的问题可以陈构为:「﹝自然﹞地震的成因为何?」这是一个比原来的问题远较精确清楚的问题,我们也因而比较容易设法去寻求解答。
一般说来,问题的不精确有两大因素,就是问题的陈构中所使用的字眼﹝尤其是关键字词﹞含有歧义或混含的缘故。
歧义﹝ambiguity﹞是指一个词语具有多种解释,或是多层意义。比如‘地震’所指的也许是自然产生的地表震动,或是人为引起的。又如所谓‘鱼’或许只是生物上狭义用法,而不包含鲸鱼在内;也可以是常识的用法。那自然包括鲸鱼在内。许多用来发问问题的疑问语词,常常含有歧义,比如‘如何’、‘怎样’、‘何以’、‘为何’、‘何故’等等就是。我们必须特别小心,注意那些疑问词所用来发问的,到底是那一类的问题。
混含﹝vagueness﹞则与歧义不同。它指的不是一个词语具有多种意义,而是该词语的应用范围到底多大,并不清楚。比方,到底多亲密才算是朋友,一般并没有很清楚的界限。也就是说,‘朋友’一词是混含的﹝但该词在此却无歧义﹞。其他诸如‘冷’、‘热’、‘高’、‘矮’、‘大’、‘小’等等这些表示性质的「相对词语」,经常都是混含的。当我们使用到混含的字词时,往往必须提出一个判准,使原来是混含的字词,变成具有精确的意义,以方便问题的讨论。例如当我们发问「香港的夏天热不热?」这是一个很不精确的问题。我们事先要规定超过摄氏几度才算热,甚至还得考虑湿度问题。定立了这些气象上的标准之后,上列的问题才望有个客观明确的答案。
由上面所说的,我们可以看出严格地陈构问题的目的,在于令问题的语意清楚,并且令问题的种类分明。这是设法解答问题之前最重要的准备步骤。许多问题经过这一步骤的处理之后,变得容易把握和解答;另外有些原来无解的问题,经此处理也就原形毕露,不必再浪费我们的心思了。
当然,釐清问题和严格精确地陈构问题,这只是解决问题的前奏或准备工作。要如何分门别类地解决问题,以及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所应注意的事项和应有的理论准备,这是思想方法所要研究的主题,也是我们以后要逐步加以讨论的问题。」

节自〈何秀煌 著《思想方法导论》第二部份11.〉

-----------------------------------------------------------------------


路过学习之抄书顶帖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381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43
贡献
4617
金钱
6040
发表于 2020-4-20 21: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只鬼 发表于 2020-4-19 06:14
老弟常来呀。。。。

怪得人气好 鬼诗兄也在野樵老师宝地学习。。。。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2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