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0-4-28 13: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4-28 20:56 编辑
水道呼天远,平常隐约深。
修禅嗟树静,尘避佛罗襟。
----------------------------
“尘避佛罗襟。”这句话不知道你是要表达什么?是“尘”躲避佛教的圣物还是躲避佛教的大修行人?
这个“尘”都包括些什么?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和器世界。佛陀住世亦不坏世间实相。如金刚经第一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行住坐卧同普通人没有区别。所以说大修行人是不昧因果,不是不落因果。三法界因果律不可违。此句表义有问题,说明你没有参透。这要是在古印度辩经会上你写出这样一首马上会被赶下经坛,并连累你的师门,从此你这一派再也招不到徒弟。
平常写写通俗禅诗,写错了几处无所谓,反正都是不了义的,随便玩玩。但是你把佛的名号写出来可就要慎重,一字写错就会构成谤法。
现在诗人的通病,表面上抵触、甚至拒绝儒释道,但是诗文中还总爱引用它们里面的一些专有词汇。这与受李杜的避世厌俗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要么不去引用,要想引用就老老实实的把它们学好,这也才是对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世间法没有什么了不起,逃不出五识、五音、五色。凡夫就是在这当中进行攀缘而已,不过如此。无非就是诗文的华美与否、修润上的好坏而已。通过这些诗可以看到,如果李杜在世,你们认为如观有没有同样把他们也“整残“的能力?说不定他俩还不如你们当中的一些人。
年前推荐你们去参研一些大德、明师的著作,一定是没有人会去听,如果你听了今天就不会再写出这样的诗来。
当然,你能达到此境已是很难得。起码你能顶住压力,尊重如观、愿意亲近如观。在此如观随喜赞叹。
|
|